天天看點

瑣碎,磨煉着年輕的他們,記者記錄大學生養老院上崗體驗

瑣碎,磨煉着年輕的他們,記者記錄大學生養老院上崗體驗

在這個求職季,作為上海首批養老服務管理大學專業的畢業生,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33位同學有幸未曾感受到就業壓力。在今年4月舉行的專場招聘會上,四個崗位“搶”一個人,所有的學生都很快落實到了去處。

養老專業工作特别好找,這其實不是新聞。作為上海第一個開設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上海城建學院從2022年起已經輸送了100多位畢業生進入養老行業。專業負責人蔡晶晶老師坦言,“我們的畢業生,确實不愁找工作。同學們大三的時候會到養老院實習,一般都能留下來,就業率這幾年都是100%。”

大學生入職養老院,會遇到什麼?這份職業的體驗如何?勞動報記者蹲點了多家養老院,記錄下了一些已經上崗的大學生的故事。

大學生上崗 先從眼淚開始

“寶貝,你來啦!”

“爺爺,您剛去散步啦?這就對啦,要多運動,你看你,最近肚子有點大了呢。”

“曉得啦,曉得啦,聽你的,我天天去運動。”

……

在上海市第一社會福利院,一對爺孫說說笑笑聊着家常,窗外綠樹成蔭,空氣中帶着初夏特有的香氣,89歲的張爺爺感覺很舒坦。更令他愉悅的是,22歲的護理員黃雪娟站在他身旁,這一刻他想到了自家的孫女,嘴角上揚,眉梢似乎都帶着笑。 “沒想到,還能在養老院裡遇到年輕的孩子!”讓張爺爺心生歡喜的“寶貝們”是養老院裡這兩年新來的大學畢業生,科班出身的護理員。

然而“寶貝們”剛上崗時,眼淚可沒少掉。

“我給一位97歲奶奶換紙尿褲,她一邊朝我吐口水一邊将用過的紙尿褲朝我扔來。”黃雪娟是個爽利的“湘妹子”,2023年從上海城建職業學院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進入到第一社會福利院,成為一名護理員。

那一刻,黃雪娟真快哭了。“我是來幫奶奶的,她怎麼這樣?”她心裡有些發慌,是我哪裡做得不好嗎?奶奶這個舉動讓躊躇滿志的黃雪娟一下子沒了方向。

“後來,我猜奶奶不是故意朝我吐口水的,她有阿爾茲海默症,是生病了,但我還是覺得有點委屈。”黃雪娟下班後,哭着給做急救護士的姐姐打電話,尋求安慰。“姐姐說,老人不是假人模特,他們不配合要了解,先找有經驗的護理員想辦法。照顧老人是你的工作,委屈也要咽下去。”

黃雪娟的眼淚,并不孤單。大她一屆的學長馮天麒也哭過。“我比雪娟早一年到這裡,第一次給老人翻身,我搬不動,真的完全翻不動。”馮天麒是個上海男孩,溫和又細膩,病區裡的老人們都把他當成自家孫子。“最後找了護工叔叔幫忙才翻過去。”那一刻的窘迫與慌亂,馮天麒沒忘過。

盡管是科班畢業,理論紮實,實操過硬,但真的到養老院工作,現實給他們上了一課。這份工作,比想象中難太多了。

黃雪娟和馮天麒每個人都要照顧十多位老人,其中重度和中度失智失能老人就占了半數。“重度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飲水、如廁等都需要護理。重度老人每個小時都要巡視一次,能行走的老人都要帶着他們鍛煉。”黃雪娟說,工作12個小時,雖然隻是幾個病房,方寸之間,一天也能走2萬步。

工作剛滿1年,黃雪娟就瘦了15斤。從對養老這個朝陽行業充滿憧憬,到日複一日與平均85歲的老人們打交道,瑣碎磨煉着年輕的大學生們。

收獲情緒價值 讓選擇更有意義

熱愛可抵歲月綿長。這句話,對黃雪娟和馮天麒來說,感悟可能更深些。如何在疲憊、瑣碎甚至挫敗感中,找到繼續的力量,是“00後”們必須自己解答的人生課題。

“我負責照顧的一位96歲奶奶,是個進階知識分子,中風偏癱後心情特别低落。她自尊心很強,不願意大小便甚至翻身都要依靠别人幫忙。”黃雪娟知道解開阿婆的心結就要從她的身體障礙入手。黃雪娟帶着阿婆做康複訓練,按摩、鍛煉手部、腿部康複……慢慢地,阿婆的腿能擡起來了,手不但能動還可以拉拉鍊了。奶奶拉着黃雪娟的手哭了,和她聊自己在國外的孩子,聊自己的人生故事。“那一刻,我感覺到我和老人之間不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他們就是我的長輩,而我作為晚輩,盡量讓他們的養老院生活過得舒服些。”

