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潘新權:我畫自行車

  自行車題材是我于大學開始一直重點研究的一個題材,到如今也有好幾個年頭了。自行車這一種物件對于中國人有着特殊的年代感,似乎帶有一種象征性:年長者有回憶過去的感覺,而對于我們這一輩小年青則代表着青春和童年。王小帥就曾在電影《十七歲的單車》裡,以自行車為符号,訴說同一輛自行車在兩個男孩的世界裡的不用意義,以及他們不一樣的殘酷青春。

潘新權:我畫自行車

潘新權《自行車三聯幅》布面油畫 160cm×270cm

  應該說每個中國人都對自行車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我大學期間就幾乎天天騎車去上課,放學則騎回宿舍。不論是宿舍或是教學樓下,都有自行車棚:有以前老舊的水泥車棚,也有現在建立的不鏽鋼車棚。每天接觸自行車并經過自行車棚,久而久之,自行車與自行車棚這樣搭配着的圖像就映在我的腦海中。

  也不知什麼時候覺得這樣的場景可以入畫。于是我就以更早之前的創作中得到的經驗來嘗試畫它,慢慢捉摸,就形成了自己的自行車棚系列。

潘新權:我畫自行車

潘新權《天橋下的自行車》布面油畫 180cm×110cm

  自行車主體上是一個很生活化,富有生活趣味的物件,并且,自行車造型結構上看上去是以線條為主的。是以,我畫自行車,用的是寫意手法,用傳統線這一進制素來表達。我一般用黑、白、灰的線來畫,是因為在我個人看來,這樣會比較貼切自行車這一形象。當然,在油畫中用中國味寫意的線的畫家不少,如吳冠中的繪畫線條就十分柔美,而趙開坤筆下縫紉機則盡是那些充滿趣味的線,我從這其中學到一些轉而用在我的自行車系列中。

潘新權:我畫自行車

潘新權《車棚》布面油畫 160cm×180cm

  除了對線的講究以外,我在畫自行車系列的時候,還采用了多輛重疊,單元重複的方法。阿恩海姆認為:“重疊是造成基本視覺概念偏離的主要方法。當一個機關部分地掩蓋了它後面的另一個機關時,就造成了重疊。重疊既可以發生在一個物體之内,又可以發生在多個物體的排列中。”重疊法曾被多數藝術家運用到作品中:杜尚在《下樓梯的女人》作品中就用重疊法來表現女人下樓梯的瞬間動态;明永樂宮壁畫中的四目神,四個眼睛使觀者有炫目感;雲崗石窟第事物窟西壁中密密麻麻的小佛龛,也是以重複的形式來給人壯觀之感……在自行車課題中,我就是運用自行車的黑白灰線條在畫面中不斷的反複疊加,來表達多輛自行車的重疊效果,讓畫面上視覺上更有視覺沖擊力。

潘新權:我畫自行車

潘新權《立交橋下的電動車》布面油畫 110cm×90cm

  我一直以來都對機械類的物件十分感興趣,是以,在畫自行車系列之前,我嘗試着畫了一批大卡車、玩具車、老爺車、電動車以及機車等等。當時比較喜愛機械美學一類,雖沒有過多的深入研究,但對于工業設計之類也做了一些粗淺了解。當時熱映的一部美國商業電影《變形金剛》讓我印象深刻,那些構造複雜、孔武有力、變化迅捷的機械戰士,占據了我們的視野乃至心靈,以至于我在每每看這個系列電影時,總想起兒時熱播的動畫《鐵臂阿童木》,也正是受這些影響讓我畫了那一批車。當時對畫車沒有經驗,我用的是比較稚拙比較直接的方法,就想着要把每一個零部件和螺絲釘都畫得很有趣,但發現總是無法把那種趣味性表達極緻,正是以苦惱。一直到導師給我看了趙開坤的作品《縫紉機》才有點“豁然開朗”的感覺,我突然意識到,原來還可以這樣直接用線去處理畫面,那些純熟不羁的線條,酣暢淋漓,快意恩仇,線線生味,條條生趣——不可否認,我在看到後心裡有了一些觸動,也認真的揣摩了許久。

