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美國 2024 年大選,我們更要關注特朗普一旦回歸将再度退出《巴黎協定》帶來的沖擊波。近日,第八屆氣候行動部長級會議在武漢舉行,中國非常主動積極展開了外交攻勢,并且與歐盟、加拿大等國一起重申對全球氣候行動的政治承諾。
這意味着,中國雖然是開發中國家,但是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站在了優勢地位并開始外交攻勢,而這個底氣來自中國在太陽能、風能、電池和電動汽車領域的技術領先和投資繁榮。外媒預測,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已經達到峰值,而且正在推動低碳經濟實作更強勁的經濟增長。
統計數字顯示,中國約 40%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發電,主要是煤炭。而到了 2023 年底,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從 2012 年的 61 吉瓦(GW)擴大到 2023 年的 441 吉瓦,而太陽能裝機容量從 2013 年的 3.4 吉瓦增加到 610 吉瓦。大陸的減排計劃很明顯,那就是電力代替直接燃煤,用天然氣代替煤炭,用電動汽車取代内燃機。2023 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超過 1300 萬輛,中國銷量超過 700 萬輛。此外,中國還在 2023 年出口了 120 萬輛電動汽車,比上年增加 80%。
此外,全球近 70%的風力發電機關鍵部件和 80%的太陽能電池闆部件都是在中國制造的。中國可再生能源推廣的規模驚人,有效儲存風能和太陽能的技術也在快速發展,按需供應電力正在變成現實。
國際能源署說,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溫室氣體減排将受益于技術進步,而中國正在壟斷市場,種種迹象表明中國人會成功。
有人會說,中國引領氣候變化外交大局與軍事無關,真的是如此嗎?當然不是,因為這件事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甚至直接關系着中華民族崛起的命運。
首先,從中美影響力競争的角度來看,全球氣候外交是中美競争的關鍵領域,中國已經奠定了必勝的局面。随着氣候變化對太平洋周邊國家的影響,以及極端氣候對各國經濟的負面沖擊,中國必然會加大在氣候外交的攻勢。保護地球原本就站在道義的制高點,而中國強調保護地球的責任,同時還能推銷自己有優勢的産業,可以說是一個道德和經濟利益都占便宜的完美閉環。
從現實利益的角度來看,包括電動汽車,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新型産業,成為中國能否邁向發達國家的關鍵。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發電的成本越低,中國作為制造業強國的優勢就越大,因為電能消耗直接關系着一個國家制造業的競争力。而電動汽車屬于可以拉動整個國家經濟走勢的關鍵領域,因為其帶動的産業鍊非常長。在中國房地産進入調整期之後,電動汽車産業和人工智能等領域一起,被認為是能否邁向發達國家的關鍵。
從中國經濟戰略安全的角度來看,擺脫對石化能源的依賴是中國破解馬六甲海峽戰略困境關鍵。美國戰略學者不止一次提出,一旦發生中美大戰将切斷馬六甲海峽,因為中國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氣都要經過這裡。中國光靠發展海軍力量在短時間内是無法改變這樣戰略短闆的,雙管齊下非常必要。
中國不是說馬上就停止使用石化能源,而是要避免石化能源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軟肋,當我們要完成統一大業時,這個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就會被迅速放大。當然,與俄羅斯保持良好關系,也是中國保障戰略能源安全的重要舉措。
美國不但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遠洋海軍,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産出國,而中國是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是以,中國要想安全崛起,發展電動汽車和太陽能發電等産業是剛性需求,因為這直接關系着國家經濟的戰略安全。
最後,中國在太陽能、電動汽車産業鍊的優勢,對進行中歐關系也非常重要,實際上已經剝奪了歐洲推動碳排放交易主導世界秩序的努力。歐盟過去是推動碳排放交易最積極的,就是想通過推動低碳經濟謀求競争優勢,打壓中國等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權,而這個優勢已經被中國所掌握,這等于讓歐洲在與中國打交道時失去戰略優勢和戰略主動。特别是歐洲開始對中國電動汽車制造貿易壁壘,等于将自己放在了阻止碳排放的尴尬位置,讓自己多年努力樹立的關愛地球的形象垮塌。
是以,不管美國和歐洲如何打擊中國太陽能發電和電動汽車産業鍊,我們都要淡然處之,因為這件事對中國而言不僅僅是掙多少錢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家如何降低戰略安全風險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