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樹坪的紅城
冉 奎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清明》詩中的杏花村,一說在山西汾陽,一說在安徽貴池,一說在湖北麻城。在宣漢縣普光鎮,也有一個名副其實的“杏花村”——杏樹村。杏樹村的得名,源于明代初期此地有一棵巨大的杏樹。該村交通便利,毗鄰達州普光經開區普光工業園,距宣漢火車站5公裡,距包茂高速普光出入口6公裡,距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中石化普光淨化廠7公裡,距全國面積最大、儲存最完整的羅家壩遺址10公裡。
宣漢縣普光鎮杏樹坪民居
1933年10月,紅9軍進入土主場(今普光鎮),打土豪、分田地,在土主街道成立鄉蘇維埃政權,各村成立少先隊、童子團。杏樹坪位于杏樹村1組,是一個有着400多畝良田沃土的大坪,紅9軍在此駐紮,軍部、各機關及地方部隊、赤衛隊共1萬餘人在此活動,故杏樹坪又稱杏樹城。杏樹村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紅色資源,持續發展紅杏産業,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紅村”“紅城”。
奮勇殺頑敵
杏樹村1組劉家灣有座劉家大院,這是一座三合大院,有木質穿鬥結構瓦房16間,院内石壩面積近300平方米,可容納上千人。在院壩外的入口處,立有一塊“紅9軍司令部舊址”的辨別牌。劉家大院如今居住着劉維群和羅建秀老兩口,今年72歲的劉維群指着一間房屋說:“紅軍把抓來的白軍就關在這間房裡審訊,房後那邊有個大壩,埋了很多罪大惡極的壞人,稱為萬人坑。”
宣漢縣普光鎮杏樹村1組紅9軍司令部舊址
離劉家大院約1公裡的地方是黃家壩,這裡是紅9軍政治部遺址。寬闊的村道公路從此經過,不遠處有一塊空曠的平壩,那是紅軍的練兵場,當地人命名為“紅軍廣場”。白天沒有戰事時,紅軍戰士在這裡學習軍事理論和實地演練,夜晚在這裡辦起“農民夜校”,教授群衆識文斷字,開展文化教育。
宣漢縣普光鎮杏樹坪紅軍廣場和彩繪
仲夏時節,漫步在瓜果飄香的杏樹村,聽到村民講得最多的是,90多年前紅軍在這裡奮勇殺敵,“神刀班”從天而降殺白匪,“四場阻擊戰”打得白軍落花流水。白匪和白軍是村民對國民黨軍隊的稱呼。
鷹嘴寨位于杏樹村與合溪村交界處,源于寨上一塊巨大的岩石凸出形如鷹嘴而得名。寨下刀背梁有一個連的白軍在此宿營,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紅9軍決定派出“神刀班”,切掉這個“毒瘤”。紅9軍這支“神刀班”,從班長到士兵,個個都有一把系紅布的大刀,個個都把大刀耍得風生水起,劈、砍、挑、刺、戳,招招帶勁。寒冷的夜晚,一個白軍士兵在睡夢中被紅軍掀被子驚醒,他嘟哝道:“這麼冷的天,開啥子玩笑哦!”紅軍說:“哪個跟你開玩笑,老子們是紅軍!”說完,手起刀落,一個連的白軍士兵稀裡糊塗就成了刀下鬼。有人用順口溜記述了這場戰鬥:“鷹嘴寨下刀背梁,白匪妄想逞兇狂,紅軍夜半摸螺蛳,百多匪軍見閻王。”
“四場阻擊戰”指的是鷹嘴寨、大山坡、嚴家坪、竹兒岩四場戰鬥。紅9軍司令部指揮的這四場戰鬥,是紅四方面軍反“六路圍攻”的一次重要勝利。
1934年1月13日,國民黨駐軍王方洲旅向杏樹坪發起猛烈攻勢。敵軍以一個加強旅五個團的兵力分四路進攻:第一路從墩子口過河攻打竹兒岩,第二路從蔡家溝過河攻打嚴家坪,第三路從廟潭過河攻打大山坡,第四路從二巴州過河攻打鷹嘴寨。
為了確定駐紮在杏樹坪的紅9軍政治部、司令部安全轉移,軍長何畏、政委詹才芳、副軍長兼25師師長許世友等将領深思熟慮後,除留下作戰科長周希漢的軍直屬隊保護軍部安全外,将紅軍3個師迅速投入到離軍部相距8裡路外的嚴家坪、大山坡、鷹嘴寨、竹兒岩,利用四座山峰的有利地形構築工事,阻擊敵人進攻。
敵軍在飛機的掩護下,使用迫擊炮和機槍向紅軍陣地發起猛烈進攻,紅軍使用漢陽造步槍、自制土槍、土炮、大刀、滾石等武器嚴陣以待。200米、100米、50米……随着敵人靠近,“打!” 紅軍指揮員一聲令下,刹那間,紅軍密如爆豆的槍聲、手榴彈的爆炸聲、土炮的怒吼聲、大刀的砍殺聲、人的喊殺聲此起彼伏,響徹天際。紅軍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以頑強的戰鬥意志打退敵軍數十次進攻,打得白軍屍橫遍野。戰鬥從13日清晨打到14日下午,敵人始終未能攻上一個山頭,取得大捷。此後,紅9軍主力部隊從杏樹坪前往胡家場,迎着刺骨的寒風,參加新的戰鬥。
