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報訊(融媒體記者 王璐)“作為醫院管理者,我越來越意識到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診療水準對醫院發展的重要意義與作用。”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譚映軍教授在第十九屆301呼吸疾病學術會議呼吸與危重症版塊的緻辭中如是說。近年來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業發展迅猛,而這離不開學科大拿們的引領。在此次在第十九屆301呼吸疾病學術會議呼吸與危重症版塊的大師論壇環節,國内呼吸重症領域亞專科“領頭羊”們荟聚一堂,為與會嘉賓奉上一場高規格的學術大餐!
無論是肺移植術後的患者,還是接受ICU治療的患者,都要面對的問題便是呼吸康複。“在很長一段時間,臨床将ICU呼吸康複的研究重點放在何時可以‘動’。”在分享環節,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科趙紅梅教授向大家介紹了有關ICU經曆綜合征診療管理的相關内容,她表示,ICU經曆綜合征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某個患者,還會對患者家庭、醫療衛生系統乃至整個社會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國際上更是将其看作為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也正因如此,國際提出了消除ICU經曆綜合征的倡議。針對這一倡議,趙紅梅教授表示要從“語藥械食居環”六方面促進患者康複。“呼吸康複理念應當貫穿于ICU醫療照護的全過程。”趙紅梅教授解釋道,在患者進入ICU之前,要預防危重症的發生;在患者進入ICU以後,要提供高品質的危重症健康照護;在患者離開ICU後也不能放松針對患者的綜合管理與照護。“簡言之要全面、全程、全體。”
與之相似的,重症肺炎的臨床診療也應當基于全程、全面的思路建立更為完善的管理體系。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潘頻華教授介紹,在ICU患者中,重症肺炎患者占比6%,在RICU中超過50%。“2022年、2023年的中南大學湘雅醫院RICU資料顯示,重症肺炎患者占RICU患者的36.07%~61.04%。”作為最常見的呼吸危重症,重症肺炎的死亡率較高,完善的總和診療體系和多學科合作政策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關鍵内容。潘頻華教授尤其強調了病原學診斷的重要性,他強調,病原學診斷要快速、精準,且能區分定植污染和真正緻病菌。
基礎科研源于臨床,也将最終服務于臨床,不斷探索臨床疾病的發病機制,也會為疾病診療規範的進一步完善、新型治療藥物的進一步研發提供理論基礎。原發性纖毛運動障礙、囊性纖維化、黏蛋白分泌異常等是黏液清除障礙相關遺傳性支擴的常見疾病,近年來,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羅紅教授及其團隊在此方面做了很多研究與嘗試,她在會上介紹,黏液清除障礙相關遺傳性支擴的診斷在基于指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熒光粒子示蹤、核素顯像等評估MCT手段被成功運用,目前,此類疾病除囊性纖維化外無特異性療法,針對緻病基因的靶向治療是臨床藥物研發的主要方向。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最早由Ashbaugh于1967年報道,如今越來越多的臨床醫師已逐漸意識到ARDS作為異質性很強的臨床綜合征,借助臨床特征、生物學及形态學等參數可将其分為不同的亞型,有助于實作個體化與精準化治療,幫助突破目前ARDS治療的瓶頸。在本次會議上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李琦教授便圍繞“ARDS異質性的多元度認識”這一話題進行了相關分享,并就ARDS病因學、病理改變和病理生理學、生物标志物、影像學、臨床表現以及治療反應等多個次元進行了介紹。李琦教授表示,了解并識别ARDS的異質性,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個體化診療方案、提高療效、降低病死率、改善預後和轉歸。“未來,在精準醫學和個體化治療的大方向下,大資料、人工智能等創造的機遇下,我們或許得以尋得更為完善的ARDS診療政策。”
速尿應激試驗對腎損傷、CRRT診療還有多少作用?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重症醫學科周飛虎教授給出了答案。他介紹,腎損傷是ICU常見問題之一,因其複雜的異質性,一些生物标記物盡管可以助力早期診斷,但對于評估其是否需要CRRT方面有一定局限性;速尿應激試驗(FST)對AKI預測和CRRT應用有一定作用,但血管活性藥物等可能會成為影響因素,繼而影響結果。周飛虎教授表示,未來有關AKI高風險患者評估預測流程值得進一步研究,加強急性腎應激狀态監測,以達到在AKI出現前減緩病情進展的目的。
上個月剛剛結束的體外循環年會介紹,大陸ECMO例數已經從一萬三千多例上升至去年的一萬八千餘例。在ICU中,ECMO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本次會議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孫兵教授介紹了ECMO在重症呼吸衰竭臨床應用最新進展,并對早期氣管切開、抗凝政策的應用、臨床适應證的把握等問題進行了探讨和交流。
自2010年以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學檢驗科的曹炬教授便在嘗試與重症醫學科合作,探索檢驗醫學在膿毒症診療中的作用。在此次會議上,曹教授系統地向大家介紹了其團隊針對膿毒症引起的宿主免疫失衡的分子機制、宿主導向免疫治療的藥物靶标以及風險分層和個體化治療的免疫标志等方面的研究進展,對臨床膿毒症的鑒别診斷和治療産生了積極影響。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程真順教授介紹,感染性休克在臨床中經常會碰到的情況,盡管其治療上具有一定難度,但是也是容易獲得成功的病理生理狀态。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大量液體複蘇并不能改善其預後,部分感染性休克患者可能對大量液體複蘇并無反應,而限制性液體複蘇并沒有增加死亡率,早期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可以改善患者預後,對病人的血壓的糾正有所助益。
如今免疫抑制在ICU中占比1/3,同時随着器官支援技術、感染早期診斷能力的提高,以前難以存活的免疫抑制人群可以通過診治得以存活。“然而遺憾的是,目前的大部分指南都是針對免疫正常的呼吸衰竭患者。”為此,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謝菲教授向與會嘉賓分享了其團隊近年來收治免疫抑制的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經驗以及診治流程。
“面對免疫抑制患者,我們往往需要面對更多的未知情況。也正因如此,我們常常要思索的問題是:如何實作可重複、經濟實惠和縱向的危重症患者免疫抑制程度和性質的評估?如何更準确地了解免疫功能低下患者ICU獲得性感染的流行病學結果……”謝菲教授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側重于免疫抑制人群的微生物診斷以及床旁免疫功能評估的研究和工具出現,造福臨床患者的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