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佛在心中莫遠求,父母就是佛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佛在心中莫遠求,父母就是佛

本文共3999讀大約15分鐘

為什麼父母之恩值得懷念?因為父母的恩德無量無邊,古人概括為“十重恩”:

佛在心中莫遠求,父母就是佛

第一,養育教育恩。子女的身體來自父母,父母還要養育教育子女,是以人如果不孝父母,做人的根本就沒有了。就像父母懷胎守護的辛苦,很多母親在懷孕時都會害喜,在很不舒服時還要勉強把食物吃下去,念念為孩子着想。其實上天的安排非常微妙,好像有一個循環,讓人能夠在一生中不留遺憾,把父母的恩德回報圓滿。子女因為有父母的撫養教育而成長,那麼子女什麼時候回報父母的恩德?父母上了年紀,攙扶父母行走,就像子女小時候學走路,無數次的跌倒都是父母的攙扶和鼓勵。是以,做什麼事會讓自己的良心很安?就是孝順父母。例如照顧老人吃飯時,老人有時候會不小心把飯粒掉到地上。子女小的時候,父母喂子女吃飯、教子女吃飯也是花了無數的心血,從來沒有對子女嫌棄。當父母老了,子女在生活的細節中都能細膩地體恤父母,沒有一絲一毫的嫌棄,這不就是讓子女在這一生中能回報父母培養自己點點滴滴的辛勞嗎?這就是上天給為人子女者最大的禮物。是以,能孝順父母的人是最有福氣的人。人最大的福氣就是心安理得,俯仰無愧,一生沒有對不起的人。

佛在心中莫遠求,父母就是佛

第二,臨産受苦恩。生産是非常痛苦的,有人曾經比喻,就像每隔十五分鐘拿着鋼刀在身體上劃一痕。有的母親在生孩子時非常痛苦,手擰住床上的鋼條,結果鋼條都被擰彎了。可見,有多麼大的痛苦才能使出這麼大的力量。

第三,生子忘憂恩。雖然生産經曆很大的痛苦,但是孩子一出生,母親第一個念頭就是孩子健不健康,完全把自己的痛苦放下,念念想着孩子的安危。

第四,哺乳養育恩。孩子生下來前三年都在母親的懷抱裡,沒有任何生活能力,而孩子在三歲之前可能喝掉母親幾百公斤的乳汁,那等于是母親的血,母親身上的營養變成了乳汁。是以為什麼女人過世之後骨頭比較黑、比較輕,就是因為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耗損了。

第五,咽苦吐甘恩。父母吃粗劣的糧食,把最好的飲食留給兒女。

佛在心中莫遠求,父母就是佛

第六,回幹就濕恩。孩子半夜尿床,母親把幹的地方讓給孩子睡,自己睡在濕的地方。不僅如此,從小到大父母都是把好的留給兒女,辛苦都是自己默默承受。

第七,洗濯不淨恩。兒女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大小便都是父母收拾。如果細心觀察父母的手指,就會發現父母因為年輕時帶兒女的勞累,骨節都非常粗大,甚至變形,因為經常洗刷孩子的尿布,手也會裂很多口子。

第八,遠行憶念恩。兒行千裡母擔憂,母行千裡兒不愁。兒女去上學,父母送了一程又一程,戀戀不舍,但是父母遠行,兒女卻不會這樣牽挂。是以,兒女要細心體恤父母的牽挂,父母心中無時無刻不牽挂兒女,要經常打電話給父母報平安。

第九,深加體恤恩。兒女每到關鍵的時候,比如求學、找工作等,都有父母适時的提醒,這都是點點滴滴為兒女着想。是以兒女要非常努力,不能辜負父母的期望,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令父母滿意的、德才兼備的人。

第十,究竟憐憫恩。古人說:“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母親都活到一百歲了,還常常惦記着八十歲的兒子,拿起電話噓寒問暖。兒女不要很不耐煩,說:“你不知道我忙着嗎?一拿起電話就沒完沒了。”實際上這都是父母的關心。