後來,紅軍再次來到土主場,不過很快又離開。王維舟在《我的回憶》一文中寫道:“1934年8月初,紅軍進行反攻。我軍首先集中兵力于東線,夜襲萬源、通江之間的敵軍結合部——南天門險要陣地,大敗廖雨辰兩個師,乘勝追擊,又在黑龍岩殲滅劉湘一個獨立旅,接着又向縱深插去,一直打到宣漢、達縣以北的土主場、石門場一線……8月中旬,紅軍主力調集西線,渡過巴水。”
軍民魚水情
紅軍愛護百姓,百姓愛戴紅軍。從1933年10月至1934年1月,雖然紅9軍在杏樹坪駐紮隻有短短三個月,但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軍民情深的故事。杏樹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黃義紅介紹:“紅軍來到我們村後,軍紀很嚴,不擾民、不驚民,夜宿屋檐下、牛圈邊、場壩中,還幫群衆挑水、劈柴、掃地,群衆認定紅軍是窮人的隊伍,鐵了心要跟共産黨走,當年村裡有近30人參加紅軍,1982年被縣政府評為革命烈士的就有14人。”
“一輪紅日把頭擡,八月初一紅軍來。趕走白匪王旅長,土主建了蘇維埃。久旱逢雨遍地新,來了親人紅9軍。地主豪紳倉皇逃,紅軍駐在杏樹城。”這首脍炙人口的紅色歌謠至今在杏樹村傳唱,唱出了當地群衆對紅9軍熱烈歡迎和衷心擁護之情。
凡是來到劉家灣的人,都能聽到劉守奇老人講述發生在他家的故事。劉守奇今年71歲,他講的是《一隻手镯的故事》:有個名叫楊松的江西籍紅軍在戰鬥中受傷,他的爺爺奶奶将其安置在家養傷,悉心照顧,幫助這位戰士洗衣、做飯、喂藥。守護一個月後,這位戰士基本傷愈,為報答恩情,悄悄取下自己的手镯放在家中,又奔赴戰場。這隻手镯成為珍貴的禮物,一代一代傳下來。
紅四方面軍在川陝蘇區的醫療衛生工作十分出色,除建有總醫院外,幾乎各軍、師都有随軍醫院。紅9軍為了更好地醫治紅軍傷病員,在6組孫家塝付勝榮家設随軍醫院。該醫院有住院部、診斷室、手術室、工作室和藥房。醫院不僅救治傷病員,還免費為村民醫治。紅軍醫院的醫生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還關心百姓的疾苦,紅軍醫院的名聲越傳越遠,前來看病的人也越來越多,看病、拿藥、話家常……小小醫院,成了紅軍和百姓交心的視窗。
宣漢縣普光鎮杏樹村6組孫家塝紅軍臨時醫院舊址
為解決吃水問題,紅軍在劉家大院司令部旁開挖、擴大、改造了一口井,軍民共飲一井水。這口井被稱為“紅軍井”,至今還能使用,打上來的水清涼甘甜,喝在口中,甜到心裡。4組有兩棵高大的古楓香樹,樹下有一盤石磨,紅軍用來磨面磨米,村民也自發為紅軍提供糧食,解決他們的吃用。為了回憶與紅軍同勞動、同歡笑的日子,村民将此磨稱為“紅軍磨”。根據這些故事制作的彩繪《紅軍駐在杏樹城》,畫在村民楊天祥家的外牆上。
宣漢縣普光鎮杏樹村1組彩繪《紅軍駐在杏樹城》
宣漢縣普光鎮杏樹村1組劉家灣紅軍井
杏樹坪一棵百年古杏被白軍砍伐,要四五個人才能合抱的主幹被掠走,留下碗口粗的枝桠。紅軍來後,1組村民陳大興就用被白軍砍下的杏樹枝桠作房屋頂梁柱,加強自家農房成為營房,供紅軍居住。根據該故事制作的彩繪《杏樹枝桠做營房》,畫在村民王永才家的外牆上。
彩繪《杏樹枝桠做營房》
1組韓家灣村民韓定榮老人,雖然年老腳跛,但有一手打草鞋的好手藝。紅軍來到杏樹坪後,他不分晝夜地為紅軍打草鞋,無償地将草鞋送給紅軍戰士,人稱“草鞋王”。根據該故事制作的彩繪《打草鞋送紅軍》,畫在村民李永蓮家的外牆上。
彩繪《打草鞋送紅軍》
紅軍駐紮杏樹坪期間,男子參加紅軍或支前,女子組成運輸連。“大巴山高白雲翻,山高路險行路難。婦女組成支前隊,人人有副鐵腳闆。背炸藥、背子彈,背糧食、背傷員。來來去去像條龍,槍林彈雨打不斷。軍民齊心打白匪,前方後方一線連。”當時傳唱的這首《婦女運輸連歌》,就是對川東婦女支援紅軍的真實寫照。1組村民徐光秀任地方婦女主任,主動擔負起運糧運物任務,她家也成為紅軍召開會議的地點。徐光秀組織村民為紅軍籌糧,并把糧食源源不斷地從杏樹坪運往各大戰場,最遠的到達陝西省(那裡有監視陝南方向敵人的紅軍),出色地完成了後勤保障工作。根據該故事制作的彩繪《為紅軍送糧》,畫在村民梁中成家的外牆上。
