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禮贊共和國 蘇區展新顔丨永遠的出發——寫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之際

禮贊共和國 蘇區展新顔丨永遠的出發——寫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之際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代題記

禮贊共和國 蘇區展新顔丨永遠的出發——寫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之際

▲贛州持續擦亮長征品牌,傳承紅色基因,赓續紅色血脈,從長征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圖為2023年12月9日中國紅色旅遊博覽會在于都開幕時,一群青少年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前誦讀《可愛的中國》。記者鄒忠輝攝

十月秋深,霧罩霜凝,于都河水滔滔北去、不舍晝夜,一如90年前。鬥轉星移,兩岸的景象換了模樣:那時瑟瑟風寒,現在欣欣向榮。

于都河畔,長征渡口一側,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巍然矗立、直指蒼穹。紀念碑高19.34米,底座邊長10.18米……這些别有深意的數字背後,寫着動人心魄的紅色傳奇。

90年前的那一次出發,不問歸期,卻改寫了曆史。

1934年10月,8.6萬餘中央主力紅軍揮别贛南蘇區,星夜渡河踏上漫漫征程。這是一次沒有預設路徑和終點的出發,他們的足迹在中華大地勾畫出一條蜿蜒二萬五千裡的“紅飄帶”。這場舉世無雙的戰略遠征,實作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熔鑄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伫立于都河畔,凝視浩蕩江水,深情地說,黨和紅軍在長征途中一次次絕境重生,憑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後創造了難以置信的奇迹。

“我們要弘揚長征精神,不忘初心。”

“現在是新的長征,我們要重新再出發!”

殷殷囑托,猶在耳際;峥嵘曆史,宛現眼前。今年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發出“新長征,再出發”偉大号令5周年。回望長征路、闊步新征程,作為人民共和國搖籃、原中央蘇區核心區,90年來特别是新時代以來,贛南這片充滿紅色記憶、流淌紅色基因的熱土,處處湧動着赓續弘揚長征精神、接力書寫紅土榮光的滾滾熱潮。

90年前的10月,曆史在贛南拐了一個彎。

那一次出發,氣吞山河、壯懷激烈。

作家魏巍曾寫道:“它是地球上的一條紅飄帶”;美國作家索爾茲伯裡說,長征是“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大無畏事迹”;埃德加·斯諾則說:“這是一次豐富多彩、可歌可泣的遠征”……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敵軍包圍追擊,被迫進行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上旬,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秘密發出轉移指令,長江南北各蘇區的紅軍主力,相繼淚别各自所在的蘇區,開始長征。

青青雲石山不會忘記,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第一、第二野戰縱隊,由瑞金向于都開拔。

湯湯于都河不會忘記,1934年10月16日,中央主力紅軍部隊在于都河以北地區集結完畢,10月17日至20日連續四個晚上,渡過于都河,踏上長征路。

…………

這段征程,有太多震撼人心的數字值得銘記:轉戰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行程25000裡,進行了600餘次戰役戰鬥,攻占了700多座縣城;

這段征程,有太多蕩氣回腸的節點不可忘卻:浴血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泸定橋、翻越夾金山、過雪山草地……紅軍指戰員以巨大的犧牲迎來了革命的曙光。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與陝北紅軍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甯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标志着中國工農紅軍萬裡長征勝利結束。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指出:“這一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産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曆史程序中的巍峨豐碑。”“長征迸發出的激蕩人心的強大力量,跨越時空,跨越民族,是人類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偉大史詩。”

那一次出發,魚水情深、血脈相連。

怎樣的戰前準備,才能支撐一支8萬多人的龐大隊伍的戰略遠征?答案就在緊緊依靠人民群衆,同人民群衆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軍民魚水情裡。

8萬多中央紅軍主力在于都河以北地區集結,休整近10天,渡河花了4天,他們“悄無聲息”踏上長征路,敵人竟沒有發現絲毫動靜。30萬于都人民共同保守了一個秘密,這是怎樣的奇迹!

