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公司核心的财險業務,還是年輕的壽險業務,中華保險如今都面臨艱難的處境。
文/每日财報 沐言
2024年,是中華保險成立的第38個年頭。
然而,步入“中年”的中華保險非但沒能順風順水,反而迎來中年危機。
長期經營下,其引以為傲的财險業務已經跻身行業第二梯隊,保費收入規模達到行業第五,但近年來卻屢屢吃罰單,合規經營飽受诟病。
不僅僅是财險業務,其旗下的壽險業務也頻“亮紅燈”。雖然成立了9個年頭,規模也不斷擴張,但公司壽險業務長期以來都在虧損,資産端收益顯著下滑,彼時正值董事長換新,任職8年的董事長孫玉淳因年齡原因主動請辭,而拟任董事長邵曉怡雖擅長财務,但在保險業務方面資曆尚淺,引領公司轉型任務艱巨。
無論是老牌的财險業務,還是新興發力的壽險業務,中華财險都面臨窘境。
财險:高品質發展成色不足,質控成大問題
從2023年開始,中華财險“榮登”罰單榜上“探花”,2023年公司累計被罰超過2000萬元,而到了2024年,這種情況也并沒有好轉。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中華保險核心子公司中華财險收到了48張來自監管的罰單,罰款總額1140.3萬元,位列财險公司第三。
從具體被罰理由來看,既有大問題,又有小毛病。其中大問題出在内控上,尤其是對員工的管理上。2023年到2024年上半年,公司虛構保險中介業務套取費用、編制虛假财務資料這類違規行為尤其嚴重,此外還存在虛列績效套費、虛假承保、業務執行不到位等其他問題。
而導緻公司頻繁出現内控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中華财險業務高品質發展的“成色”不足。
單從保費規模看,中華财險确實表現不錯,2013年中華财險的保險業務收入為297.45億元,2023年提高到652.83億元,10年時間裡實作了翻倍。但公司的淨利潤不升反降,2013年公司淨利潤為11.39億元,而2022年僅為10.88億元,2023年更是繼續下降到6.73億元。
從險種結構來看,公司财産保險以機動車保險為主,但2020年車險綜合改革後,公司機動車保險業務收入下降,直到2023年保費收入才恢複到2020年高點(具體如下圖)。由于并不具備很強的管道和品牌優勢,過去公司主要依靠價格優勢搶占機動車保險市場,但車險綜改以後,車險價格整體走低,公司繼續實施高返點搶占客戶的政策必定造成更大虧損。失去高返點帶來的價格優勢後,部分客戶轉而選擇線下網點多的知名保險公司,公司的車險保費業務是以受到一定的沖擊。
▲來源:公司财報
盡管2021年以後,公司通過精細化營運管理,車險保費恢複穩步增長,但整體看車險對公司的保費貢獻呈持續下降趨勢,從2018年車險收入占比61.15%,在車險綜合改革深入推進、市場競争不斷加劇的環境下,公司承保業務面臨較大挑戰。
▲來源:公司财報
公司目前的看點在農業保險,得益于國家對糧食安全及農業保險保障的重視,農業保險成為近年來增速最快的财産險險種,公司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由2022年的106.12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66.01億元,年均複合增速達到16%,2020-2023年,公司農險綜合成本率分别為96.3%、98.1%、95%和94.3%,承保利潤由3.96億增長至9.53億,表現優異。
▲來源:公司财報
但農業保險的優異表現尚無法彌補公司其他業務承保虧損的風險。從2020年開始,中華财險前5大商業保險中,除了車險和農業保險以外,其他險種均處于虧損狀态。2022年1季度-2024年1季度,公司綜合成本率為分别104.12%、101.20%、98.92%、99.48%、99.86%、99.82%、99.61%、100.28%、99.89%,綜合成本率長期承壓,财險業務本身并沒有為公司貢獻漂亮的業績。
▲來源:公司财報
公司财險業務發展品質不足不僅展現在業務和業績上,也展現在監管名額和風險控制上。2021年,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别為208%和183%,到了2024年1季度,對應的資料分别下降為188%和150%,均比行業平均水準低了50%;公司的風險評級也在2023年上半年由“AA”下調為“BBB”,半年時間連降兩級,此後便維持在此水準。
在宏觀環境疲軟、保險行業整體低迷的狀态下,公司在行業中缺乏足夠的競争力,自身業績表現較弱,業績和罰單成本兩相權衡下,中華财險違規多發,歸根結底是公司這些年來隻注重業務增長,而缺乏合規和内控意識,無論是制度還是服務都跟沒能跟上業務擴張的步伐。
壽險:粗犷式發展難以為繼
和财險業務相比,中華壽險雖然在違規事件方面收斂的多,但在業績表現上卻更加令人擔憂。
