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東營訊城鄉社群是各類沖突糾紛的集中地。無論是鍋碗瓢盆裡的家庭沖突,還是“張家長、李家短”的鄰裡糾紛,抑或是“東家”“管家”鬧成“冤家”的物業問題等等,都在社群這個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中滋生、醞釀、發酵。誰能築牢社群這道沖突糾紛防線,就能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占據主動,進而有效維護廣大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
東營市通過一步步探索實踐,因勢而行、因地制宜,給出了自己的解法——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全面建構以社群為基本單元、市縣鄉社群相貫通、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沖突糾紛多元化解體系,推動更多資源力量下沉到社群,推動沖突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态。
搭建平台,配強專業調解力量
群衆的事情有人管、有處解
化解沖突糾紛靠的是實實在在的工作,要把社群這道防線織密織牢,平台和隊伍是第一位的。
記者走訪了全市多個城市社群和農村管區,發現每一處矛調中心“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群衆接待視窗、沖突糾紛調解室、心理咨詢室等都是标配。除此之外,每個社群矛調中心還根據各自實際,建設了各具特色的矛調陣地。
在廣饒縣廣饒街道月河社群黨群服務中心,記者一進門先被“悅鄰茶社”的牌子吸引住了。
“來來來,先喝杯茶。”社群居委會副主任魏娜介紹,“進了社群門,就是一家人。群衆來反映問題,我們先喝喝茶、聊聊天,情緒穩住了,問題就好解決了。”“悅鄰茶社”的隔壁就是沖突調解室,在喝茶的時候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清楚,再請雙方坐下來談一談,心平氣和地就把問題解決了。
目前,全市350個城市社群、農村管區全部建成了“一站式”矛調中心,實作了全覆寫。東營市委政法委還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市縣鄉社群四級“一站式”沖突糾紛調解中心建設規範,推動矛調中心标準化、規範化建設。
陣地有了,那麼人員力量如何調動,才能有效發揮陣地資源效能呢?
“我們每年拿出3800餘萬元專項資金,為鎮街、社群兩級中心分别配備至少2名專職調解員,組建起一支850人的專職調解員隊伍,專門解決老百姓的煩心事、憂心事。”市委政法委基層社會治理科科長宋威宏這樣介紹。
在墾利區墾利街道新興社群,記者見到了這850名專職調解員中的一員。今年56歲的孫學廠從以前的樓棟長到後來的網格員,再到現在的新興社群矛調中心專職調解員,可以說是基層社會治理戰線的“老人”了。
孫學廠說,像他這樣的“老調解人”還有很多,他們具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曆,同時具備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能夠更加及時有效地發現各類沖突糾紛,群衆有了糟心事兒也願意找他們訴訴苦、說道說道。實踐中,他們這些“老人”與一名年輕調解員組成“新老搭檔”,一個經驗豐富,一個創新有想法,可以實作“1+1>2”的疊加效應。
為了把專職調解員這支隊伍建設好、管理好,市委政法委下了大力氣。今年3月份,東營市平安建設暨基層社會治理“大教育訓練、大提升”行動啟動,全市各級按照全員教育訓練、應訓盡訓、分層分級的原則,組織網格員、調解員、群防群治隊員等開展全覆寫、常态化、不間斷的教育訓練。期間,邀請行業專家、學者以及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一線工作者進行授課,旨在培養一支素質優良、技能突出、群衆滿意的專業化調解隊伍,為社群矛調工作提供堅強隊伍保障。截至目前,市縣鄉社群四級累計舉辦教育訓練活動2200餘場次,教育訓練人員3.2萬餘人次。
