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作者 昇夫 字數 1091

一個禮拜前,台風“格美”來襲的一天傍晚,特意去橋西看了一下“歸善縣城牆”。歸善縣古城牆就在東坡祠入口的左側山腳下,很短的一段。以前是知道的,但并沒有特别留意。這回有心,仔細地看了一下。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現存“歸善縣城牆”

在這短短的殘城牆上,我發現有6塊印刻有銘文的城磚。銘文内容相同,刻的都是“光緒己醜年重脩”字樣。具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字型橫刻的,從右往左讀;一種是字型豎刻的,從上往下讀。

另有情況需要說明一下:網上有把此銘文寫成“光緒乙醜年重修”,顯然是錯誤的。隻要稍微認真一點看實磚上的銘文就清楚了,不是“乙醜”,是“己醜”,這關系到修建的年份,不可搞錯。而在殘城牆左側盡頭豎立的一塊牌子的介紹上,把“己醜”寫成“已醜”,這應該是誤筆。看上去是芝麻小事,但是,這麼重要的古迹,怎麼能如此馬虎呢?像這樣類似的謬誤,在其他文物介紹上也時常碰見到。個人認為,這是不應該出現的,隻要認真讀一遍就不難發現。

這6塊刻銘文的城磚,從右至左的順序拍照所得圖檔詳見文後。有感興趣的朋友,或像我一樣無聊的朋友,不妨去找一找這6塊刻字的城磚。

據了解,僅存的這一段歸善縣城牆,是2017年重修東坡祠時發現的,長約7米,高約2米,由青磚麻石砌築,為清光緒己醜年(1889)重修。現有架構保護,但沒有看到立為文物的标示。

從橫斷面可以看出,城牆牆體寬有米餘,牆體中間也是磚砌。以前多是土築,改為磚砌,并加上2米高的麻石基,是針對此段城牆瀕臨東江受江水沖浸,起加強保護的作用。表層磚砌工藝明顯精于内層,磚的品質也有所不同。

就在這段城牆不遠,老縣捷運爐湖曆史文化街區北出口,有一個“小北門”。這個小北門就是當初歸善縣城北門的遺存,那時,城牆應與這個“小北門”是相聯一體的。小北門内也有一段古牆,可以說是内城牆。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橫面可見牆體寬度

大緻來了解一下歸善縣建城的情況。

據了解,隋開皇九年(589)置歸善縣,其縣治初設在今橋東白鶴峰南面。五代南漢時期,歸善縣移至惠陽。民國元年(1912)後,廢除惠州府,将惠州府與歸善縣合并為惠陽縣。自隋朝以來,歸善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

歸善縣城牆始建于明萬曆三年(1575)。據《惠州市橋東志》(1992年編),有對歸善縣城城牆的描述:明以前屬東平瓦城,明嘉靖四十年(1561)鄉民請建民城,明萬曆三年(1575)城成,城垣周長904.5丈,高為1.9丈。萬曆六年(1578),知縣林民止遷縣城于白鶴峰(由府城遷至歸善縣城),遂改民城為官城。崇祯十三年(1640)增築城垣兩路,修築城樓;城開四門,東輔陽門,南龍興門,西通海門,北娛江門。娛江門,應是今存“小北門”。此外還另設小東門和水門仔兩個便門。

城牆曆代多有修葺,至民國時期大部分被拆除,僅保留了幾個城門,建國後,城門亦在城市建設中逐漸消失。現殘存的這一段城牆,可以說是歸善縣最後的城牆。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以上6圖,分别是從右至左的6塊刻銘文的城磚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斷面圖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今存小北門(外)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今存小北門内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歸善縣北門(内)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歸善縣北門(外)(上二圖網圖)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刻有“府城磚”的城磚(拍于惠州府衙遺址展示館)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刻有四個“惠”字的(府)城磚(拍于濱江西路府城城牆)

歸善縣最後的古城牆

刻有“惠城磚”字樣的(府)城磚(拍于濱江西路府城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