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内疚式教育正在毀掉你的孩子!你有多久沒快樂了?

近日,豆瓣小組一篇名為《我好像總是在壓抑自己的每個細小需求》的文章火了。

網友@锂離子貓,分享了幾個親身經曆:

“走在街上,忽然覺得路邊書店很有意思,想停下腳步逛逛,又覺得算了,雖然沒有其他緊急的事要做。”

“想讓室友熄燈,又覺得亮一點我也能睡,隻是慢一點,算了。”

“上課想上廁所,其實說一聲老師就會讓去,但忍着總是更好的,也不是什麼大事。”

......

她說,被自己壓抑掉的那些細小的欲望和快樂不計其數。

“我的健康、舒适、快樂,犧牲起來總是最容易、成本最低的。于是,我總是樂于優先犧牲它們,盡管根本已經沒有人要求我怎樣。”

我發現,包括我在内,身邊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曆和感受。比如:

周末追了一天劇,到了晚上感到很後悔,責怪自己浪費時間;

過生日獎勵了自己一個平常舍不得買的包包,卻不斷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奢侈了;

出門旅遊,本來沉浸在美景中,突然想到沒帶父母出來玩過,内心産生強烈的負罪感;

好不容易不用加班,卻不敢在加班的同僚面前表現得太開心......

在這些時刻裡,我們因自己的快樂感到後悔、恐懼,以至于很難純粹地享受快樂本身,甚至會主動壓抑自己的快樂。

你還記得人生有多少個瞬間,那些呼之欲出的快樂被自己掩埋在心底嗎?

今天,想和你好好聊聊:

為什麼我們會“不敢快樂”?

爹媽:沒苦硬吃

孩子:不敢快樂

01

不敢快樂

是因為對“快樂”有偏見

“快樂”是人類的基本情緒之一,“感受快樂”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

但在成長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幹擾因素,讓我們對“快樂”産生不合理的認知,進而導緻我們“不敢快樂”。

常見的不合理認知有:

1. 隻能為“有用”的事情快樂。

父母可能過于看重成績等外在評判條件,隻要求孩子考得好,其他方面都不太關心。

一位網友說,她姑姑的女兒青青(化名)從小就很喜歡跳街舞,可姑姑卻不願意給她報舞蹈班,而是執意給她選了她不感興趣的鋼琴班。

因為姑姑覺得鋼琴證書可以加分,對青青以後讀書、留學都有幫助。

當她想去遊樂園時,父母卻說:

“去那種地方有什麼用?”

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父母的價值觀,把成績和成就當做衡量自己價值的唯一标準。

長大後,即使父母不在身邊,父母的期望也已經内化成了TA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覺得自己應該保持“自律、上進、優秀”。

内疚式教育正在毀掉你的孩子!你有多久沒快樂了?

2. 認為快樂是需要資格的。

把快樂當作一種獎勵,認為必須達到某種标準,自己才有資格享受快樂。

比如,小時候考了好的成績,才能和朋友出門玩;

長大後,升職加薪了,才舍得對自己好一點......

如果沒達到這種标準,快樂就會帶來羞恥感,于是會下意識地否定自己的快樂。

3. 認為快樂是不該存在的情緒。

TA們的快樂從小就被壓制:

在家裡模仿喜劇演員做搞怪動作,被訓斥:

“瘋瘋癫癫的,像什麼樣子!”

考了97分,開心地拿回家炫耀,被反問:

“說說你這3分是怎麼丢的?”

這容易使人形成一種觀念——還有其他事情,比自己的快樂更重要。

比如找做錯題的原因,比快樂重要;行為舉止斯文,比快樂重要......

TA們固執地認為“一旦快樂,就會發生不好的事情”,是以不敢快樂。

内疚式教育正在毀掉你的孩子!你有多久沒快樂了?

4、覺得自己“不配快樂”。

這些人在快樂時的第一反應,常常是覺得自己“背叛”了父母/伴侶/孩子/朋友。

在很多家庭裡,你經常能聽到家長說出這樣的話:

“我這麼累、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一定要聽話聽到沒有。”“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和你爸離婚了,你還不聽我的話,真要氣死我嗎?”

這些話語,從表面上看是在通過表達自己的不易,鼓勵孩子聽話,懂事,實際上卻是在向孩子傳達一種資訊。

“看,我多痛苦,都是因為你啊。”

于是,為了不讓父母的付出白費,不讓父母的期待落空,孩子隻能頂着高于同齡人的壓力前行。一旦自己沒達到目标,孩子會覺得自己沒用,對不起父母的付出,心裡難免沮喪、難過。

為了讓心理好過,他們甚至會采用極端手法來懲罰自己。

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他們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如同背上沉重的十字架。“負罪感”成為生活的底色,一個人就很難感受到心安理得的快樂,進而形成了“不配得”。

内疚式教育正在毀掉你的孩子!你有多久沒快樂了?

