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是器具,做人貴在不小器,學養要貫通,氣度要寬廣,胸中要滿懷使命感
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篇之十二
孔子說:“君子不是器具。”
“器”是有特定用途的器具,如容器可以放東西,機器可以加工材料,斧能砍削,犁能耕田,車在路上跑,船在水中行,等等,各有各的用途,但互相之間并不能通用。
人的才藝與器具相類似,各有專用。但孔子認為“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僅僅隻有某一種用處,而應該無所不通,無處不可用。在孔子那個時代,知識範圍相對狹窄,君子要求成為博學多聞的通才,而不能滿足于一技之長。單單局限于某一專長,就有點類似于專家了。
其實所謂專家,強調的也還是金字塔形的知識結構,基礎知識要廣泛紮實,專業知識要精深獨到,既要站在本領域的前沿,又能夠從其他領域去學習借鑒。如果不知會通,再加上性格執拗,那麼這樣的專家真就成為“磚家”了。以上是從學養才質上來了解“君子不器”,是為其一。
作為器具之一的容器,還有大小之分,俗稱器量。但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滿盈,器量再大,能容得下高山大川嗎?不能。器隻是器,再大也脫不了還是小器。而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胸中裝有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登高能通瞻全局,擡頭能仰望星空,上下求索,在所不辭。是以,君子貴在不器。這裡是從氣度品質上來展現“君子不器”,是為其二。
“君子不器”,在當代社會仍具有現實意義。面對社會分工合作的客觀環境,“器”已成為專業化的象征,但人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異化為某種特定的工具。這就又要上升到哲學高度來闡釋了。《易傳·系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謂“形而上者”就是自然規律的變化過程,是無形的,稱為形而上;而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稱為形而下。
老子說過“見素抱樸”(《道德經·第十九章》),“樸散則為器”(《道德經·第二十八章》)。樸是本真的東西,世界的本源,即老子所謂的“道”。“見素抱樸”就是要守住本真,但守不住,散了,就散為“器”,異化為一種人形工具了。君子人格獨立的價值,展現在他緻力于道,也就是對真理的堅定追求,而不能醉心于眼前實用的、功利的東西。
“君子不器”,就是要心懷使命感。即使每天像螺絲釘一樣固定在某一專業崗位上工作,看起來是被專業化成“器”了,但隻要心中裝着理想信念,具有胸懷天下的使命感,無論大事小事,都能腳踏實地,盡力而為,那就是“不器”。這是從理想人格上來體認“君子不器”,是為其三。
本章這個成語挺有趣的:
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