佛在心中莫遠求,父母就是佛

有一位母親八十多歲要過世了,她的女兒得了癌症,母親走的時候說,希望能把女兒的癌症帶走,結果真心有感應,母親過世幾個月之後,女兒的癌症真的痊愈了。母親在臨終時也仍然沒有忘記女兒的病。即使父母的牽挂、照顧、建議有時候會不合子女的心思,還會被誤解,但父母仍然無怨無悔、默默承受,這就是父母。

是以,确實父母的恩德比天高、比海深,子女無論如何做都不能回報父母的恩德于萬一。做子女的要期許自己從今以後,再也不能說忤逆父母的話,不能做令父母傷心的事。

佛在心中莫遠求,父母就是佛

有一篇題目叫做《母親的八大謊言》的文章,寫得非常感人:

“兒時家裡很窮,飯常常不夠吃,母親就把自己碗裡的飯分給孩子吃,母親說:‘孩子,快吃吧,我不餓。’孩子們吃魚的時候,母親不吃,母親又用筷子把魚夾回到孩子的碗裡,母親說:‘孩子,快吃吧,我不愛吃魚。’”

很多人看到之後可能會想:“這個母親還吃魚?”可能有些人看到母親不吃素、不懂因果、不學聖賢教誨,就越來越看不起母親,這就離“道”越來越遠了。其實當父母把魚和肉夾給兒女時,身為兒女的要體會到父母的存心,而兒女隻是執着不應該吃魚、不應該吃肉,把父母關愛兒女的存心忘記了,是以會說出讓父母傷心的話。

“有一個冬天,孩子半夜醒來,看到母親還躬着身子在油燈下糊火柴盒。孩子說:‘母親,睡了吧,明早您還要上班呢’,母親笑了笑說:‘孩子,快睡吧,我不困。

佛在心中莫遠求,父母就是佛

聯考結束的鈴聲響了,母親迎上去,遞過一杯用罐頭瓶泡好的濃茶,叮囑孩子喝了。望着母親幹裂的嘴唇和滿頭的汗珠,男孩将手中的罐頭瓶反遞過去請母親喝,母親說:‘孩子,快喝吧,我不渴。’

父親病逝之後,母親又當爹又當娘,苦不堪言,然而母親多年來卻始終不改嫁,别人再勸母親也斷然不聽,母親說:‘我不愛。’

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常常寄錢回來補貼母親,母親堅決不要,并将錢退了回去,母親說:‘我有錢。’

孩子長大了,有了一份好工作。孩子想把母親接來享享清福,卻被老人回絕了,母親說:‘我不習慣。’

晚年母親患了重病,住進了醫院,孩子千裡迢迢趕回來時,術後的母親已是奄奄一息了。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來的母親,孩子悲痛欲絕,潸然淚下,母親卻說:‘孩子,别哭,我不疼。’”

母親在最痛苦的時候還念着兒女的感受,完全不顧自己的病情。這就是母親,心中沒有自己,隻有兒女。

佛在心中莫遠求,父母就是佛

兒女應該怎樣回報父母的深恩?首先要“養父母之身”,讓父母身心安樂,經濟上沒有後顧之憂,讓父母有好的物質保障,這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尊敬父母,“養父母之心”,不要讓父母時時牽挂兒女,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僅為兒女的疾病擔憂,完全沒有必要為任何其他事情而擔憂,這才是真正的孝子。

是以,不僅要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恭敬父母。怎樣恭敬父母?《禮記》中記載了古人怎樣侍奉父母。兒子侍奉父母,在雞剛剛啼叫時就要洗漱、梳頭、戴帽、理好飾物、系好帽纓、穿上端服、套好蔽膝、系上大帶、插上笏闆。這是古代上朝時的正裝,見父母時也要這樣的隆重、正式。左右兩邊佩戴用具,是父母可能需要的東西,然後去父母、公婆居住的地方。到了以後,靜氣平聲,詢問父母需要什麼就恭敬地送上什麼,和顔悅色、問寒問暖。父母如果有過錯,就心平氣和地低聲勸說;如果勸說聽不進去,就要更加恭敬孝順,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次勸說;如果父母發怒、不高興,甚至打得自己頭破血流,也不能厭惡、埋怨,還要更加恭敬孝順;父母去世之後,将要做善事的時候,想到要讓父母留下好的名聲,就一定要實作它。

