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的一樁特殊弑母案在社交平台引發關注。
當地時間2024年7月22日,70歲的小峰陽子勒死了102歲的母親福女士,随後又用刀片狀物體捅刺受害者。弑母的動機為“我母親再也不能自己去上廁所了,是以我開始自己背她去廁所。自己是因為照顧母親很辛苦才殺了她。”
據鄰居講,小峰陽子的丈夫幾年前去世了,從那時起,她就一直和母親福女士住在一起,并且每周都有一輛家庭護理車來為福女士洗澡。他最後一次見到小峰陽子是在7月19日。當時鄰居覺得她面色、聲音都很疲憊,但沒有察覺“她有那麼多心事”。
這是一場人倫悲劇。福女士高壽,活過了一百歲,不能說是無福之人,但被年逾古稀、因照看老母親而疲憊不堪的女兒殺死,終是橫死非善終,令人扼腕歎息。許多人對這位弑母者也恨不起來。事後,日本立川警署以謀殺罪指控嫌疑人,并對案件細節進行調查,但刑法能威懾、吓阻小峰陽子這樣的高齡弑母者嗎?
一個人長壽,是兩類因素同時達成的結果。
一是與經濟、社會治理無關的純個人因素:個人先天條件好,有健康、長壽基因,或者說沒有因遺傳疾病或緻病基因表達而顯著影響健康與壽命;個人自制力強,長期奉行節制、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般認為前者比後者更重要。
二是與經濟、社會治理相關的因素:個人經濟條件好,生活水準高,營養條件好,顯然,這不僅僅取決于個人能力,更取決于市場經濟與法治發達完備程度;預防醫學、公共衛生對全社會的覆寫,意味着清潔的自來水、影響壽命的傳染病流行受到遏制;醫學發達,有病有傷能及時得到醫治。這三大因素對長壽的重要性依次遞減。除此之外,社會治安好,人身傷害導緻個人死于非命的機率就低。這四個因素都與經濟繁榮、法治昌明關系甚大。
一個人要活到天年,很不容易,不僅取決于個人的選擇與努力,更取決于其所安身立命的社會之托舉。一個人長壽,要基因好+活到天年。與許多人的信仰相反的是,長壽老人最多的不在某某水土特殊的窮鄉僻壤,而在經濟與醫療發達的大城市:全中國範圍内,最長壽、長壽老人最多的是香港;内地範圍内,最長壽、長壽老人最多的是上海。
2023年7月15日,日本厚生勞動省釋出的資料顯示:截至當日,日本年滿百歲的老人共92139人,比去年增加1613人,連續五十三年創新高;百歲老人中,女性有81589人,占88.5%;男性有10550人。剛剛被女兒所弑的福女士就是其中的一個。
長壽之人被視為有福之人。一個國家長壽老人多,說明這個國家經濟社會發達。微觀上,長壽對個人來說是幸事。不過,宏觀上,老齡化對經濟發展與社會綿延來說是負擔。當然,長壽老人多與老齡化兩者不能劃等号。後者是人口結構問題,不僅因為預期壽命長(進而導緻長壽老人多),還因為生育率低導緻新生兒數量減少。2023年,日本預期壽命為84.45歲,其中男性81.47歲,女性87.57歲,比男性多6.1歲;總和生育率為1.2,穩定維持在超低水準。
根據日本内閣府釋出的《高齡社會白皮書》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日本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已達到28.4%,預計到2030年将增至30%以上,屬于重度老齡化;15歲以下的青少年人口比例僅為12.3%。日本已經連續十幾年人口負增長。相形之下,2023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5.4%,比日本低13個百分點。
老齡化的根本問題在于:當一個社會沒有産出、純消費且需要照看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占比越來越高,就會造成一種越來越嚴厲的擠壓效應。
在宏觀層面,由于現收現支型社保以及其他通過财稅方式對老年人的轉移支付的存在,政府抽取年輕人、工作者與下一代的産出與财富奉養老年人、退休者與上一代的力度會越來越大,年輕人、工作者與下一代的廣義稅負、實質稅負會越來越重,所有的子女養所有的父母,資源與财富向上一代轉移,這會内在壓制年輕人的生育率。而人類社會與文明存續的一個基本條件是資源向下一代轉移,以托住人口再生産與财富再生産。
在微觀層面,一個人邁入老年之後,有自理能力尚好,不過在去世之前往往都有一個時間或長或短的失能、半失能階段,甚至還有伴随失智,需要照看,此時會大量消耗子女的精力。或有人說,可以請人。請人要花錢,在老齡化不斷加劇的情況下,年輕人占比越來越低,人工會越來越貴,而且有些特别私密又污穢的活,外人也未必願意幹。是以,子女不可避免會成為照看的主力。
子女是青壯年還好,精力充沛,但要是像小峰陽子那樣自己都已經70歲了,根本沒有體力與精力,隻能花錢請外人,例如她母親洗澡問題,是通過召來家庭護理車上門服務,每周一次;而她母親“再也不能自己去上廁所了”,請不起住家保姆的話,她隻能扶着母親去,還要善後,一天若幹次,不長的時間就足以讓年老體衰、精力不濟的小峰陽子心力交瘁,精神崩潰。
1983年,日本上演了一部影片《楢山節考》,故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信州深山裡一個偏僻的村落。由于生活的極端貧困,老年人,男的一到了70歲,女的一到了60歲,就要由兒子背到村後的楢山上去,任其自行消滅。這種風俗并非向壁虛構,而是在曆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在生存資源極端匮乏之下,人道、體面這些高端精神需求都會被犧牲掉。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顧、老有所養,對經濟發展與文明程度是有不低的要求的。
隻是在發達社會,鐘擺這一次狠狠地甩向了另一側。長壽老人多,是物質豐裕的自然結果,但由于人口結構老齡化對年輕人與下一代的擠壓效應,照看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越來越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但這個問題的解決又很難社會化,主要還得靠自己的子女。
現在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智能機器人,是一個風口,要是能開發出成本低廉可普及的機器人護工,可以應付對失能失智老人的照看,那就善莫大焉。
陳斌
責編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