當然,面對基層層出不窮的沖突糾紛和群衆訴求,僅僅依靠調解員的力量遠遠不夠,需要各級各方面廣泛參與、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針對基層調解資源短缺、法律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我們在市縣層面成立了沖突糾紛多元化解專家庫,吸收各級重點部門骨幹、行業領域專家等入庫,同時推行‘社群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推動部門機關力量下沉到社群。在此基礎上,在社群矛調中心統一設立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聯系點,實行實名制管理,根據中心工作需要參與沖突化解,就近為群衆提供法律咨詢和調解服務。”宋威宏說。
在這件事上,廣饒縣廣饒街道國安社群黨委書記鞏紅燕深有感觸。據她回憶,原來水岸華庭小區消防設施癱瘓,高樓層無法上水,存在安全隐患,群衆反映很大。居民和物業公司是以發生沖突,雙方各不相讓,調解員多次調解未果。在此情況下,社群矛調中心協調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相關縣直機關、駐點律師、駐點法官等多次召開多方聯席會,最終确定動用居民維修基金。但該小區有48%的住戶未交維修基金,從這些居民手裡拿錢成了一大難題。駐點法官李美芹、駐點律師燕子鵬直接沉到小區,與社群黨員、群衆、物業等人員組隊,先後花費11個晚上、分組走訪了897戶居民,挨家挨戶解釋政策、争取支援。面對拒不交款的居民,通過發放律師函等法律途徑推動問題解決。最終曆時9個月,彙集資金20餘萬元,将消防系統修複達到備戰狀态。
記者走訪期間發現,每個社群矛調中心都把駐點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的資訊“上牆”,随時可以通過電話、微信、網絡等提供咨詢服務,有時還到社群坐班現場辦公。“社群有不懂的法律問題就給他們打電話,他們也随叫随到,真是給我們的工作出了不少力。”提起燕子鵬、李美芹二人,鞏紅燕言語間滿是感激。
多元參與,深化群衆自治管理
畫好沖突化解“同心圓”
墾利區墾利街道東方社群每月都設有網格“一日助理日”。每當“助理日”來臨,社群法律調解隊都會行動起來,跟随網格員進樓入戶、參與日常巡查,如果在走訪巡查過程中發現沖突糾紛苗頭,能夠化解的當場化解,不能立即化解的就報到社群矛調中心,大家一起想辦法來解決。
法律調解隊是東方社群成立較早的一支社群自組織隊伍,由離退休幹部黨支部書記帶頭,居民、民輔警、志願者等共同組成。“他們既有一定法律知識,也在居民中具有一定權威,給我們幫了不少忙。”東方社群矛調中心調解員趙悅表示。
據了解,東方社群是全市社群自組織建設的試點社群,近年來,在社群黨委的上司下,廣泛成立健步團、合唱團、舞蹈隊等18個自組織,并通過民主選舉方式,成立了全市首個社群自組織聯合會,廣大居民通過自組織平台,積極參與社群事務,推動了沖突糾紛源頭治理和有效化解。
無獨有偶,在東營區黃河路街道玉景社群,同樣活躍着一支沖突調解隊伍。不同的是,玉景社群是油田移交社群,轄區内有多個油田小區,在化解沖突糾紛時需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油田“老幹部”的作用。
玉景社群“圓誠”調解團成員周秉凱就是其中一位,他退休前是勝利油田集輸公司黨委書記。作為機關退休的老同志,他在小區居民中擁有較高的威望,很多時候承擔着“話事人”的作用。“我們充分發揮‘關鍵人’‘帶頭人’作用,讓‘老幹部管老夥計’,讓熟悉的人去‘敲門’,這樣在化解沖突糾紛時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社群黨委書記張麗媛這樣說。
同時,玉景社群還在深化居民自治上下功夫,廣泛挖掘有精力、有特長、有權威的“社群能人”,讓他們參與到調解工作中來。
玉景花園小區業委會主任唐超是山東瀛超律師事務所法人,也是社群自組織“油城法援”志願服務隊隊長。“我們這支服務隊由轄區内有律師執業資格的居民自發組成,定期在社群開展法治宣傳、法律咨詢等活動,如果我們的法律知識能夠幫助大家化解糾紛、解開心結,也算為社群和諧穩定貢獻了微薄之力。”唐超這樣說。
在全市各個城市社群、農村管區,像周秉凱、唐超這樣自發參與社群事務的居民不在少數。目前,全市有4479名專職網格員、231名法官、291名民警、441名律師、900名調解專家、4萬多名“五老”人員及黨員志願者加入社群矛調團隊,他們活躍在社群矛調第一線,成為基層多元解紛力量隊伍的中堅力量。同時,越來越多的群衆也主動參與社群管理,從“旁觀者”變為“行動者”,從“要我幹”變成“我要幹”,人人參與沖突糾紛化解的良好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數字支撐,打通線上線下雙通道