400多米寬的于都河,8個長征渡口,5個渡口需要架設浮橋。于都群衆主動從自己家裡搬來各種木料、門闆,彙集了大小船隻800多條。于都縣城東門年逾古稀的曾大爺,不僅主動捐獻了家中的床闆,還把自己的一副壽材闆也送到架橋工地。

10萬條米袋、2萬多床被毯、8.6萬斤棉花、20萬雙軍鞋……蘇區人民竭盡所能、傾其所有支援自己的革命隊伍。

出發長征的8.6萬餘紅軍将士中,贛南籍紅軍多達五六萬人。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出發前夕,這裡處處上演着母送子、妻送郎當紅軍的感人場景。

于都銀坑窯前村的鐘招子有10個兒子,其中8個參加了紅軍。孩子們出發長征之後,鐘招子每晚在老屋前點亮馬燈,為的是給孩子們照亮回家的路。26年後,鐘招子帶着無盡的遺憾溘然長逝。

不是所有的出發,最後都能迎來歸期。

“八子參軍”楊榮顯、“馬前托孤”李美群、“共和國第一軍嫂”陳發姑、“紅土地上的望夫石”池煜華、“榕樹下的守望”劉淑芬……贛南大地上,無數為了革命而痛别親人的故事催人淚下。長征前,蘇區人民的無私奉獻和巨大犧牲感人肺腑。

禮贊共和國 蘇區展新顔丨永遠的出發——寫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之際

▲遊客在興國縣革命烈士紀念館聆聽“馬前托孤”的故事。潘慶坤攝那一次出發,信仰忠貞、堅定如磐。

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華屋,17名華氏子弟參加紅軍前夕相邀來到後山,種下17棵松樹,并約定革命成功後省親故裡、回報家鄉,活着回來的要替犧牲的兄弟孝親敬老。這一去,青松依舊在,不見兒郎歸,鄉親們含着眼淚把這17棵松樹稱為“信念樹”。

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永遠不會熄滅。

于都縣車溪鄉壩腦村段桂秀新婚不久,丈夫便參加紅軍踏上長征路。為了一句“等我回來”,段桂秀信守一生,直到2019年,已經百歲的她在烈士英名牆上找到了丈夫王金長的名字。

長征的史詩裡,有愛情的堅貞,更有信仰的堅守。

“長征的時候,您都幹了些什麼工作?”鄧小平的女兒曾好奇地問父親。鄧小平回答:“跟着走!”

一聲“跟着走”,折射出無數革命先輩對中國共産黨的無限信任、對中國革命的堅定信心。

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着紅軍隊伍踏破萬水千山,戰勝千險萬難?張聞天說:“沒有理想,紅軍連一千裡都走不了。”回望長征,我們再深切不過地感受到了理想信念的力量,感受到了精神火炬的光輝。憑着這種“跟着走”的忠誠和信念,這支紅軍隊伍承載着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期盼與希望,從蘇區出發,曆經生與死的考驗、血與火的洗禮,最後來到陝北,走向光明的未來。

不忘來時路,奮進新長征。

于都河畔,層林盡染。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長征大劇院、長征學院等串珠成鍊。這裡是當年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的地方,在蘇區鄉親的眼裡,他們仿佛從未走遠。

“我們要讓每一處革命遺址都活起來,讓每一段紅色故事都傳下去。”贛州市文廣旅局局長李俊銳說,“贛州全域打造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讓珍貴的長征遺址得到保護利用,讓長征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

守護紅色根脈,活化傳承多載體。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贛州段)的建設,成為傳承偉大長征精神的重要載體。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契機,贛州布局“一館一院一道”、12個重點展示園、9條集中展示帶及多個特色展示體系,對大餘梅嶺遺址、安遠天心整軍遺址等一批革命舊址進行統籌保護和開發。目前,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贛州段)展示體系已基本建成并對外開放。

“紅旗飄,軍号響。子弟兵,别故鄉。紅軍主力上征途,戰略轉移去遠方……”今年7月1日,情景音舞史詩《長征組歌》在贛州長征劇院成功首演,此後開啟常态化駐場演出,每周演出三到四場。“演出太震撼了!它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長征精神的偉大。”觀衆楊有強激動地說。

