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們之是以打敗仗,全都是因為你聶司令,你的檢討如此不深刻,是根本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吧!”聶榮臻元帥被開國上将痛批,就連朱老總都驚動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當衆指責聶元帥
1946年10月,也就是解放戰争爆發的第四個月,此時聶榮臻擔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由于張家口保衛戰的失利,讓我軍大量軍需物資,成為了敵人的戰利品。
再加上部隊傷亡慘重,是以整個軍區都被愁雲籠罩起來,為了重振士氣,吸取失敗的慘痛教訓,是以聶榮臻決定召開一次總結大會。
會議開始後,在場所有人都眉頭緊鎖,一言不發,會議室裡,隻有聶榮臻的聲音在回蕩。
他認真的分析戰局,反思失利的原因,希望找到一條好的道路,來扭轉局勢。然而不知是出了什麼問題,二縱隊司令員郭天民突然拍案而已,痛批聶榮臻,直指問題核心。
郭天民認為,上司層的反思并不夠深刻,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盲目樂觀,對戰争準備不足;盲目裁軍,自廢武功;對傅作義的威脅視而不見,過分輕敵冒進。
郭天民的這段話直指聶榮臻,縱使聶榮臻向來以溫和著稱,此時被當衆批評,也會感到難堪,于是也不顧會議室的其他同志,徑直離開了。
會議之後,郭天民就再也沒有在晉察冀帶過兵。當天發生的事情,也傳到了朱老總的耳朵裡,為了平息這場風波,劉伯承決定将郭天民調到自己麾下,并說到:“這個刺頭,得讓陳赓來管一管。”
直性子得罪不少人
這位郭天民究竟是誰?他又為何要當衆頂撞聶榮臻呢?
郭天民1905年出生于湖北黃安,父母都是農民,雖然家境貧寒,但依舊供他完成了學業。郭天民從小就非常的聰明,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也正因如此,他才會得到鄉賢的資助,得以在城裡的學校繼續深造。
雖然郭天民學習成績好,但這并不代表他性格好,恰恰相反,郭天民從小就是個刺頭,他性格直率,遇事極易暴躁,為他之後頂撞聶榮臻埋下了伏筆。
20歲的時候,郭天民成為了一位教師,但是在他心裡,隻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是以他在第二年,趕赴廣州,成為了黃埔軍校第六期學員,22歲時,又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在黃埔軍校期間,郭天民因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校内的右派分子發生了沖突,雖說得到了一部分同志的支援,但還是為他埋下了禍根。
“四一二”事件爆發後,郭天民成為了國民黨右派的打擊目标,幸虧他的上司李亞芬及時相救,這才得以逃脫。這次的事情,并未讓郭天民感到懼怕,反而是堅定了革命的心。
1929年,郭天民加入到了井岡山的紅軍中,成為了紅四軍的一員。郭天民在井岡山的日子裡,因其勇猛果敢赢得了毛主席和朱老總的賞識,隻不過郭天民的暴躁脾氣,也讓主席頭疼不已。
雖然上司們知道,郭天民這人就是性格直率,沒有什麼壞心思,但是他得罪人啊。
郭天民在為人處世方面非常的過激,對待手下更是嚴厲,也是以引發了不少争端。在郭天民眼中,幾乎容不下下屬的任何一個小錯誤,甚至曾經還因為一個戰士的小錯誤,而當衆斥責動手。
雖然說他的帶兵方式,暫時維持了軍紀,可是也是以引起了将士們的不滿,隻是出于害怕,不敢違抗而已。
正因為有上司們的賞識和下屬們的畏懼,才讓郭天民始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這才導緻了他當衆指責聶榮臻這件事的發生。
當時的國内外形勢高度緊張,是以黨内高層非常重視軍中的團結,就怕被一些不法分子,從内部分裂,而郭天民的這種行為,無疑是頂風作案。
為了避免沖突進一步激化,中央隻能讓郭天民暫時離開軍事一線,以平息事态。可郭天民到底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中央也不可能完全放棄他。
幸好此時劉伯承提議讓陳赓來管理郭天民,幫助他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陳赓和郭天民在中央蘇區的紅軍大學就認識了,而且兩人都是黃埔軍校的學生,陳赓是一期,郭天民是六期,平日裡郭天民都以“學長”稱呼陳赓。
而且郭天民非常的純粹,誰打仗厲害他就佩服誰,陳赓恰好就是如此,是以劉伯承相信,隻有陳赓才能管得住郭天民。
結果劉伯承果然沒有看錯人,經此事件,郭天民不僅在軍事上得到了鍛煉,在個人修養上也有了很大進步。
不過當時郭天民雖然言語激烈,但也不是胡亂說的,他指出的三點問題也确實合理。
張家口保衛戰因何失利
抗戰勝利之後,國共兩黨為了和平進行談判,達成了多項協定,其中就包括裁軍協定。
按照協定,國軍部隊将縮編成90個師,共軍部隊将縮編成18個師。
隻不過國共兩黨在裁軍問題上都留了一手,國民黨裁撤的主要是“雜牌軍”和老弱病殘,将“軍”級番号改成“整編師”,人數其實并沒有減少多少。
我軍這邊大部分地區也采取了類似的做法,唯獨晉察冀軍區是個例外,聶榮臻嚴格按照裁軍協定的要求執行,9個縱隊裁減的隻剩4個,32萬武裝人員隻保留了20萬。
可以說聶榮臻的這一做法,讓我軍從人數上就落了一大截,當時軍區的部下包括其他軍區的司令員,都對裁軍政策表示擔憂。
甚至還寫信來勸聶榮臻,希望他能夠調整政策,否則日後必将吃大虧,但聶榮臻隻回複了一句話:“嚴格執行裁軍指令”。
三個月之後,全面内戰爆發,晉察冀軍區裁掉三分之一兵力的做法,無疑就是自斷臂膀,是以在張家口戰役中兩次被傅作義偷取,導緻我軍的戰敗。
是以說當時的戰役确實是因為盲目裁軍,盲目自信才導緻失敗的,如果當時聶榮臻能聽進别人的勸告,調整政策,可能結果就會完全不一樣,是以郭天民也沒有說錯。
隻是郭天民的做法太極端,不應該當衆指責聶榮臻,這才釀成大錯,但郭天民确實沒有壞心思,隻不過是打了敗仗着急而已。
結語
是以說無論在什麼位置,什麼時候,為人處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如果當時郭天民這事沒有一個解決方案的話,那麼最後隻有兩種結局,要不就是分裂,要不就是郭天民被停職。
好在最後有一個滿意的結果,陳赓和郭天民相處的也非常的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