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聯和日本:兩個死對頭的“和睦共處”

每段曆史都是當代史,我們關注曆史首先是為了未來。

關注頭條@不負人生優雅,為您講述别開生面的曆史軍事故事。

兩個強盜終于可以坐下來好好商量了

二戰期間,蘇聯和日本的互相“中立”,無疑算得上是最為詭異的一種外交存在了:雙方所屬的陣營在世界各地大打出手,結果蘇聯全力應付歐洲戰場,壓根不介入太平洋;同樣的,日本也隻關注太平洋,絲毫不牽扯歐洲。

雖然斯大林在取得歐洲戰場的勝利,并索取了一大筆報酬後——還是逼迫盟友中國支付的——終于對日宣戰,并趁機在太平洋這塊大蛋糕上啃了一大口。

最終宣戰的事實,并不能掩蓋蘇聯對日本的綏靖和妥協,最後的出兵,無非就是因為莫斯科終于不用擔心腹背受敵,而且經受了戰火考驗的蘇聯紅軍實力已經足夠碾壓日本人罷了。

蘇聯和日本:兩個死對頭的“和睦共處”

蘇聯和日本這對死對頭的往事,還得從俄羅斯帝國那會兒說起了:

衆所周知,因為北韓半島,日本在1895年和1905年分别和滿清政府和俄羅斯帝國打了一仗,而這兩次戰争,對于日本的國際地位影響極大,甲午戰争讓日本擺脫了弱國地位,而日俄戰争的勝利,這讓西方列強正式承認了它的列強地位——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歐美各國同意日本在它們國家設立大使館——而二等國家(比如我大清)就隻能設立公使館。

日俄戰争後,倆強盜倒是真的可以坐下來好好商量了,1907年的時候,雙方商讨了如何劃分“滿洲”的鐵路和電信事業。在第一次日俄協約的秘密條款中,正式确定了雙方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簡單來講,就是沿着從珲春到吉林這個方向畫一條直線,一直畫到外蒙和内蒙的邊境線為止。

以這條線作為勢力範圍之間的分界線,中國東三省的北部歸俄國,南部歸日本。這也就是所謂的北滿和南滿。

然後到了1912年,雙方又把中國内蒙古的版圖如法炮制了一番,用一條經過北京的經線(東經116°27′線)将内蒙切成了東西兩塊,西邊歸俄國,東邊歸日本。

而日本所占據的内蒙和“南滿”地區,就是它們在二戰期間時常叫嚣的“滿蒙生命線”。

至于有人問,合着英明神武的“我大清”全程看戲啊?沒錯,在那個野蠻時代,“我大清”可不就是魚腩一塊嘛。

是什麼原因導緻日俄這兩個前不久還大打出手的國家居然能夠聯手呢?當然是其他西方列強了,在當時的中國,清朝剛剛滅亡,民國政壇一片混亂,英國作為最強有力的強盜頭子,拉着法國、德國和美國試圖瓜分中國的投資市場。

而鄰近中國的俄國和日本,無論從技術還是資金實力方面,都遠遠不如上述四個國家,于是,兩個相對弱小的帝國主義國家,就開始抱團取暖了。

而最關鍵的一點在于,日本和俄國對于中國内蒙和東三省的勢力劃分,是沒有其他列強承認的,隻有它們倆互相認可,互相壯膽。

然後讓日本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沙皇俄國解體了。。。

蘇聯和日本:兩個死對頭的“和睦共處”

建立立的蘇聯政府不僅披露了沙皇俄國與日本締結的秘密條約,而且連同沙俄與其他列強之間 的秘密條約也全部一一向全世界做了揭發。唯一承認滿洲南部與内蒙古東部是日本勢力範圍的那個國家就這麼消失了。

雖然國際法在慣例上依然承認通過戰争簽署的條約效力。日本通過對清和對俄戰争獲得的各種利權在沙俄滅亡後仍然得以延續。但是,長期以來和日本在中國問題上共進退的國家滅亡了,這一點的影響可是很大的。