禮贊共和國 蘇區展新顔丨永遠的出發——寫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之際

▲7月1日,情景音舞史詩《長征組歌》在贛州長征劇院舉行首場演出。利用劇場舞台空間,以前沿科技與傳統演繹相融合的方式生動再現峥嵘歲月,把嚴肅藝術作品演繹為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文旅産品。記者歐豔芬攝

最恢宏的書寫,源于精神;最執着的堅守,始于信念。長征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偉大遠征,是一部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也是一個文藝創演的永恒主題。去年3月23日,中國首部大型紅色文旅史詩舞台劇《長征第一渡》在于都長征大劇院成功首演,收獲如潮好評,被譽為“一堂生動的思政課和全民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截至今年10月15日,該劇駐場演出已達340場,現場觀衆逾18萬人次。

禮贊共和國 蘇區展新顔丨永遠的出發——寫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之際

▲大型紅色文旅史詩《長征第一渡》再現了艱苦而輝煌的長征歲月。記者劉凱攝

也是去年3月,圍繞長征,贛州還有兩台大戲引來全國各大媒體的聚焦:贛南采茶戲《一個人的長征》在北京中央歌劇院上演,之後在深圳、長沙、武漢、南京、昆山等城市巡演117場;大型經典音樂史詩《長征組歌》在興國長征組歌大劇院駐場首演。三台大戲憶長征,都有紅軍後代擔任演員,他們有着與生俱來的紅色血脈,演的也是自己的先輩親人,那種親切感、崇敬感,一進劇場便油然而生。其中,《長征組歌》還首次采用現場演唱與異地伴奏“雲直通”方式,由國家級交響樂團先期錄音、錄像,通過“雲”将樂隊植入現場視訊,形成北京與興國互聯互動,頂尖專業藝術院團與縣級合唱團隊協同合作,讓觀衆沉浸在現場實唱與虛拟影像同步共頻的互動體驗中。

禮贊共和國 蘇區展新顔丨永遠的出發——寫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之際

▲《一個人的長征》劇照。記者劉凱攝

用動漫講好長征故事,是贛州活化利用、創新宣傳紅色文化資源的又一成功探索。2021年,興國聯合功夫動漫打造推出3D卡通片《長征先鋒》,通過新技術新媒介,用動畫形式将波瀾壯闊的長征戰鬥故事搬上熒屏,在衆多電視訊道和新媒體平台播放,點選播放量累計已超1.3億次。該片開播後廣獲贊譽,成功入選“建黨100周年重點動畫項目”,登上2021年雲上動漫遊戲産業交易會最受買家青睐項目TOP10。如今,由《長征先鋒》衍生的黨建教育、紅色研學、拓展訓練、主題公園,以及文具、服裝、手遊、AR體驗、數字藏品等文創産業在贛州方興未艾。

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積極創新講解模式,突破慣常思維,探索向“雲”進發,通過直播方式,用鏡頭跟随講解員深入場館内,将一個個動人心魄的革命故事傳播到網際網路,同時通過數字展覽、線上宣講等形式講好長征故事、黨史故事。“雲”宣講借助網絡讓更多人了解長征文化、接受紅色教育,彌補了網友無法到現場參訪瞻仰的遺憾。

講好紅色故事,活化傳承有隊伍。

長征文化的力量如春風化雨,滋潤着人們的心靈。贛州各地通過組建特色文化團體、開展主題文藝活動、創作主題文藝作品等方式,展現長征的壯麗畫卷和偉大精神。

長征源合唱團“用心唱”,長征源宣講團“精心講”,長征源演藝團“匠心演”,長征源小紅星講解團“童心傳”……于都縣以“紅軍後代+宣講骨幹+志願者”的方式,打造了一支支宣傳創新理論、講好長征故事、播撒思想火種的“輕騎兵”。他們從鄉村到城市、從校園到機關、從線上到線下,用心用情将長征精神、紅色故事、創新理論和黨的惠民德政傳揚到大江南北。