從2015年展業至今,中華壽險的業務規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剛成立時,中華壽險的業務收入不過800萬元,到2022年,公司壽險保費收入已經突破了65億,其中2019-2022年是公司保費增長的爆發期,這期間公司年均保費增速接近50%。
但高速發展的壽險業務卻并沒有給公司貢獻利潤。除了2016年以外,中華壽險自成立以來一直逃不過虧損魔咒,這與公司粗犷式的發展模式密切相關。
長期以來,中華壽險一直靠銀保管道推動業績增長,公司銀保管道占比始終保持在50%以上,而銷售的産品也以恒添财、福滿盈等年金産品為主,個險管道保費占比僅5%不到。
▲來源:中誠信
盡管銀保管道高利率産品在短期内能夠推動公司保費規模的增長,但長期看這種模式的弊端也很明顯:由于銀保管道客戶購買保險産品主要用于理财,相比個險等其他管道,銀保管道銷售的産品盈利能力通常更差。據十三個精算師統計資料,以銀保管道為主的公司ROE顯著低于以非銀保管道為主的公司,一旦投資端表現承壓,公司就很容易陷入虧損。
而且,對單一管道和産品的依賴也導緻公司壽險業務在面對政策波動時變得極其脆弱。2023年,受到“報行合一”政策的影響,公司銀保管道業務開展困難,管道規模保費收入由2022年的38.34億元降低至30.58億元,而期間中介及個險管道保費收入雖然有所增長,但短時間内還難以補上銀保管道的窟窿,導緻公司2023年保費收入整體下降。
▲來源:公司财報
除了受到政策的沖擊外,公司還将在未來面臨現金流壓力。中華人壽在2019-2021年作為主力産品推出的中華福滿盈年金險将在今年後逐漸步入生存期,屆時産品的現金價值達到最大,公司後續可能需面對退保給付的壓力。
中華福滿盈現金價值計算
▲來源:公司官網,胖虎保保公衆号
這種退保給付壓力在2023年就已經開始顯現。根據公司披露的資訊看,2023年福滿盈累計退保金達到2.14億元,累計退保率4.9%,成為公司2023年退保金額最高的産品,按照5年的期限來看,退保壓力預計至少将持續到2026年,這對公司的流動性管理和資金運作均構成考驗。
由于虧損的擴大,2024年一季度末,中華壽險的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下降至71.47%和125.26%,盡管采取了發行資本補充債券和增資擴股等措施,但公司的償付能力卻依然将将達到監管的最低要求。
未來:轉型充滿考驗
無論是公司核心的财險業務,還是年輕的壽險業務,如今都面臨艱難的處境。
屢屢被罰和換帥均隻是表象,背後是中華保險長期以來注重規模和增速,而忽略發展品質的模式難以為繼。過去公司依靠規模驅動,雖然業務成本較高,但由于投資端表現不錯,整體來看尚且能給公司帶來一定的回報。
但近兩年投資端表現承壓,進一步擠壓的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大多數保險公司一樣,公司投資端固定收益類産品占比較高,财險和壽險公司固定收益類投資占比均在70%以上。但近年國債收益率下行速度增快,對公司固定收益類産品的利率産生較大沖擊:2022年初-2023年底,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由2.8%下跌至2.56%,公司的投資收益也從18億元下降到9.4億元,幾乎腰斬。
進入2024年,這種情況依然沒有好轉:今年初,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還在2.55%,到7月已經跌到2.2%左右,跌幅甚至有擴大的迹象。往後看,在國家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利率下行預計是大趨勢,如果再采取以往粗犷式的擴張模式,公司勢必面臨更大的風險。
在這樣的背景下,孫玉淳的離任恐怕不僅僅是出于年齡問題的考慮,也标志着公司有意在發展方向和管理政策上做出調整。
中華壽險新提名的董事長邵曉怡,過去一直從事财務方面的工作,在今年2月獲批擔任中華聯合保險集團的副總經理、财務負責人,僅僅數月後便被提為中華人壽的董事長。邵曉怡是中華人壽目前董監高中唯一有東方資管背景的董事,孫玉淳在任期間未能有效推動公司走向健康持續發展,東方資管在這個時候選擇自己人來“挑大梁”,可能也是有意加強對旗下公司的管理和控制。
雖然過去邵曉怡在多個知名金融機構的财務管理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但作為保險公司的董事,除了精通财務外,對投資、風險管理、保險業務等方面同樣需要深入的了解,而邵曉怡在這些方面的經驗相對較少,這對其未來能否順利引領公司轉型也是一個考驗。
财險業務方面,公司目前則需注重加強内控管理能力。監管趨嚴的背景下、投資端收益下降的背景下,公司再想靠過去高費率和返點的路徑實作規模擴張已經比較困難,而在本身品牌及管道優勢本身不強的情況下,如果再頻繁收到罰單,隻會進一步讓客戶降低對公司的信任度,進而更加不利于其業務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