動蕩的20年代

革命勝利後的蘇聯本意是想退出帝國主義之間的世界大戰,沒想到,階級仇恨壓倒一切的帝國主義國家聯手讓它再次陷入了一場“世界大戰”——不同的是,這次是過去協約國的盟友聯合起來一起進攻蘇聯。

日本當然也在其中,它和美國一起,在西起西伯利亞的伊爾庫茨克,東至太平洋的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廣闊戰線上幹涉俄國革命。

俄國内戰于1921年徹底結束,所有的外國幹涉軍都撤出了蘇聯,但是這個梁子是徹底結下了。

蘇聯和日本:兩個死對頭的“和睦共處”

為什麼日本沒有在20年代去進攻它打心底反感的蘇聯呢?因為日本在20年代也自顧不暇了:

從20年代開始,日本就一直諸事不順:天災連綿、國内政治混亂,極端民族主義者竭力鼓吹侵略戰争是解決國内沖突的最佳辦法。在這個動蕩的年代裡,日本的城市和鄉村裡時不時就會因為缺乏工作、物價飛漲或者過低的工資而發生暴動,受到死亡威脅的地主和工廠主則直接雇傭一群惡棍打壓罷工并強制執行合同。

裁軍協定讓大批的陸軍和海軍官兵複員,軍隊裡的年輕軍官的野心受到嚴重挫折之後,迅速轉向支援右傾的暴力“革命”——天誅國賊,然後在天皇上司下發動征服戰争。

異議和左傾思想在日本遭到了嚴酷鎮壓,以1925年頒布的《治安維 持法》為标志,日本的所有共産主義者、激進分子和自由思想者都遭到了直接的監視和打壓。

到了20年代末,受到國際大蕭條沖擊的日本國内騷動達到了頂點,兩個日本軍隊裡膽大妄為的家夥,一個是闆垣征四郎大佐,另一個是石原莞爾中佐,這兩位搭幫幹壞事簡直就是絕配——他們倆都認為,解決日本困境的出路隻能在“滿洲”,把這片人煙稀少的土地變成發達的地區,為日本過剩的人口找到移居的地方。既解決了國内的失業問題,還可以把這裡開發為日本發展工業所急需的原料供應地和傾銷商品的市場。

為了實作這一目标,日本就必須完全控制“滿洲”。雖然東京同意讓關東軍去搞定這一切,但是無論是天皇還是陸軍省都不願正式準許這樣一個明目張膽的侵略方案。于是,石原和闆垣拉上一群同夥,自作主張地開始了行動:

1928年6月4日,一名關東軍的參謀指揮工兵炸毀了張作霖的專列,“張大帥”重傷身亡。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迅速占領了沈陽;不久後,因為蔣介石和張學良的“不抵抗”,日軍很快就占領了東三省。

關東軍在中國的冒險取得的成功,讓很多日本人相信,政界和商界都太腐敗了,是以應該支援由軍人主導的“改革”。

蘇聯和日本:兩個死對頭的“和睦共處”

同樣也是以“九一八”事件為分界線,日本的右翼勢力分裂為兩派:“統制派”認為,為了防備蘇聯可能的進攻,隻拿下“滿洲”是不夠的,應該控制整個中國。而“皇道派”則認為,進一步的擴張是愚蠢的,隻要讓“滿洲”實作工業化,它就足以成為一個抵抗共産主義的堅固堡壘。

日本人将自己的兵力不斷投入中國大陸,在東三省逐漸被他們控制的時候,蘇聯同樣沒有停止自己的腳步,蘇聯在外蒙古的地位也不斷得到加強,從這一點來看,雙方在中國的北部勢均力敵。

而從戰略高度看,蘇聯雖然是一個西方國家,但是它在遠東卻部署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正是因為這支軍隊的存在,兵力雄厚的關東軍就被牢牢牽制住了;而蘇聯還擁有日本海的西伯利亞海岸線,這僅讓日本海無法成為日本的内湖,還讓日本随時面臨着來自蘇聯的空中威脅和潛艇威脅。