禮贊共和國 蘇區展新顔丨永遠的出發——寫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之際

▲小紅星紅領巾志願者向遊客介紹羊皮襖背後的故事。記者劉凱 特約記者肖章榮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我們應傳承紅色精神,讓長征精神永流傳。”深圳市龍崗職業技術學校學生鄒翠彤說,他們最近組織了700多人的研學團隊走進瑞金、于都、尋烏等地開展紅色研學,追尋紅色足迹,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心靈得到洗禮、思想得到升華。

赓續紅色血脈,活化傳承見顯效。

這些年,贛州舉辦了“尋根共和國 重走長征路”紅色教育教育訓練招學引學推介會、“新長征,再出發”贛州25公裡徒步暨“我的雲長征”活動、紀念長征出發90周年紅色體育文化研讨會等一系列主題活動,推出了“牢記革命魂 重走長征路”“新長征之旅”等旅遊精品線路,開展了“啟航紅五月 走好新長征”“追尋紅色足迹傳承紅色基因” 等紅培研學主題活動,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光旅遊、緻敬長征。

據統計,2023年,全市接待紅色旅遊總人次4193.89萬人次,同比增長27.15%,實作紅色旅遊總收入443.73億元,同比增長22.63%。

“從爺爺到爸爸再到我,我們三代人早就把黃連長當成了自己的親人。我會囑咐我的後代,繼續把烈士墓守好。”崇義縣樂洞鄉樂洞村村民何清陽一家堅持為長征烈士黃連長守墓的故事,是對長征精神傳承赓續的生動寫照。

在贛南這片紅土地上,長征精神激勵着無數黨員幹部群衆堅定信念,聽黨話、跟黨走。他們走進紅色教育基地,重溫革命曆史,感悟長征精神,汲取奮進力量。在瑞金市華屋紅軍烈士紀念亭前,遊客們聆聽“十七棵松”的故事,感受紅軍先烈的英勇無畏和家國情懷;在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人們駐足瞻仰,緬懷先烈,汲取奮進力量……

禮贊共和國 蘇區展新顔丨永遠的出發——寫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之際

▲遊客在瑞金葉坪鎮黃沙村華屋紅軍烈士紀念亭前聆聽“十七棵松”的革命故事。記者劉青攝

今日贛州,980多萬紅土兒女在長征文化、長征精神的感召下,把好傳統帶進新征程、将好作風弘揚在新時代,堅定不移縱深推進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建設。當年長征出發地,如今成為“最講黨性、最講政治、最講忠誠、最講擔當”的紅土聖地,成為“新長征,再出發”的模範實踐地。

新長征,再出發。贛州人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始終高舉革命旗幟,弘揚偉大長征精神,不遺餘力傳承紅色基因、赓續紅色血脈,以堅定的信念、昂揚的鬥志和優良的作風,奮進在加快建設革命老區高品質發展示範區的新征程。

“我們要把長征精神融入産業發展中,不怕困難,勇攀高峰!”兩年前,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青年科研工作者彭立山放棄海外高校的職位,從紐西蘭回到國内搭建起研發平台,攻堅相關領域的難題。“就像當年紅軍戰士突破敵人封鎖線一樣,我們也要突破技術瓶頸,實作稀土産業更新。”彭立山目光中透着堅毅。

改革創新,熱潮湧動。中國稀土集團、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贛南創新與轉化醫學研究院等一批高科技企業和研究機構相繼落戶,為贛州産業發展注入全新活力。

把弘揚長征精神轉化為推動産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贛州持續加快新型工業化,大力推進工業倍增更新行動,深入實施制造業重點産業鍊現代化建設省“1269”、市“7510”行動計劃,加快實作産業結構轉型、生産方式轉變、發展動能轉換。如今,贛州“1+5+N”主導産業已揚優成勢、聚鍊成群,大工業雛形基本形成,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4.1%,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突破3000家,百億工業園區達16個,千億産業叢集增至4個,稀土新材料及應用叢集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叢集,锂電新能源産品出口量占全省60%以上。

禮贊共和國 蘇區展新顔丨永遠的出發——寫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之際

▲贛縣區菲仕綠能科技。記者伍煜 通訊員薛順鑫攝

高品質産業,推動高品質發展。2023年,贛州市主要經濟名額增幅保持全省“第一方陣”,GDP總量達4606億元,列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第62位,比2011年前移46位。今年4月,贛州獲評2023年度全省綜合考核一類設區市第一名,連續11年獲評全省先進。

