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耗時23天,果敢同盟軍閃電般地攻破了臘戍。這是緬北華人第一城,常住人口超過80萬,華人占比接近80%。算上果敢地區約25萬人,果敢同盟軍現在控制的人口已經超過100萬了。當臘戍失守之時,緬北就已經誕生了一個全新的超級軍閥。
要知道,被譽為緬甸第一民地武的佤邦,治下人口也不過60多萬。果敢同盟軍控制的人口總數,一躍超過了佤邦。
臘戍是緬軍在整個北撣邦的第一大軍事重鎮,緬軍東北軍區司令部就駐紮于此,怎麼會這麼快就失守了呢?在烏東戰場上,一個人口3萬人的馬林卡,俄軍就打了一年多,才拿下。可臘戍人口80萬,有機場,有鐵路,有公路,交通發達,物資補給源源不斷,緬軍怎麼就守不住呢?這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緬軍軍心早已潰散。自果敢戰役爆發以來,緬軍還從未赢過一次。唯一的一次勝利,對手卻不是果敢同盟軍,而是美國支援的克欽軍。是以,在面對果敢同盟軍時,緬軍基本都是畏敵如虎,未戰先逃。
二是,緬軍對緬北地區沒有絕對的忠誠度。在俄烏戰争中,烏軍為了保家衛國,可以戰鬥到最後一刻,馬裡烏波爾、馬林卡、巴赫穆特等烏軍部隊,不到彈盡糧絕,都不會投降。可緬軍就不同了,上緬甸和下緬甸,完全就是兩個世界。下緬甸才是緬族人的龍興之地,而上緬甸自古以來,就是緬北少數民族的地盤。
是以,一看形勢不對,緬軍、緬族老百姓,都拖家帶口往下緬甸跑,沒有人願意戰鬥到最後一刻。
三是,武器裝備太差了。緬軍擁有坦克、裝甲車、火炮、飛機等重火力優勢,可在緬北的山區、叢林、城市巷戰之中,這些重火力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反而被果敢同盟軍的輕步兵、無人機所壓制。尤其是無人機,81式突擊步槍,幾乎制霸了緬北叢林。
但臘戍的失守,主要還是緬軍太拉胯了。正常來說,以臘戍的經濟實力,糧食、彈藥充足,隻要緬軍周密防守,與果敢同盟軍打城市攻防戰,堅守每一條街道,每一棟樓房,果敢同盟軍隻有2萬士兵,幾乎不可能攻下臘戍。可緬軍的拉胯,超乎尋常。在擁有人口優勢、裝備優勢、城防優勢、後勤優勢的情況下,隻守了23天,就丢掉了臘戍。這是不可思議的。
為什麼會這樣?果敢同盟軍是怎麼做到的?這就涉及到一個周密的戰術了。彭德仁知道,自己的兵太少了,用2萬人去跟緬軍打持久戰,幾乎是必輸無疑。要想順利拿下臘戍,就必須出奇兵。
果敢同盟軍避開與緬軍正面交戰,而是選擇了直接突襲緬軍東北軍區司令部。果敢同盟軍繞過了緬軍的所有正面防線,直撲緬軍司令部,竟然将其一鍋端了。失去了指揮中心,緬軍就群龍無首了,開始全線崩潰。果敢同盟軍抓住時機,猛攻老象山,拿下臘戍制高點,緬軍一下子就徹底崩了。
留守在臘戍城裡的緬軍部隊,紛紛不戰而降。這是一套“直搗黃龍,斬首敵将,再内應外合,掃清殘敵”的閃電技術。它的特點是,情報精準,閃電突襲,全軍密切配合,一波就打崩了緬軍防線。可果敢同盟軍哪來的精準情報?如何繞過緬軍陣地,直撲緬軍指揮中心的?為什麼緬軍東北軍區司令部一夜之間,就被打爆了?這種精準突襲,一招緻命的戰術,是怎麼做到的?這些就都是軍事機密了,外人很難得知。
它給人的感覺是,果敢同盟軍非常自信,仿佛開了全透明地圖。緬軍的一舉一動,都處于果敢同盟軍的監控之下。
拿下臘戍,彭德仁的戰績已經超越了他的父親彭家聲。彭家聲隻是據守果敢,偏安一隅,結果,遭到手下背刺,流亡海外。可彭德仁不僅光複了果敢,還打下了臘戍,獲得了緬北機場、鐵路的控制權,成為了割據緬北的超級軍閥。臘戍是中緬鐵路的重要站點,扼守臘戍,果敢同盟軍的經濟發展就全面與北方大國對接起來了。
可以說,果敢同盟軍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曆史。彭德仁将成為緬北華人第一特區的實際建立者,成為與佤邦并立的兩大華人武裝。
華人無需在緬甸當二等,乃至三等公民了。以臘戍為新首府,取代老街,華人自治,緬北的民地武格局,已然發生曆史性的轉變。飽受壓制的緬北華人,有望重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