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巴黎奧運會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目光。
萬衆矚目的,莫過于以國際泳聯裁判長的身份參加奧運會的郭晶晶了。
她身着簡單樸素的白襯衫,氣質沉穩,目光堅定,豎起大拇指為中國新生代跳水健兒點贊的照片,傳遍了各大網絡平台。
退役多年後,這已經是郭晶晶又一次“殺回”奧運賽場了。
多年前,郭晶晶也曾以評委身份參加東京奧運會。
東京奧運會結束後,還罕見地曬了一段三個孩子跳水的視訊。
大兒子站在跳闆上,模仿着媽媽的跳水動作,身手靈活。
郭晶晶調侃說:“這水花沒壓好啊。”
兩個小女兒,則在水池邊的台階上來回蹦跳。
郭晶晶配字:“先練習練習動作。”
一家人其樂融融,非常有愛。
轉眼間,曾經的跳水皇後,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
退役的這些年,郭晶晶的生活重心,也更多地放在孩子身上。
盡管已是3個孩子的媽媽,盡管嫁人豪門衣食無憂。
但她内心對于跳水的熱愛,從未消失。
前陣子,為了考取裁判證,更是不惜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學習。
不得不感歎:每個媽媽在做自己的時候,真的閃閃發光。
在郭晶晶身上,我看到了身為女性最好的狀态:
愛孩子,也不放棄自己的追求。
教育孩子時,盡心盡力,沒有犧牲感;
追求事業時,全力以赴,沒有虧欠感。
成為媽媽,并不意味着就要放棄所有,犧牲全部。
媽媽的世界,不是隻有孩子
一個家庭不需要一個過度犧牲自己而去付出的媽媽。
尹建莉老師說:
“個人有了付出感,他就會想要得到他人的關注、贊美、感恩,特别是希望他人表現出愧疚感,他會形成情緒主導的思維模式:
‘我辛苦是以我正确’,當遇到自己為之付出的對象表達分歧時,很難用理性、包容的态度去應對,缺少了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耐人尋味的是,由‘付出感’附帶而來的種種心理需求,當事人很難直接表達,甚至自己都未必意識到,于是習慣以抱怨、指責、發火等等具有殺傷力的方式釋放出來。
而接受到這種信号的一方則會産生‘委屈感’,覺得自己再怎樣努力、再怎樣遷就對方,還是換不來對方的滿意。
在一個有付出感和委屈感的關系中,沖突和争吵的頻繁爆發是必然的,很多時候無關乎對錯,隻關乎情緒。”
一個太過于辛苦的媽媽,她的情緒沒辦法發洩,可能會把自己的辛苦和不快樂蔓延到孩子身上。美國《家庭心理學雜志》最近發表了一個新的研究,研究發現:
母親的生理壓力和孩子的生理壓力之間,有着重要聯系。即便母親感覺已經向孩子隐瞞了自己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孩子仍然可以感覺到。
似乎在母親和孩子之間,就是存在着這樣一種特殊的情緒紐帶。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單親媽媽,她們自己優秀,上進,獨自承擔着照顧孩子的全部責任,為了孩子,選擇不再結婚,連自己的情感需求也擱置了一遍。
但過度犧牲也會帶來一種負面心理效應,就是讓人“失去快樂”。
“快樂”這種情緒本身是需要能量的,一個内在力量都被掏空去給予孩子的人,其實也就失去了“快樂”的力量。
隻有媽媽擁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才能安心去追求自己的人生。
媽媽不是超人,60分媽媽很棒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題:當媽後,你最受不了别人說你什麼?
獲贊最多的答案是:“你這媽是怎麼當的?!”
是的,就是這句話。看到這個,媽媽們都不淡定了,下邊評論也都深有同感。
@小景子
不管孩子是冷了熱了,摔倒還是喝水嗆到,我總是被質問,你會不會當媽啊?你怎麼當媽的?看到孩子受傷,當媽的心都是揪着的,還要一再被指責質問,憑什麼?
@宣
有一次孩子在小區玩,不小心磕着後腦勺了,哇哇大哭,邊上的大媽阿姨頓時圍過來把我一頓訓,我也吓得不行,趕緊抱着娃回家了,一路上自己很内疚。沒想到孩子進門前擦擦眼淚說:“媽媽我不哭了,别告訴外婆!”估計她怕回家外婆知道了又會像剛剛的大媽一樣說我,貼心的孩子搞得我差點哭出來!
