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暑期檔,幾家歡喜幾家愁。去年烏爾善導演的《封神》,依靠粉絲的“自來水”絕地逆襲,最終拿下了26億的票房,可惜今年他卻未能複刻這種好運,《異人之下》上映後,口碑兩極分化格外嚴重,不少粉絲質疑片中展現出的原作精神和角色人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偏離與“魔改”,目前看來,票房能不能超過兩億都是未知數,其6.1的豆瓣評分,更是遠遠低于去年上線的網劇版,惹得不少原著粉吐槽“看來劇版的含金量還要繼續增加”。
為何大熱IP影劇“雙軌”并行,總是不能“互為映照,各自精彩”,今天,就讓我們借着這個機會來深入分析一下。
兩小時還原“大”IP注定局促,垂直内容難以獲得普遍共鳴
下圖是近半年來上線的“一魚兩吃”IP的電影版,與曾經劇版的評分對比,可以發現,除了兩版《三大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之外,其它的IP,影版對比劇版都有着非常明顯的差距。
為何“同IP不同命”成為了一種“魔咒”?這背後的原因十分值得深入去挖掘,奧妙或許就藏在各種細節裡。
第一,上文中提到的IP基本都是劇情體量龐大,人物繁多的類型,電視劇的篇幅有機會把内容盡量完整精彩的還原出來,電影僅靠130分鐘的時長,相對就有些局促了。
影版《異人之下》,烏爾善在複雜世界觀的建構上其實已經很有效率了,但迫于電影的體量,故事無法容納原作中最精彩的“羅天大醮”(異人大會)部分,是以整體觀影體驗缺乏亮點,也是可以預料的。同時,作為一部電影,必然要具備“起、承、轉、合”的完整結構,不可能戛然而止,是以影版增加了“全性四張狂”的戲份與核心戰鬥橋段,馮紹峰飾演的沈沖更是成為了第一部的終極BOSS。
這樣一來,原作的戰力體系被徹底打亂,女主馮寶寶被嚴重削弱,男主王楚岚則一路開大,徹底引發了原著粉的口誅筆伐,有關“魔改”“人物OOC”的質疑不絕于耳,極大的影響了電影的口碑。
還有影版《三叉戟》和《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這兩部作品也是“操作空間”問題引發了内容的“變形”。《三叉戟》過于自信“這部分人物關系和情節大家應該在劇版了解過了,我們就不展開拍了”,導緻片子叙事七零八落,邏輯全無,觀衆看得雲裡霧裡。《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則為了精簡情節,删掉了劇版中的重要角色,讓慕名而來的劇粉十分的失望。
第二,縱觀這些“一魚兩吃”的IP,先與觀衆見面的作品一般都會更有優勢,特别是劇集“先行”的IP,長時間的視聽轟炸,使得觀衆有機會與角色建立深刻的情感連結,“先入為主”,哪怕後來影版演員的演繹同樣可圈可點,也會讓觀衆覺得差了點什麼。
例如在觀衆心中,“小骨”的形象已經等同于趙麗穎,陳都靈這樣近兩年大火的“古裝美人”,也無法覆寫當初的美好。《異人之下》影版的選角也是如此,珠玉在前,就算李宛妲和胡先煦對人物的塑造算得上是基本貼合原著,大家也難免會生出“有比較才有差距”的感覺。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電影和劇集的閱聽人并不完全重疊,劇集特别是網劇的閱聽人更加垂直,而電影要想取得一個相對不錯的成績,光靠垂直市場絕對是不夠的,内容必須要做到能夠引發絕大多數人,特别是下沉市場的共鳴。
上文中這些IP之是以影版成績不佳,有一些和題材的“拖累”有很大關系。以《異人之下》為例,它的原作《一人之下》雖然被稱為國漫巅峰,有着超300億的點選量,但這種“二次元”的内容,在電影領域總歸屬于小衆,大開腦洞的現代奇幻故事,在年紀稍長的觀影群體中也很難受到認可,票房輸給普适性更強的《抓娃娃》,也是情理之中。
不是所有IP都适合“雙軌”開發,精确取舍與提煉是關鍵
熱門IP“雙軌”并行,卻頻頻折戟于大熒幕,究其本質,還是資本趨利卻“吃相敷衍”,看到被市場驗證過的電視劇不僅擁有口碑和流量,還擁有足夠強的曝光率和知名度,就覺得推出影版一樣會收獲滿堂彩,卻忘記了用心推敲内容。縱觀上文中的案例,除了影版《三大隊》和影版《異人之下》,剩下那幾個不到6分的作品都有消費粉絲情懷,割粉絲韭菜的嫌疑。
那麼,在一次次“撲街”的教訓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哪些有關IP“一魚兩吃”的規避風險指南呢?
首先,電影的内容體量注定比電視劇要簡短,是以創作者在内容的取舍與提煉上,必須更加精确、到位,真正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這一點上,影版《異人之下》做的顯然就不如劇版。該IP原作是一部典型的男性向漫畫,為了吸引男性粉絲,早期連載中不乏有一些充滿男凝惡趣味的内容,這些内容在漫畫這種垂直領域裡或許無傷大雅,但用到影視作品中,如果不做出調整,很容易受到當下女性觀衆的苛責。
劇版聰明的把這類惡趣味内容完全剔除,而在影版中,烏爾善拍攝女性角色的方式引發了巨大的争議,從觀衆的回報來看,充滿“男凝”意味的鏡頭過多,也成為了為該片減分的一個主要因素。
其次,一個IP是否适合“雙軌”開發,創作者要審慎的選擇與考量。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一魚兩吃”的IP不僅要故事足夠精彩且主題具備普适性,内容篇幅得當和有進行“工業化”包裝的餘地都非常關鍵。
例如,《三大隊》的原著隻是一個不到一萬字的短篇紀實小說,和電影的體量非常比對,而對于電視劇版本的創作來說,隻要不是編劇業務能力有限,瘋狂注水,根據故事主線擴充内容,也遠比把“大部頭”精減到不到兩小時容易得多。
而從《流浪地球》到《封神》,“工業化”一直是近年來國産電影的主旋律,畢竟都已經花錢進電影院了,追求的就是和電視劇不同的視聽體驗,是以哪怕影版《異人之下》再被诟病,觀衆也會承認,特效比起劇版确實是肉眼可見的經費燃燒,為觀衆送上了各種震撼人心的異能打鬥大場面,觀賞性極強,商業性拉滿。
另外,影劇由同一出品方操盤,同步開發,或許也是一個保證影劇各自精彩的好辦法,上線時間相差不到一周的兩版《三大隊》就是一個現成的案例。一來,既然開發同步,創作者就不會抱有割韭菜、賣情懷的僥幸心理。二來,比起讓兩個完全獨立的公司分别開發,同一出品方操盤在審美風格上肯定會趨同,品控上也會更加平均穩定,不會出現令人大跌眼鏡的兩極化觀感。
總的來說,釋放誠意、精雕細琢,創作高品質的作品,才是影劇關聯成功的關鍵。未來,内娛市場還會繼續迎來一波爆火IP的“一魚兩吃”,例如電影版的《贅婿》《狂飙》,還有劇影同步開發的《繁花》等等,誰能率先擊中觀衆的審美“神經”?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