為沖突糾紛化解裝上“加速鍵”
數字化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一個鮮明特色,也是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的強大動能。
記者走訪發現,社群矛調中心都已接入了山東省“一站式”沖突糾紛多元化解資訊平台,調解員通過這一平台就可以線上上錄入事件、建立台賬、跟蹤督辦,縱向上貫通了市縣鄉社群,橫向上聯通了政法機關及重點行業主管部門,打通了“線上+線下”“現場+遠端”沖突糾紛化解調處雙通道。
在利津縣法院,記者看到一個全新線上模式:5月22日,利津法院執行局幹警通過“黃河口雲法庭”為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進行線上調解,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協定,8000元案款當日執行到位;5月30日,行政綜合審判庭借助“黃河口雲法庭”審理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6月27日,陳莊法庭法官助理通過“黃河口雲法庭”線上為新合社群居民開展普法教育課;7月17日,利津法院依托“黃河口雲法庭”,線上連接配接鹽中社群,為案件當事人進行線上裁判文書送達。
那麼,“黃河口雲法庭”是什麼?它為什麼能實作這麼多線上功能呢?原來,“黃河口雲法庭”是由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共同推動的一項民生實事。市縣兩級法院在立案庭設立工作室,明确一名法官每天值班,在社群中心建設“黃河口雲法庭”,依托“人民法院調解平台”,為社群中心提供指導調解、法律咨詢、司法确認、網上立案、線上訴訟等服務,有效打破時空限制,将司法服務送到群衆身邊。
“社群矛調中心如果遇到法律問題,可以通過資訊平台向值班法官進行咨詢。值班法官也可以通過視訊連線方式指導調解,及時解答當事人提出的問題。案件‘雲調解’、協定‘雲确認’,既滿足了群衆高效便捷的解紛需求,也避免了批量案件進入司法程式。” 利津縣法院法官李骞介紹。目前,利津縣在各鎮街道、社群矛調中心建成“黃河口雲法庭”19處,在全市率先實作了“黃河口雲法庭”縣域全覆寫并實質化運作。2024年上半年,利津縣法院訴前調解成功率、訴前調解成功分流率等名額位于全市前列,訴源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同樣是“雲服務”“共享雲檢察”則是河口區檢察院的一大探索實踐。
河口區油地軍港場共存,多元化、差異性特征明顯,且行政區域廣闊,部分村鎮距離城區較遠,法律服務資源相對薄弱。針對這一現實困難,河口區檢察院在全市首創“共享雲檢察”工作模式,自主開發“共享雲檢察”綜合資訊平台。
河口區六合街道崇文社群的“共享雲檢察”工作室裡,兩戶樓上樓下的鄰居因為暖氣漏水問題産生糾紛。樓下住戶說,自己新裝修的房子因為樓上漏水造成吊頂脫落、窗套損毀。樓上住戶說,漏水不是自己的原因導緻的。雙方互不相讓。不得已之下,社群書記摁下了“共享雲檢察”的“檢察下訪”鍵,區檢察院副檢察長鄭戰傑迅速來到現場,就上下樓漏水涉及的法律關系、責任歸屬等進行釋法說明,期間多次與住建部門及開發商進行溝通,最終雙方握手言和,簽訂“房屋漏水糾紛調解協定”。
包括崇文社群在内,全區共設立9個實地派駐聯絡點,群衆通過掃描“微信二維碼”或點選共享聯絡點智能觸摸屏,就可以咨詢法律問題、反映沖突訴求,實作檢民“零距離”。
通過做實做強社群級“一站式”矛調中心,東營市将大量沖突糾紛化解在基層,有效實作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沖突不上交。今年以來,全市共化解各類沖突糾紛3.8萬餘件,其中3.1萬餘件在社群層面化解。
從數字上看,這不僅是沖突糾紛止于未發、化于萌芽的最好注解,也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東營繼承和發展的生動寫照,更是群衆幸福感得到切實滿足的有力佐證。
(記者 馬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