彩繪《為紅軍送糧》
此外,對于破壞行為,紅軍也會嚴懲村民。為了阻止白軍進犯,紅軍砍下十幾棵大樹在4組楊大岩築起防禦工事。4組村民楊宗伍聽信白軍鼓吹,剔下枝桠可作柴燒,便用彎刀将繁枝茂葉砍掉。原本隐蔽的紅軍布防暴露了,紅軍便以白軍探子的名義将其抓捕,對其嚴厲教育。
文旅産相融
槍聲遠去,硝煙盡散。紅色熱土,産業興旺。
2023年以來,宣漢縣委黨史研究室深入挖掘杏樹村紅色資源,以“摸清紅色家底、擦亮紅色地标、制作紅色辨別、整理紅色故事、規劃紅色線路、教育訓練紅色講解員”等多種形式賦能鄉村振興,打造“黨史+文旅産”深度融合樣闆。該村一手抓紅色基因的傳承,一手抓紅杏産業的壯大,先後引進金太陽、凱特、豐原紅、海棠紅等優質杏品種,種植杏樹1000餘畝,成功注冊“杏紅巴山”商标,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巴山紅杏不僅成為“甜蜜果”“緻富果”“幸福果”,而且帶“火”了鄉村旅遊經濟,杏樹村成了宣漢鄉村紅色研學“爆款”。
杏樹村“兩委”班子成員作表率,以實幹與奉獻踐行初心使命,“有利自覺回避、有責主動擔當”。村民感受到紅色文化熏陶,自覺沿着革命前輩的足迹奮勇前行,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村容村貌和群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杏樹村房前屋後幹淨整潔,路域環境優美舒心,村民尊老愛幼、守望相助、好人好事蔚然成風,紅色基因得到傳承,紅色血脈得到赓續。
宣漢縣普光鎮杏樹村黨群服務中心
通過黨史宣講和紅色講解員教育訓練,村民“扛起鋤頭是社員、放下褲腳是講解員”,大多能講共産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紅軍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永久牌”講解隊伍。如今的杏樹村,有豐富的紅色遺址遺迹,有大批的紅色講解員,有精彩的紅色故事,賦予鄉村旅遊豐富的文化内涵和獨特的景觀體驗,“黨史+文旅産”實作更廣範圍、更深層次的融合。
杏樹村紅軍宣傳語
通過開展“杏花觀賞節”“紅杏采摘節”“杏樹村紅色文化網絡宣講”等活動,紅色旅遊與鄉村旅遊、研學旅遊、生态旅遊相融,紅色文化名片更加閃亮。産業旺、環境美、生活富、鄉風好,家鄉取得可喜變化,在外人員家鄉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激起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一些在外鄉友主動回報桑梓,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有的為公益事業捐款捐物,有的回鄉創業發展特色種養殖,吹響了在外人才反哺家鄉“集結号”。
杏樹村杏花
杏樹村紅杏
随着紅色文化的發揚光大,村民由衷地感黨恩,自覺地跟黨走,“比學趕超、競相緻富”氛圍日益濃厚,杏樹村榮獲2023年度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縣級模範戶”有12戶。該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1000餘畝紅杏采取“村集體+農戶+合作社”模式托管,收益按4:3:3比例分成。該模式年吸納在鄉務工村民200餘人,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黨群關系持續鞏固,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紅色土地精彩蝶變。行走在杏樹村這片紅色熱土與綠色山水中,紅色文化無處不在。紅色是杏樹村最亮的底色,以紅色文化引領紅杏産業發展,大做“紅色文章”,傳統産業變成主導産業。村落變景區、村民變股東、農房變客房,“紅色優勢”成就了“民生福利”。
來源:《達州日報》2024年8月2日第6版
文/圖:冉 奎(中共宣漢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