潘新權:我畫自行車

潘新權《西大公共課樓前的自行車》布面油畫 160cm×180cm

  在我之後的創作中,或多或少便有了與趙開坤類似的線條。趙開坤曾在手記中說:“架上繪畫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仍然是手工中的趣味性。這一部分也恰恰暗含了人們情感的流露,那麼,手工中的趣味性從何而來呢?是對客觀敏感的發現與瞬間的判斷。”趙開坤這語讓人聯想到今天物欲橫流的社會上,人們生活過度規律,快餐式的生活中少了靜态的流露,少了耐人尋味。簡而言之就好似吃面,直接加工好的泡面沖下開水就可食,而在正宗拉面館吃碗面,拉面師從揉面團到煮好面卻需要好幾個步驟,以其說喜歡吃手工拉面,不如說是去看拉面師手工拉面時的快感。一碗面的道理,畫理也一樣,由本雅明提出的機械複制美學理論中,藝術品具有可複制性,但相比架上繪畫,架上繪畫通過手工在畫中産生的趣味感與獨有性,使觀者和繪畫者之間有了更多的共鳴,是藝術複制品所無法達到的。

潘新權:我畫自行車

潘新權《停車地》布面油畫 180cm×160cm

  在自行車的這一系列創作中,我就是要尋找手工繪畫的那一種稚拙味道,并非是故意把自行車畫得歪歪扭扭,也并非刻意像兒童一樣塗鴉,隻是無意間下筆快慢掌控之間形成的,或直、或曲、或笨、或鋒,全在一筆之下一念之間,不多做半點多餘的思考,講究一氣呵成。過多的思考會使畫面拖泥帶水,加重下筆的壓力,使畫面看起來不夠灑脫,是以關于思考和實驗,我更多是放在做小稿的時候:每畫一張大的創作之前,我總要做許多小的草圖,反複試驗畫面形式,尋求各種肌理變化,至胸有成竹,才開始進行大的創作。大的創作中也許會因為一些偶然性,使之與先前的預想的或原本設計好的草圖有出入,但繪畫就是要不時把握畫面的偶然性,繪畫過程中的不可預測感也是繪畫本身的一種樂趣。

潘新權:我畫自行車

潘新權《樓下車影》布面油畫 170cm×145cm

  自行車系列作品是我在油畫的中國化道路上的探索,早有林風眠、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老前輩便将油畫與中國傳統繪畫融合。我在自行車系列中也是在形而下的學習了大膽寫意的線條,有的地方甚至直接學習中國畫的“留白”。在點線面結構上,我更是有意地将線條及空間向度進行安排,實作了三維空間到二維空間的轉化,進而突出自行車這種生活化物件的趣味。

  我想,自行車這一系列,僅僅是在最近告一段落,但不代表終止。我還會在其他系列中吸取繪畫的經驗,然後重新回到自行車創作中來,并尋求新的突破。

  (文/潘新權)

潘新權:我畫自行車

潘新權《超市旁的單車》布面油畫 160cm×180cm

潘新權:我畫自行車

潘新權《藍色自行車棚》布面油畫 145cm×170cm

潘新權:我畫自行車

潘新權《黃色的停車棚》布面油畫 110cm×90cm

潘新權:我畫自行車

潘新權《告示》布面油畫 145cm×170cm

潘新權:我畫自行車

潘新權《兩點半》布面油畫 120cm×100cm

潘新權:我畫自行車

潘新權《媽祖廟2》布面油畫 160cm×110cm

潘新權:我畫自行車

潘新權《車影》布面油畫 120cm×100cm

潘新權:我畫自行車

潘新權《媽祖廟3》布面油畫 160cm×110cm

(來源:Art 時空)

畫家簡介

潘新權:我畫自行車

潘新權,男,漢族,1987年出生于廣西,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八零油畫學社成員,吳冠中美術館特聘畫家,2007—2015年就讀于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師從謝森教授,油畫方向藝術碩士研究所學生學位,曾任教于閩南師範大學,漳州科技學院,西安美術學院特教班,現居福建泉州,任教于泉州資訊工程學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