而深陷中國戰場泥潭的東京大學營後知後覺地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打擊蘇聯的最好機會——1936年-1938年蘇聯大清洗時期——而蘇聯紅軍從1939年開始,已經在逐漸恢複空中和裝甲力量了。

日本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似乎很可能發生,就是打一場同時和蘇聯、中國交手的戰争。

蘇聯的綏靖和謹慎反擊

在某種方面來講,日本人對蘇聯的防備是正确的,因為俄國人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野心,那就是要推翻1904—1905年日俄戰争的結局,收複前俄羅斯帝國在那時候喪失的領土。

但是在上世紀30年代考慮這些還為時尚早,因為蘇聯的實力尚未恢複,時機也遠遠談不上成熟。

蘇聯和日本:兩個死對頭的“和睦共處”

在整個20年代和30年代前期,蘇聯的主要目标就是恢複實力,以應對必然會到來的下一次戰争。是以,莫斯科的政策主要還是防守性的,因為俄國需要時間來擴大它的工業方面的戰争潛力并加強它的軍隊力量。

是以在中日戰争全面爆發後,蘇聯要盡力避免在遠東和日本發生軍事沖突,而中國人能否堅持下去,對莫斯科來講才是至關重要的。

于是,蘇聯外交家在日内瓦積極支援中國的反侵略戰争,他們向中國輸送相當數量的戰争物資,還派遣了技術人員和飛行員到中國去參加戰鬥——對中國共産黨,他們則采取了謹慎而冷淡的态度。

随着蘇聯實力的恢複,尤其是從元氣大傷的大清洗中逐漸恢複後,蘇聯不斷向遠東地區增派部隊以應對咄咄逼人的日本軍隊,有意思的是,兩國政府都知道互相之間遲早要打起來,但是在當時誰都不希望現在就打起來。

因為兩國在遠東地區各有各的困難,而且雙方都注視着風波雲詭世界局勢發展,誰都希望局勢的發展能夠有利于自己。

在1939年春天時,兩國的軍隊其實都沒有達到理想中的開戰狀态,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幾乎一模一樣——兩國軍隊的補給供應全都受到了鐵路運力不足的困擾——蘇聯紅軍使用的西伯利亞鐵路曆來運力就相當有限,而關東軍卻是因為缺少貨運火車,因為大部分的火車全調集到中國的華北前線去了。

終于,在1939年5月,在貝加爾湖東南部的諾門罕,雙方開始了武裝沖突:因為就在這個地方,外蒙古的領土夾在在“滿洲國”的北新安省和内蒙古的察哈爾省之間,形成了一個突出部分。 “滿洲國”政府宣稱哈拉哈河就是“滿洲國”和外蒙古之間的疆界;而外蒙古“政府”則聲稱,真正的邊界還在哈拉哈河以東十多公裡遠的地方。

這場戰争最初隻不過是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但是蘇聯和日本都在迅速地向沖突地區派出援兵,戰鬥持續了兩三個月,直到蘇聯人的機械化部隊給了日軍第六軍一次沉重的打擊。

驕狂的日本陸軍突然發現,他們一直叫嚣着要進攻的蘇聯在軍事技術方面已經領先了,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似乎意味着,斯大林現在可以将注意力轉向遠東了。

蘇聯和日本:兩個死對頭的“和睦共處”

直到這個時候,這場戰争在名義上仍舊是“滿洲國”和外蒙古之間的一場戰鬥:日軍是根據1932年的條約作為“滿洲國”的同盟國參加的,蘇聯紅軍則是根據1936年的互助條約作為外蒙古的同盟國來參加的。