02

如何避免孩子失去

快樂的能力

或許,可以試着從以下2個方面着手。

1、

内疚式教育正在毀掉你的孩子!你有多久沒快樂了?

避免自我感動

内疚式教育正在毀掉你的孩子!你有多久沒快樂了?

有很多家長在對孩子說“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的時候,是處在一個對自己的犧牲自我感動的狀态。

他們并沒有注意到這樣的付出孩子需不需要,就像冬天的扇子,夏天棉襖,都是好東西,但卻是對方當下用不着的東西。

愛從來都不是單方面一廂情願地給予,還要考慮到對方能不能承受得住這份愛。

2.

學會對自己負責

越是心懷恐懼、安全感缺失的家長,越是喜歡強調自己的付出和“犧牲”。

職場的不順、家庭中的摩擦、生活中的困難都能被家長用來當做增加孩子負罪感的武器。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和你媽離婚了。”“要不是為了你,我至于每天起早貪黑嗎?”“要不是為了你,我至于看别人的臉色嗎?”

……

很多父母會在無意識中把這些壓力都轉移到孩子身上,仿佛自己過得不好、不快樂,都是孩子造成的。

蘇珊·福德沃《情感勒索》中說:利用“負罪感”等情緒向他人實施情感支配的人,本身對外界環境缺乏信任。

越是心懷恐懼、安全感缺失的家長,越是喜歡強調自己的“付出”和“犧牲”。

讓孩子覺得虧欠父母,進而更好地控制孩子,讓他按照自己設定的道路來成長。

誠實、成熟的家長,應當懂得自我負責——對自己的情緒、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通過引發孩子的愧疚感,來讓孩子承擔。

别用沉重的愛套牢孩子的手腳,禁锢他們的靈魂。

通過自我犧牲來控制孩子,隻會導緻兩敗俱傷的局面。

希望家長們能夠以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引導和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

内疚式教育正在毀掉你的孩子!你有多久沒快樂了?

工具化體驗過多的人,很容易覺得人生無意義。

因為TA們的人生,是為了滿足他人、社會的期待而活的。

脫離這種功能性的存在,TA們很容易找不到真實的自我。

一個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很多人在學習、工作之外的時間裡,不知道如何填滿内心的空白。

當自我是虛假的,一個人也就很難想象自己的未來是什麼樣的,也就更容易産生無意義感。

于是,TA們隻能不斷苛責自己,一刻不停地工作、學習,産生“休息羞恥症”。

直到某天突然被迫停下來,就再也找不到前進的動力,陷入精神崩潰。

内疚式教育正在毀掉你的孩子!你有多久沒快樂了?

03

長大後的你

如何大大方方地感受快樂?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配快樂”,首先可以試着接受羞恥感和快樂是可以共存的。

立刻消除羞恥感是不現實的,先不要去否定這些負面情緒,然後慢慢建立“配得感”。

一點點去做那些曾經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并有意識地覺察和放大那些讓你快樂的因素。

比如當你追了一下午劇,覺得浪費時間時,可以去思考:

什麼讓我羞恥?——浪費時間;

什麼讓我快樂?——辛苦上了一周班,得到了充分的放松。

過程中,兩種感覺依然會在你的内心交戰,但你已經開始尊重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慢慢的,你會不自覺地去追尋更快樂的部分,在不斷練習中減少羞恥感,學會抓住每一個快樂的當下。

讓自己快樂快樂

這才叫做意義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脫離壓抑你快樂的人和環境。

如果你因為父母不敢快樂,那麼一定要和父母進行課題分離。

分離的第一步并不是遠離,而是了解父母的匮乏感。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父母在養育過程中,難免會在孩子身上投射自身的生存焦慮。

尊重TA們的生存方式,但不要用自己的人生供養TA們。

為父母做能力範圍内的事,課題分離就已經完成了。

如果TA們現在不再過度幹涉你的生活,你可以試着和過去和解,照顧好自己的内在小孩。

最後,把那些照顧别人的精力和方式,分一些給自己。

你怎麼對别人,就試着怎麼對自己。

如果覺得很難,也可以尋求朋友或者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增加社會支援,擷取更多心理能量。

愛自己其實非常具象,就是照顧好這副肉體。

來源:網絡綜合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緻敬如果侵權請聯系背景删除《母愛好時光》熱線:0451-82898800編 輯:琬璘審 核:崔英終 審:凱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