“我照顧的一位爺爺有阿爾茲海默症,經常因為一些小事情緒激動,照護工作很難進行。”馮天麒有時候感覺有些無力和苦惱,但沒想到同房間的另一位爺爺把他拉到一邊去聊天。“孩子,你幹這工作不容易,你寬寬心,他發火不是因為你工作做得不好。”馮天麒說,那位爺爺像長輩,又像朋友一樣和他聊天,甚至自己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苦惱了,他們還會給出主意。被爺爺奶奶們呵護和照顧,那種溫暖的力量,鼓勵着馮天麒。

還有來自家屬的認可。馮天麒照顧的一位老人吞咽功能下降,藥要掰開服用。他在病房裡接到了家屬的電話,叮囑他膠囊藥不能打開服用。“我和家屬說您放心,我知道。家屬反而很意外,說你居然知道?”自然,這些專業知識都是在學校裡學過的。不止如此,馮天麒和黃雪娟畢業時就已經考出了上海市養老護理員進階證書,比一般護理員更專業。

情感上的需要,專業上的肯定,就像一顆布洛芬,帶着治愈的力量,緩釋了不安,讓選擇這一行的意義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現在黃雪娟和馮天麒面前。

用生命影響生命 數學老師轉行幹養老

1998年生的小李是華陽路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養老社工,同時也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在讀碩士。她的日常工作主要負責照顧機構内日托和長者照護之家的老人。

2021年,小李大學畢業後考取了教師資格證,第一份工作是在校外教培機構做數學老師。“但是碰到了政策變動,當時非常迷茫,覺得教師跨行業去做别的可能會很難融入,加上碰上疫情,我就決定暫時不找工作先考研。”

“大學念書時我發現社會工作這個專業挺有趣,而我的大學畢業論文就是研究有關‘公立養老機構的服務品質’。那時和一家養老院的社工以及護理員産生了良好互動,最後論文也獲得了比較好的成績。”正是這一契機,讓小李逐漸走進了養老行業。

“跟老年人、青少年相處,相同點是都需要互動,而差別在于小孩的積極性特别高。而老人則完全相反,你會想要調動全身心去讓他們活躍起來。”小李說。

“之前我們華陽社群有一批老年表演團要去慰問表演,從列節目單、确定節目到聯系表演團隊,我不僅是全場統籌,還是編劇、場控、現場導演和主持人,當天回家整個人是‘爆炸累’。”回憶起那天的活動,小李還是記憶猶新。“回去之後,其中一個表演團的領隊給我發了一段小作文,非常感激我的付出,還誇我能幹又冷靜,一下子讓我感覺什麼都值了。”

然而,自從聽說小李幹起了養老工作,身邊不少朋友紛紛表示不了解。“他們覺得這個工作就是‘伺候’老人的,而且工資相對也不高。”但小李認為,每個人感受到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她就特别重視成年人給到的情緒價值。

“為老人服務是一份用生命影響生命,也可以說是‘為愛發電’的工作。”在這裡工作的一年裡,小李和很多老人成了朋友、家人。“隻要有一個老人能給我有情緒上的回饋,我就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大家能感受到我的付出。”她現在越來越堅定地認為,養老行業是一個“朝陽産業”,今後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這是一份值得她堅持幹下去的工作。

養老人才炙手可熱 背後供需沖突日益突出

養老人才炙手可熱的背後,是巨大的人才缺口。

中國老年人口正日益增加,預計到2030年再增加2.23億。然而,按照老年人口與護理人員配備比例3∶1測算,全國有2830萬老年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共需要養老護理員1000萬人,而目前全國養老機構的職工隻有22萬人,其中取得職業資格的僅有2萬多人,供需沖突十分突出。資料顯示,到2022年12月31日為止,全上海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為553.66萬人,占戶籍總人口36.8%,已步入重度老齡化階段。滬上的養老院幾乎都面臨着護理員年齡偏大、學曆水準偏低等難題。

“我們這裡的一線護理員平均年齡45歲。”上海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副院長周麗說,養老院每年都去城建學院招聘,學生甚至還沒畢業,就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早早地把學生“搶來”。

就業不愁,還不用擔心失業,月薪也能有五六千元,養老院在年輕人的心裡不斷“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