戰場上兩支名義上來“助戰”的部隊打得火熱,而“正式交戰”的新京和烏蘭巴托這兩個“政府”,就負責不停地互相發出抗議的外交照會來進行攻擊。

當日本陸軍在8月底吃了大虧後,大批關東軍開始迅速集結,看起來要去“收複”諾門罕的“失地”。重慶政府則是興高采烈地期待着蘇聯和日本全面開戰。

但是這時德國軍隊的坦克開進了波蘭,歐洲大戰已經爆發。蘇聯政府打算趁機得到波蘭東部和波羅的海各國,是以,莫斯科并不打算繼續一場遠東大戰。而深刻體會到了失敗痛苦的日本軍隊也明白,在他們沒有建立起來一支能夠和蘇聯的裝甲部隊正面抗衡的機械化部隊前,最好還是老老實實地防守吧。

于是,駐莫斯科的日本大使東鄉率先發出了試探,馬上得到了蘇聯政府的正面回應。在諾門罕的敵對行動結束後,兩國關系得到了迅速改善。對日本至關重要的《蘇日漁業條約》有效期延長到了1940年(注1)。而在兩國于1941年6月達成的邊界重新劃分裡,新邊界大體是按照蘇聯和外蒙要求的界限來劃定的——在哈拉哈河東岸延伸16-20公裡。

蘇聯和日本:兩個死對頭的“和睦共處”

當蘇聯和日本商議邊界時,國際形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随着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簽署,柏林-羅馬-東京軸心關系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但是,日本并沒有和德國、意大利形成軍事同盟關系,也就是說,日本根本不打算“卷入歐洲戰事”。在日本國内,許多老百姓,甚至包括軍隊都沒有将英國視為不可調和的敵人:

隻要頑固而任性的英國人能夠像日本那樣看待在中國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死抱住像九國公約那樣的“陳腐概念”不放,那麼兩國之間完全可以“和睦共處”。

然後,就在德國入侵蘇聯的9個星期之前,蘇聯和日本簽署了中立條約。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将美國也卷入了歐洲和太平洋的世界大戰中。

後記

在未來的幾年裡,這場世界大戰的範圍和強度在人類曆史上所有的戰争中都登峰造極,參戰各國的傷亡令人無不感到膽戰心驚。

隻有蘇聯和日本,兩國之間一直維持着和平,直到最後風雲突變,在第二顆原子彈落在長崎的幾個小時前,由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的150萬蘇聯紅軍,在3700輛坦克,超過3000架飛機的掩護下,以排山倒海之勢壓向了遠不如當年的關東軍。

日軍的零星頑抗一直持續到了1945年8月30日。蘇聯紅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挺進北北韓,還對庫頁島實施了兩栖登陸,實作了斯大林重新奪回日俄戰争中被日本奪去的領土的願望。

蘇聯和日本:兩個死對頭的“和睦共處”

1945年的秋天,大約60萬名日軍俘虜被送進了蘇聯各地的勞動營充當苦力,大約一半的日軍俘虜死于疾病、嚴寒和饑餓。

1945年日本和同盟國簽署的投降書并不是一份全面的和平條約,日本和其他戰勝國都簽署了和平條約——唯獨沒有和蘇聯簽約。

直到今天,日本和蘇聯的繼任者俄羅斯聯邦直接仍舊沒有簽署和平條約。

注1:日俄戰争後,日本漁民獲得了在日本海、鄂霍茨克海和白令海的俄國水域捕魚的權利,1907年,沙俄政府還同意日本人可以在俄國海岸租用土地,建設魚罐頭工廠。不僅魚類是日本人主要膳食的一部分,日本的魚罐頭還是他們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

日本人在二戰期間,從蘇聯人手裡租賃的太平洋沿岸漁場就有将近400個——許多日本人沒有被美國的潛艇封鎖餓死,魚罐頭功不可沒。

本文為不負人生優雅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各位朋友們,都看到這裡了,點個贊再轉發一下呗?

#文章首發挑戰賽##二戰##軍事##我要上頭條##頭條創作挑戰賽##曆史冷知識##曆史##精品長文創作季##戰争##頭條首發大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