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從這幾天開始,在私募排排網等地方,已看不到大多數私募的淨值資料。
一、不可以展示
原因是,今年4月30日,中基協釋出了《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8月1日起正式執行。
裡面規定,券商或者網際網路代銷平台,要有私募産品的委托銷售關系,才能展示業績。
此前,監管是一直要求,私募不可以公開展示業績,隻能向合格投資者(提供300萬可投金融資産證明)定向展示。
但在過去幾年,不少券商會釋出部分私募的淨值,部分網際網路私募代銷機構,隻要私募提供,也會披露大量私募的業績。
在過去市場可以輕易看到私募基金的淨值資料,這一方面對私募獲得市場關注有很大的好處,但另一方面,監管認為這違背了相關要求。
這次監管新規,受傷最重的,可能是私募資料機構,它能披露的基金資料将大幅縮水,影響其商業模式;其次就是相關私募公司,本身市場低迷,以後監管越來越嚴格,銷售據說也将受限,很多公司看不到什麼出路。
二、私募下行
近年來,随着市場下行,監管趨嚴,大陸私募整體呈下行趨勢。
截至今年6月末,大陸大陸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為20768家,較上月減少了92家。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8200家,較上月減少了40家;
截至6月末,大陸私募機構管理基金數量為151257隻,較上月減少了744隻;管理基金規模為19.89萬億元,較上月減少了44.03億元,同時也是該資料連續第三個月低于20萬億元大關。
國内目前有2萬家私募,其中近一半規模不到1億,這1萬家的總規模僅3000億(包含股票類、股權類),也就是家均管理規模僅3000萬。
維持一家小型私募運作的年費用大概是200萬元,這點錢在一線城市要滿足最低5人,和符合監管要求的辦公場所,已經捉襟見肘。
但如果拿平均3000萬管理規模算,一年1%管理費收入平均30萬,那必然很多公司是嚴重虧損狀态,在未來幾年内,大量私募基金面臨倒閉。
實際上很多虧損私募已經是躺平狀态,離清盤倒閉隻有一步之遙。
而且從監管層的思路和一系列政策來看,也是明顯走扶優汰劣、維護穩定的路線,清理掉規模小、實力不足的私募,限制風險偏好過高的私募,有利于市場風險的出清。
例如将最低存續規模降低至500萬元,明确長期低于500萬元規模的基金應當停止申購。私募證券基金參與DMA業務不得超過2倍杠杆,進一步控制業務杠杆水準。
這顯然對小型私募和量化私募等不利。
3、他山之石
國内私募一系列限制措施之後,我們不妨看下境外在基金發行和管理上的經驗。
我自己比較關注的木頭姐ARK基金資訊披露。
雖然木頭姐的一些操作個人無法苟同,業績表現也較差,但該基金的資訊披露别出一格。
ARK基金大部分是主動管理型ETF,有自己的官網,每天披露淨值表現:
而且每天公布收盤後所有持倉,這樣資訊就非常透明。
而國内公募是每季度公布前10大持倉,每半年公布所有持倉,資訊延遲就比較多;而大陸私募并不對持有人公布其持倉,你就算清盤解散也不知道它買了啥,這裡面就會帶來很多問題,例如利益輸送、業績誤導、道德風險等。
最後總結,如果說美國基金市場是自由放任、資訊完全披露,以效率為先的市場,那中國基金市場有自己的特點,以穩定安全為先,要服務實體經濟和産業方向,了解了這一點,才能了解一系列行為和走向。
更多專業分析文章
倉都加滿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