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标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說到“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可能大家都會說老祖宗有些古闆,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後半句,而這被隐藏的後半句,才藏着老祖宗真正的智慧。
那麼這後半句究竟是什麼?古人又是怎麼看待男女關系的呢?不妨一起看看。
一句古訓,千年誤解
“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耳熟能詳的古訓,給人的感覺就是,男女之間不能接觸,甚至眼神都不能交流一下。但實際上,這句被後世奉為金科玉律的“男女大防”,最初并不是要性别隔離,而是另有深意。
這句話出自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之口。我們都知道,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扛把子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
而這位老先生,從小就經曆了不少坎坷,父親早逝,和母親相依為命。為了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母親不惜三次搬家,也是以留下了“孟母三遷”的佳話。
後來孟子繼承了孔子的衣缽,也扛起了“恢複周禮,仁政愛民”的大旗,為了推廣自己的政治主張,他遊曆各國四處遊說,可惜當時的君主都不太感興趣。
雖然政治理想屢屢碰壁,但孟子并沒有放棄,他把自己的思想和主張寫成了一本書,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孟子》,在這本書裡就記錄着他很多想法。
當時禮崩樂壞,各種思想互相碰撞,傳統的社會規範受到沖擊。作為儒家的忠實粉絲,孟子一心想用“禮”來重塑社會秩序,恢複人心安定。
是以他提出了“男女授受不親”的觀點,希望能以此規範男女之間的行為,維護社會倫理,讓大家夥兒都回到正軌上來。要注意的是,這個時候他提出這個想法并沒有說男女就要徹底成為陌生人。
但孟子的這番苦心,卻被後世給曲解了。
到了宋代,程朱理學開始在知識分子中流行起來。他們整天研究“存天理,滅人欲”,覺得人的欲望是萬惡之源,必須徹底壓制。
于是他們盯上了“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把它從一個簡單的行為規範,更新成了禁锢人性的枷鎖。
親愛的讀者,作者收入微薄,文章中有5秒免費廣告可增加創作收益,感謝各位看官點選支援原創,您的了解就是作者最大的動力!
在程朱理學的“加持”下,“男女授受不親”開始變味了,例如男女之間不能同桌吃飯,不能互相遞東西。這些還不算啥,更誇張的是,有些極端的人士甚至認為,男女之間連眼神都不能交流,否則就是“心懷不軌”。
就這樣,在曆史的演變中,孟子的本意被扭曲,一句原本隻是為了規範行為的古訓,硬生生被扣上了“封建糟粕”的帽子,還成了後人用來批判古代社會保守封閉的鐵證。
不過,别以為孟子真是個迂腐的“老學究”。因為那句被後世刻意掩蓋的後半句,才是整句話的精髓所在。
隐藏的後半句,才是真相
當年孟子的“男女授受不親”理論一出,立刻引來很多人的議論,其中有一位來自齊國的淳于髡,是出了名的能言善辯。
這天淳于髡帶着壞笑找到孟子,抛出了一個刁鑽的問題:
“您老人家不是說‘男女授受不親’嗎?那如果嫂子掉河裡了,您伸手去救還是不救啊?”
這下可把孟子給問住了,救吧,違背了自己的“金玉良言”;不救吧,豈不是成了見死不救的“冷血動物”?
眼看孟子就要掉進“陷阱”,淳于髡開始幸災樂禍,誰知道孟子微微一笑,給出了一個機智的答案:
“嫂溺叔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淳于髡一聽,頓時啞口無言。孟子這番話,可謂是“綿裡藏針”,既堅持了自己的原則,又巧妙地化解了尴尬。
原來孟子真正的用意在于“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随機應變”。在他看來,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也不要死守教條。
在緊急情況下,救人要緊,哪怕暫時打破“男女授受不親”的規矩,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人命關天,也沒有人會說你什麼。
可以說孟子的“權變”思想,展現了儒家“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也展現了他靈活的辯證思維。隻可惜,後世那些“斷章取義”的世人,隻記住了前半句,卻忽略了這更為重要的後半句,也硬生生得把孟子塑造成一個迂腐保守的“老古董”。
老祖宗的智慧,我們咋傳承?
如今兩千多年過去了,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曾經的一些教條,很多都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放在如今男女平等、自由戀愛的時代,似乎也成了一種“老古董”。
不過老祖宗幾千年的智慧結晶,也不能就此全盤否定。就拿“男女授受不親”來說,雖然它帶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但在某些特定場合下,還是有現實意義的。
比如,在職場中,和異性同僚保持适當的距離,既是對彼此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保護,可以避免很多誤會和麻煩。再比如,在與異性朋友交往時,也要注意分寸,把握好“度”,不要做出過于親密的行為,避免造成對方的困擾。
不過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幾句行為規範,更重要的是一種靈活應對世界,和别人和諧相處的大智慧。孟子的“權變”思想,放到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結語
是以你看,老祖宗幾千年前就悟透的道理,放到現在依然适用。一句“男女授受不親”,背後竟然藏着這麼多學問。是以我們不能簡單地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評判古人的思想,更不能斷章取義,隻看到表面。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參考資料:
[1]石烨.“男女有别”傳統文化對兩性的影響[J].山西青年,2018,(05):103+102.
[1]李衡眉.“男女授受不親”的深層内涵——為早期儒家辨誣之一[J].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02):43-50.DOI:10.13951/j.cnki.issn1002-3194.1993.02.007.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