瑞金雲石山,古樟綠意盎然,“長征第一山”石刻格外醒目。“我們豐垅村就在雲石山腳下,更要弘揚長征精神,讓紅色基因在鄉村振興中綻放異彩。”豐垅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梁柏卿說,村裡因地制宜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發展生态農業、紅色旅遊,村莊面貌和村民生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一定要把富硒這個品牌打好!”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江西并深入贛州考察指導時的殷殷囑托,如同一顆希望的種子,播撒在這片充滿生機的紅色土地。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曾是一個不識富硒“金飯碗”的貧困山村,如今,這裡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富硒産業興旺村和紅色旅遊打卡地,百姓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以前我們村很貧窮,現在通過發展富硒蔬菜、紅色旅遊等,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日子越過越紅火。”村民孫觀發高興地說,越來越多的遊客沿着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迹來到潭頭,看富硒産業的勃興,品景美民富的畫卷,感受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帶來的紅土蝶變。

禮贊共和國 蘇區展新顔丨永遠的出發——寫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之際

▲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新貌。記者肖靓攝

新長征,再出發。贛州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大力弘揚長征精神,踐行為民宗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積極培育特色農業産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借助打好富硒品牌,贛南臍橙、甯都黃雞、于都絲瓜、興國蘆筍、會昌貝貝南瓜等特色農貨,成了當地集體增收、農民緻富的“當家産業”“拳頭産品”。2023年,全市所有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穩定在15萬元以上,82%的村過30萬元,41%的村過50萬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黨的十八大以來,贛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把民生福祉放在首位,在民生領域厚植和弘揚長征精神。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學前教育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别達94.03%、99.76%、94.49%,近三年累計新增學校學位18.39萬個、幼稚園園位3.06萬個。贛南醫學院更名為贛南醫科大學,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順利轉設為市屬大學高校贛南科技學院,和君職業學院(民辦)獲批建設開始招生。

——醫療服務水準提升。廣東省人民醫院贛州醫院、南方醫院贛州醫院獲批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2023年,兩個醫院重點專科外轉病人同比下降31%、48.52%。

——公共服務不斷完善。總投資約36億元的贛州市全民健身中心目前正在進行燈光、聲控、監控等各種裝置的調試與優化。贛州入選建設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名單,公衆安全感、公安滿意度連續五年全省第一。“15分鐘便民生活圈”加快形成,“5+2就業之家”、零工市場、就業幫扶工廠中的房間服務千萬家。中心城區五區一體化發展漸入佳境,五區高架全面聯通,高架通車總裡程達127公裡,中心城區“30分鐘通勤圈”正在形成。

禮贊共和國 蘇區展新顔丨永遠的出發——寫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之際

▲贛州市中心城區四通八達的快速路。記者劉凱攝

…………

新長征,再出發。長征精神迸發出不竭的力量源泉,激勵着紅土兒女勇往直前、再創輝煌。贛州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實施“五大戰略”決策部署,結合市情實際,縱深推進新時代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和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大戰略”,大力實施工業倍增更新、科技創新賦能、深化改革開放、鄉村全面振興、城市能級提升、美麗贛州建設、提高民生品質、黨建品質過硬“八大行動”,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各項工作,着力打造工業強市、開放高地、創業之州、區域中心、文化名城,為高品質發展、現代化建設夯基培元、蓄勢聚能。

禮贊共和國 蘇區展新顔丨永遠的出發——寫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之際

▲日新月異的贛州市中心城區建成區。記者劉凱攝

昔日長征出發地,今朝闊步新征程。新的長征路上,贛南老區人民飲水思源、感恩奮進,堅定不移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行,以奔跑的姿态、務實的作風、創新的作為,努力創造新時代“第一等的工作”,讓長征精神在這片紅色土地永放光芒。

來源:贛南日報

作者:記者鐘義勇 胡懷軍 溫居林

編輯:黃松林 編校:肖靜

值班主任:明心武 王長颉

編審:黎慶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