佛在心中莫遠求,父母就是佛

從這段話中可以感受到古人對父母的恭敬心,自己覺得對父母已經很恭敬,但和古人相比,恭敬心差得很遠。為什麼父母打得自己頭破血流也不敢厭惡、埋怨?當然,古人的父母也是受過良好的聖賢教誨,一定是因為孩子做錯事才會打,也是為了讓孩子吸取教訓,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是防微杜漸。兒女不會對父母厭惡、埋怨,就不會和任何人有對立、厭惡、埋怨、沖突、對立的心。

是以,為什麼說世界沖突的根源在家庭?在家庭中,兒女對父母有逆反、厭惡、埋怨;到學校,老師教育幾句,也會有厭惡、埋怨、聽不進去;到工作機關,上司批評幾句,仍然會有逆反、埋怨。實際上,是從孝敬父母放下“我”的意思,把“我執”放下了,讓自己培養成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與人對立的心,因為對立、厭惡、埋怨、生氣的心都和自己的本性不相應,這不就是貪嗔癡的瞋心嗎?是以,要從點點滴滴的相處中提升自己的修養境界。

如果人們按照道理去做,就不會出現兒女不孝敬父母、兒媳婦打罵公婆、兒子把父母送到火車站不贍養的這種現象。是以,恭敬心從哪裡培養?從孝敬父母開始培養。兒女對父母畢恭畢敬,那麼兒媳婦對公婆也會畢恭畢敬,很多沖突、沖突、對立也就不會産生。是以,行孝不能等,要按照

佛在心中莫遠求,父母就是佛

去做,才知道什麼是孝,什麼是不孝。很多人認為,自己是孝子、已經做得很不錯了,那都是按照自己的标準衡量。學習聖賢教誨,自己做錯的地方要懂得和父母忏悔、認錯。

“命”字,上面一個“人”,中間是一“橫”,下面一個“叩”。什麼意思?人一叩頭命就改,為什麼?因為自己知道錯了,趁着父母有生之年,還有機會和父母忏悔、改過,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遺憾。

有一個人叫楊黼,聽說四川無際大師非常有道德學問,于是就萬裡迢迢去四川尋訪。在路上遇到一位僧人,僧人問楊黼:“你要去幹什麼?”楊黼說:“我聽說無際大師很有道德學問,我要去求學。”僧人說:“你向無際大師求學,還不如直接向佛學習。”楊黼問:“佛在哪裡?”僧人說:“你現在往回家走,如果碰到一個披着被子、倒穿着鞋的人,那個人就是佛。”楊黼聽了僧人的話,就開始往回走,這一路上留宿很多旅店,也沒有遇到一個披着被子、倒穿着鞋的人,結果很失望地回到家裡。當時已經很晚了,楊黼就舉手敲門,母親聽到兒子回來了,喜出望外,也顧不上穿好鞋、穿好衣服,披着被子、倒穿着鞋就給兒子開門。楊黻一看,母親就是佛,恍然大悟。從此以後,楊黼侍奉母親直到過世,自己也活到八十多歲,誦偈而逝。

佛在心中莫遠求,父母就是佛

“楊黼尋佛”的故事告訴人們,佛在心中莫遠求,父母就是佛。古人有句話說“在家敬父母,強勝遠燒香”,遠燒香的目的是求自己升官發财,為了自私自利,不如在家用心地孝敬父母。為什麼?因為這顆心是感恩心、恭敬心、孝順心。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傳統文化重實質,不重形式。同樣,祭祀的目的也是通過這些儀式,表達出對天地萬物、先祖,以及對國家有貢獻的人的感恩之情,恭敬心、感恩心生起來了,怎麼能不得福呢?“福田靠心耕”,恩田、敬田、悲田是三種回報很豐厚的福田。孔子說:“我祭則得福。”因為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通過祭祀的禮樂儀式把自己的感恩心、恭敬心、孝順心提起來了。特别是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很快,趁着清明節能夠緬懷祖德,緬懷父母的恩德,這都是在給自己修福。

佛在心中莫遠求,父母就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