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是魯思·本尼迪克特在1946年出版的著名作品,書中有一段經典的描述:……人生性及其好鬥而又非常溫和;黩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于叛變;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而這在今日中醫技法的應用上,也展現出了冰火兩重天的現狀。
理論溯源:從《黃帝内經》到經絡理論
三伏天曬背在中醫理論中有着深厚的淵源,其理論主要源自于中醫的經絡學說、陰陽五行理論以及《黃帝内經》等古籍的論述。
中醫認為,人體的背部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等重要經絡的循行部位。督脈被譽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對全身陽氣的運作和分布起着關鍵作用。而膀胱經則是人體最長的經脈,貫穿全身,從後頭部到足跟都有分布,對陽氣的運作和輸布同樣重要。通過曬背,陽光的熱能直接作用于這兩條經脈,有助于激活經脈,促進氣血運作,進而增強陽氣,提升身體抗病能力。中醫強調陰陽平衡,認為陽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動力。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此時進行曬背,正是借助自然界的陽氣來補充和激發人體内的陽氣,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态。
在《黃帝内經》中,有多處相關論述,可為三伏天曬背提供理論支援。例如,《黃帝内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提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這句話強調了陽氣對于人體的重要性,如同天空中的太陽一樣不可或缺。同時,也暗示了通過日光(如三伏天的陽光)來補充和激發人體陽氣的重要性。
此外,《黃帝内經》中還有“春夏養陽”的論述,指出在春夏季節應該注重養護陽氣。三伏天正處于夏季,是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是以也是養護陽氣的最佳時機。通過曬背等方式來補充和激發陽氣,正是順應了“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
菊與刀:“自虐式”曬背不可取
紅網時刻新聞7月24日報道——近日,三伏天曬背,火速出圈,長沙市民李先生也想跟随這個新晉養生潮流,在三伏天通過曬背來祛除體内濕氣,不成想曬完後背部出現了局部發紅,有明顯的紅斑,肩頭出現大片密集細小水泡,于是來到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燒傷瘡瘍整形科就診,經過專業醫生的檢視,診斷為“日曬傷”。
關于“三伏天曬背”的相關新聞報道顯示,主要涉及以下幾類人群:
(1)年輕人群:一些年輕人熱衷于模仿社交媒體或者相關APP上的各類部落客的行為,嘗試在“三伏天”時段曬背,認為能夠增強體質、增加抵抗力,或者出于美容和健康考慮。他們可能忽視了高溫天氣對皮膚和身體健康的潛在危害。
(2)健身愛好者:部分健身愛好者誤以為在高溫環境下曬背可以促進肌肉生長或帶來其他健身效益,是以選擇在炎熱的夏季時曬背。這些人可能對于高溫和紫外線的潛在危害了解不足。這類人群往往會遭遇中暑等困難。
(3)誤信民間偏方或傳統理念:一些人可能受傳統醫學或民間偏方的影響,相信在“三伏天”這段時間曬背可以調節身體氣血、排毒等等。這種信念導緻他們選擇在高溫時段曬背,忽視了對皮膚和健康的風險評估,實際上,在戶外溫度36°左右的天氣,即使穿着防曬衣都是很熱很悶的,是以不是一種老少皆宜的保健方式。
長時間暴露在高溫和強烈紫外線下可能導緻皮膚曬傷、中暑、脫水以及其他健康問題,對皮膚和身體健康帶來危害。
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指出,文化對于個體行為有深遠影響,塑造了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現代年輕人在追求三伏天曬背時,可能受到身體健康和美容的文化觀念影響,認為這種行為有助于提升身體健康或外觀魅力。在社會的集體主義文化影響下,現代年輕人曬背的行為可能受到社交媒體和同輩群體的影響,希望通過曬背來獲得社會認可和群體認同感。
盡管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在高溫和紫外線強烈的環境下曬背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年輕人仍可能忽視這些風險,因為他們更關注即時的美容效果或短期的社交回報。
是以,切莫為了跟風而去嘗試一些不适合自己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