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很多人每天都一身汗。流汗是身體代謝正常活動,當遇到高溫、勞作、厚衣、鍛煉、熱食、緊張等環境和場合,通常會大汗淋漓或汗透衣衫,人會有一種暢快感和松弛感。
不過,流汗是健康和社交的雙刃劍,當不需要流汗的時機,汗水卻大量出現,是健康亮出黃牌,為社交添亂,給形象減分。
在中醫看來,“汗”是診斷方向,也是治療手段,更是健康參考。有“陽加于陰謂之汗”、“汗血同源”的總論,也有“汗為氣餘”、“汗者,精氣也”、“汗為心之液”、“汗為肺之精”等重要觀點。
一句話,中醫在問汗、治汗、發汗、止汗等方面,是琢磨得比較通透的,有大量豐富的臨床經驗。
如果說出汗是水到渠成的,問汗是深入淺出的,治汗是多法并舉的,那麼止汗就展現出中醫收放自如的功力。
為什麼要止汗?因為有的汗出是非正常、非所欲的,不及時止住會影響健康,擾亂精血,耗散正氣。
關鍵是,汗要如何及時止住?中醫有大量臨床治則、做法和用藥、針灸經驗,這裡講一個比較多見的:按年齡止汗用藥。青年人群,20歲左右的用玉屏風散;中年人群,40歲上下的用參苓白術散;老年人群,60歲以上的用知柏地黃丸。
1、為什麼20歲左右的青年人,止汗适用玉屏風散?
小孩在嬰幼兒階段,是純陽之體,成長過程中氣血津液湧動強勁,如果體表衛氣固攝不住,容易汗流浃背,後頸、額頭、鼻翼經常汗津津的,腋下和腹股溝多汗,這是表虛自汗,反映了陽有餘陰不足,心有餘肺不足,肝有餘脾不足。不注意收汗,止汗,容易感冒着涼。
中醫用方考慮“玉屏風散”,最早記載于“究原方”,“屏風”是古時候放置于室内擋風的家具,因組方配伍合理,以“玉”來形容珍貴,是中醫臨床常用經典補益劑。
玉屏風散全方僅有3味藥,黃芪補肺氣固肺衛,是君藥;白術固肌表、止汗濕、健脾運,是臣藥;防風散風邪,解肌表,是佐使藥。
這三味藥也構成“祛風邪不傷正”的“鐵三角”,托裡固表,是正氣的後盾,對自汗之症、氣虛感冒等見效很快,現代稱為“中藥裡的丙種球蛋白”。
2、為什麼40歲左右的中年人,止汗适用參苓白術散?
人到中年,身體康健與陰陽平衡密切相關,後天的養護非常重要,如果動不動汗多、盜汗,手足汗出,表裡汗出異常,這是脾胃虛弱的典型表現。中年人肩上擔子重,但為了讨生活,或自我限制不好,容易飲食馬虎,長期熬夜,煙酒不斷,精神緊張,加劇脾胃受損。
脾胃受損,直接沖擊肺金,引起肺氣虛,汗就止不住,伴有食少、腹脹、腸鳴、大便溏爛等表現,是濕盛的典型症狀。
中醫用方考慮“參苓白術散”,來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全方10味藥組成,君藥2味:人參、白術;臣藥6味:白扁豆、薏苡仁、茯苓、甘草、蓮子、山藥;佐藥1味:砂仁;使藥1味:桔梗。
參苓白術散是“培土生金”的代表方,土對應脾,金對應肺,通過健脾滲濕,益氣止瀉,暢通氣機,解決脾胃虛弱問題,固益肺衛,達到止汗目的。
3、為什麼60歲左右的老年人,止汗适用知柏地黃丸?
60歲以後,器官衰老加速,大部分基礎病、頑症,最終都能與腎陰虧虛、腎精不足聯系起來,老年人喜靜不愛動,出汗多見于盜汗,睡着之後汗液收攝不了,日常還有口幹舌燥、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心肝虛火旺等問題。
對症治療的方法就是一邊補腎陰一邊降虛火,補腎陰的要藥就是六味地黃丸,但它降火功效不足,于是加入降心火、肝火的藥物,這就是知柏地黃丸。
知柏地黃丸出自《醫宗金鑒》,以熟地為君藥滋補腎陰,以山藥、山茱萸、知母、黃柏為臣藥,補肝益腎,收斂固攝,以澤瀉、丹皮、茯苓為佐藥,滲利濕濁,兼健脾瀉肝火。
知柏地黃丸通過滋陰清熱,把肝和心的虛火逼走,解決老年人的盜汗問題,保障良好睡眠,還能健脾運。
中醫調理老中青人群汗多、汗止不住的問題,遠不止這3個方子,隻不過它們功效比較突出,名氣比較大,臨床應用比較多。無論是哪一種治法,關鍵是辨證施治,合理用藥,注意不能亂用藥,要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