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中國行 | 張之洞父親張锳與安龍

文化中國行 | 張之洞父親張锳與安龍

今夏,興義民族師範學院原創校園舞台作品《燈火》持續上演。該劇以“知府添燈油”故事為引,講述了晚清名臣張之洞的父親張锳在興義府任知府的14年間,重教興學、以文化人,其子張之洞在父親影響下,從小樹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奮力求索的一段佳話。

時光流轉百年,今天的安龍流傳着張锳“知府添燈油”的勸學故事:道光年間,每到夜裡交更時,就有兩個差役從知府衙門中走出,一個提燈籠,一個挑桐油簍,見到哪戶人家亮着燈光、并有讀書聲,差役便會停下來,高唱一聲:“府台大人給相公添油啰!”讀書人應聲開門後,差役便從油簍中舀出清亮的桐油,倒進讀書人的燈盞裡,并補上一句:“府台大人祝相公早取功名。”

文化中國行 | 張之洞父親張锳與安龍

安龍招堤。

張锳入黔

從貴陽驅車前往黔西南州安龍縣的270公裡,一路上高速暢行,風光旖旎。

位于新安鎮楊柳街北段西側的招堤是安龍縣一道靓麗風景,盛夏時節,這裡綠荷繁茂,垂柳依依,景色宜人。

招堤中央的廣場上,清朝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塑像聳立于此,孩提時代,張之洞曾随父張锳在這裡生活。

據《貴州省人物志》記載,張锳系清直隸(今河北)南皮人,嘉慶十八年(1813)舉人,道光六年(1826),張锳以大挑知縣入黔。

所謂“大挑”,即清嘉慶年間對三科不中進士的舉人,由吏部據其形貌應對挑選,意在推薦舉人出身的士人為官。其侄子張之清在撰寫的《張锳行狀錄》中記載:張锳“偉軀幹,神采英毅”。張锳是以獲得出仕機會。

對于屢仕不中的張锳來說,盡管黔路漫長,生死難料,但他極為珍惜這次機會。道光六年,張锳補貴州安化縣(今德江縣)知縣,之後調貴陽府貴築縣(今貴陽)知縣,後遷黎平府古州廳(今榕江縣)同知。道光二十一年(1841),張锳署興義府知府,來到安龍為官,他感慨:“郡境山川奇秀,風氣敦龐,士樂詩書,民安耕鑿,冁然喜。”

文化中國行 | 張之洞父親張锳與安龍

張锳出任興義知府時上奏朝廷的奏折。(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

“張锳任上清明廉潔、勤于政事、興學育人,著有治績。”安龍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服務中心主任唐保華是當地的文史研究學者,在他的辦公室内,涉及明清曆史的研究史料堆積如山,長期研究曆史文化讓他對張锳如數家珍。

唐保華告訴記者,自張锳入黔為官起,30年仕途均未離開貴州,近一半時間在興義府度過。任上,他培修安龍名勝招堤、修葺“明十八先生”祠、開辟府城通往廣西的驿道,政績卓著。其主持編纂的《興義府志》,被梁啟超列入《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并稱之為“經名儒精心結撰或參訂商榷”的優良名志。

興學育人

距離招堤不遠處,是曆經多次翻修的興義府試院,這裡古樸典雅,仍有多處清代遺存。

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府張锳認為試院偏僻簡陋,故耗資白銀30800餘兩建立試院于城内署右(現址)。清同治年間,試院毀于兵火。光緒十五年(1889)複建。昔有轅門、告示房、萬壽宮、提調所、學公所、魁星樓、大堂、二堂、納旭亭、騁懷樓、觀海樓、天香閣、植桂軒等建築,大小房屋209間。試院規模宏闊,号稱“甲天下”。

張之洞少年時,即在此就讀。課業有成的他在少年時期就寫下了展現才華的《半山亭記》。

張锳重視興學育人,極其厚愛積極向上的青年學子,不惜重金延聘名師到桅峰書院執教,聽政之餘,他常到書院與學生談學論藝,并親自評閱學生課卷,鼓勵諸生無論在培養品德、操行上,還是在鑽研學業上,都應互相切磋砥砺,取人所長,補己所短。

為推動興義府教育,張锳為安龍做的兩件事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一是桅峰書院藏書極少,張锳一面将自己攜帶而來的書籍千餘冊獻出,一面捐資、集資派人到貴陽、成都、廣州等地購回一批書籍,使廣大學子知識面擴大,求知欲得到滿足。

在張锳的不懈努力下,興義府學風大盛,10餘年間,考取舉人20餘人、進士2人,選拔各類貢生40餘人、比較知名的有官至内閣學士的景其浚、詩人張國華、書院山長貴天乙等人,民間稱為“曠古未有”。

文化中國行 | 張之洞父親張锳與安龍

半山亭。

傳揚佳話

另一件事則是安龍至今廣為流傳的“知府添燈油”故事。張锳就任興義知府後,為了鼓勵學子勤奮讀書,派差役帶着燈油為莘莘學子添燈油,以資鼓勵。

“知府添燈油的故事未能在史料找到記載。”黔西南州史志辦主任王淑芳認為,與修志、籌資建府試院并解決一系列辦學、考試、修葺保障等重大事項相比,“三更加油”不過是更夫的順帶之事,即使剛開始很新奇,時間長了就會變得稀松平常,地方史志未在此處着筆,是以《興義府志》及相關人員的書稿中沒有查找到任何文字記載。

文化中國行 | 張之洞父親張锳與安龍

張之洞石像。

盡管如此,張锳知府添燈油的故事還是被老百姓口口相傳下來,安龍已故戲劇工作者馮景林曾根據這一故事編寫黔劇小戲《知府添燈油》,收錄在2010年由其編著的《碧血龍城》中。

位于安龍縣招堤湖畔的加油書院内鑼鼓喧天,一出以晚清名臣張之洞父親張锳為故事主角的黔劇《知府添燈油》,時常在這裡精彩上演,該劇生動講述了張锳任興義知府10餘年,興教辦學,為夜讀學子添燈加油,為國育才的一段佳話。

時至今日,張之洞與父親張锳的故事也在黔西南州仍為人津津樂道。

策劃/周黎兵 黃蔚

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趙相康

編輯/劉立超

二審/姚曼

三審/黃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