@小何
那天吃飯我扶着孩子在凳子上,寶寶抓着椅子。孩子爸過來扶我就放手了,沒想到孩子立馬倒下去不過被接着了。老公直接一句:“我真不曉得你怎麼帶孩子的”。我當時就怒了。然後一個人在門口流淚。那心情真的不知道怎麼說。太委屈了。
孩子哭鬧了,怪媽媽不會安撫;孩子生病了,怪媽媽失職;孩子消瘦了,怪媽媽偷懶不做飯...一句“你怎麼當媽的?”指責,就抹殺了媽媽們所有的努力。
其實媽媽也很傷心,不用旁人責備,自己都會内疚自責。
英國的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到一個名詞:good-enough mother,翻譯過來就是“足夠好的媽媽”。
但是,這個“足夠好”并不是指100分,而是60分。
誰說當媽就必須得做到100分呢?60分就恰到好處!
既滿足孩子的基本需要,又留給孩子40分的自我發展空間。重要的是,媽媽不會因為孩子失去自我。
就像之前看綜藝《媽媽是超人》,封包婧在給餃子做飯的時候,孩子鬧起來,為了哄孩子,飯都燒糊了還不知道。
餃子拉完臭臭洗屁屁,換水時雖然千叮萬囑,急匆匆跑着來去,孩子還是摔了個底朝天,她心疼的抱着孩子一起哭。
晚上哄睡,餃子非要看卡通片,不肯乖乖睡覺,在經曆了哄、摔東西、扔娃娃、情緒爆發等一系列動作之後,封包婧心力交瘁,歇斯底裡的跟孩子對着哭,沖着孩子喊:
“我天天為了你,連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你還想怎麼樣?”。
評論裡很多人在指責封包婧不會帶孩子,太嬌氣,不該這樣不該那樣。
我反而覺得心裡莫名很痛快,當了媽媽也敢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真的太贊了,她說出了廣大寶媽們的心聲啊。
媽媽不是“超人”,成為“自私”且“真實”的媽媽,才可能成為真正快樂的媽媽。
媽媽有夢想,孩子才有力量
有了孩子以後,很多媽媽往往主動放棄了自己的熱愛和夢想。
而曆屆奧運會上,那些媽媽選手卻告訴我們:
生完孩子,人生也有無限可能。
中國“競走女皇”劉虹,就是一個不斷追求自我價值實作的媽媽。
2016年,她在裡約奧運會拿了金牌,一戰成名。
身邊很多人都勸她,拿了冠軍已經足夠了,早點生個孩子。
于是她選擇退役回歸家庭,并在2018生下了女兒。
她享受成為媽媽的幸福,但也依然向往着在賽場奔跑的自己。
怎麼辦?
她選擇複出。
産後6個月時,她開始斷奶,減重,恢複訓練。
她說:
“女性不一定就是說在家相夫教子,有自己的夢想就可以去實作。”
為了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女兒,夫妻倆決定把女兒帶在身邊。
女兒對她來說,不是絆腳石,而是前進的動力。
拖家帶口訓練了1年,劉虹便打破了50公裡競走的世界紀錄。
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她奪得了一枚銅牌。
她說:“希望女兒為我感到驕傲。”
實際上,女兒早已在追随媽媽奔跑的背影中,感受到了力量。
年幼的女兒提到媽媽,滿滿都是驕傲。
育兒先育己,當我們足夠好,孩子自然會在追随的過程中實作超越。
與其燃燒自己照亮孩子,不如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引領孩子。
我們做好自己,孩子才更有力量。
最好的引領
是成為孩子的榜樣
世界名模梅耶·馬斯克,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她的人生是一部傳奇,年少成名,15歲當模特,20歲入圍南非小姐選美大賽。婚姻亮起紅燈後,梅耶果斷帶着孩子們離開。
梅耶考取了營養學碩士,開了公司,當了講師,去陌生的國土白手起家。60歲時,梅耶的孩子們已經功成名就,一頭銀發她本可頤養天年,但她又重回模特圈,用自信的笑容登上《時代》大刊。
梅耶在書中寫道:“做了媽媽之後,從未停止努力,始終堅持自己的事業和愛好,中途也經曆很多困難但從未放棄。”
媽媽越成長,孩子越優秀。
梅耶的三個孩子,在各自的領域風生水起,他們深深為梅耶而驕傲,因為在媽媽身上,他們學到了獨立進取的精神,傳承了媽媽的自信與快樂。
記住,你是媽媽,但更是你自己。不要隻作為服務孩子和家人的工具人存在。
你可以沉迷廣場舞,可以是工作狂,也可以不會做家務。甚至可以活得“不像一個媽媽”,因為除了這個身份之外,你也有自己的名字。
來源:網絡綜合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緻敬如果侵權請聯系背景删除《母愛好時光》熱線:0451-82898800編 輯:琬璘審 核:崔英終 審:凱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