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8月16日夜,萬裡無雲,滿天星鬥,為突出敵人的包圍圈,中央紅軍主力踏上了西行之路。情報顯示,敵兩縱隊之間有一個20多裡,尚未合攏的缺口。成敗與否,就看大兵團能否從這個狹小的空隙中穿越過去,而不被敵人發覺。
那個尚未合攏的20裡間隙,位于尖嶺腦大山之中,部隊悄悄潛入尖嶺腦後,開始還有小路,走着走着,路沒了,隻能或攀藤附葛,或通過砍樹樁和灌木根,從荒僻的叢林草莽中重新開辟出一條山道。朱德、毛澤東和總參謀長葉劍英整晚都走在隊伍的前面,一旦發現前面實在過不去,他們就拿着指南針,和偵察員一起另找路線。
這注定又是一個非凡而神奇的夜晚。紅軍的兩翼,不到10裡處便是敵軍。部隊在行進時,伴随着前進隊伍裡不斷傳來肅靜的指令,人們可以看到不遠的山頭上,手電筒忽明忽暗的閃光,聽到敵人在用重機槍進行火力偵察時,盲目射擊的槍聲。
天亮後,滿山籠罩雲霧,敵人用飛機也偵察不到地面,部隊乘機急進,回頭一看,尖嶺腦主峰已被遠遠抛在了身後。
就這樣,紅軍第二次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進入興國境内的楓邊、白石一線隐蔽休整。
老根據地畢竟範圍小,在紅軍主力突圍到達興國後,蔣介石很快也獲知了他們的去向,為此他電告趙觀濤等部,謂紅軍已由“君埠西逃”。按道理,似乎蔣介石應該讓何應欽重新組織圍攻,但他卻已對此意興闌珊,蓋是以時甯粵沖突日益激化,粵方揚言北上,蔣介石在對紅軍戰鬥力已經有所懼怕的情況下,擔心一旦與紅軍作戰,會使其實力進一步受損,進而頂不住廣東方面的進攻。
利用蔣介石受到國民黨内部牽制,“圍剿”部隊也開始出工不出力之機,紅軍赢得了寶貴的半個月休整時間,部隊的體力和作戰能力重新恢複到了最佳狀态。
自1931年8月底開始,甯粵之争更趨激烈,9月初,利用蔣介石的主力部隊深陷江西之機,粵軍大舉進入湖南。蔣介石急需從贛調兵赴湘,以防堵粵軍,不得不令何應欽部署全線撤退。
王诤團隊通過無線電偵察,迅速捕捉到了這一資訊,朱德、毛澤東随即下令紅軍轉入反擊,分路對敵人進行追殲。
敵“圍剿”部隊雖然都在奉命撤退,但那些王牌精銳部隊仍然都是一塊塊難啃的“硬骨頭”。9月7日,中路紅軍在興國高興圩截住了北撤的蔡廷锴師。蔡師是南方雜牌軍中的頂尖部隊,是号稱在戰場上連子彈殼也不會讓對手撿走一顆的“鐵軍”,而且裝備好,火力強,當紅軍沖鋒時,他們的輕重機槍就像潑水一樣劈頭蓋臉地打過來,這使得戰鬥變得異常艱苦慘烈,紅軍每前進一步,都得付出很大的傷亡代價。
次日,戰鬥仍在繼續。敵我戰損都很大,紅一方面軍戰後統計,傷亡被俘人員總計達到3千餘人,兩名師長犧牲,紅3軍團參謀長滕代遠也受了傷。如此損失,對于當時實力又非常有限的中央紅軍而言,不可謂不重大,而且既不能迅速解決對手,武器彈藥就沒有繳獲,隻有消耗,紅軍一直依靠“以戰養戰”,這樣的仗也是極不劃算的。毛澤東後來也曾指出,像高興圩這樣的戰鬥,“是不足法的,曆來都認為是失本生意,我們的經典是必須有所繳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