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會持久戰,“出海”模式是新熱點基因

學會持久戰,“出海”模式是新熱點基因

圖/攝圖網

  如何看待如今的A股?尤其是在全球股市不斷重新整理高點的同時,我們還是在低位徘徊,不變的3000點保衛戰。在諸多政策刺激下,市場能否迎來轉機?其實,經濟的走勢已經給金融市場指明了方向,畢竟股市是真實經濟的晴雨表。作為投資者,我們必須做好持久戰的準備,要有耐心;同時,筆者也注意到,市場在這樣周期中新熱點的基因,都是來自“出海”模式,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經濟資料與政策刺激的微妙關系

2024年6月份最近釋出的金融資料顯示,M2同比增長7%,M1同比下降4.2%,M0同比增長11.7%。2024年前五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4.8萬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52萬億元。資料表現不佳顯而易見,企業選擇收縮而非擴張;居民則傾向于提前還貸而非借貸,這導緻了這樣的資料。投資者的态度則分為兩類:一類是悲觀派,認為資料不佳應迅速撤離,避免被套牢;另一類是樂觀派,認為即将召開7月的重要會議可能會帶來政策的全面放開,現在是撿便宜籌碼的好時機。

對此,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接受弱周期現實,避免過度追求牛市。有了這個預期,就能明白持久戰政策的重要性,市場趨勢的改變也需要逐漸實作,急于求成隻會适得其反。例如,我們注意到2024年上半年,由中信保誠、平安和鵬華等知名金融機構管理的多隻養老基金紛紛宣布清盤,尤其是平安養老目标日期2045五年持有FOF,其總回報率竟然低至-17.87%。機構投資者尚且如此,普通投資者處境就可想而知。

回顧這一年多的資料, 2023年中和2024年初的PMI均出現低點,許多人期待的雙底複蘇并未出現。實際上,目前的經濟複蘇呈現出L型态勢。實體企業的感受尤為明顯,部分企業甚至不得不停機減産,以避免進一步虧損。這與A股市場的表現基本一緻,市場呈現拉鋸震蕩态勢,減少操作是上策。我們需要耐心等待美聯儲降息等可能的轉折點。

随着歐洲央行宣布降息,全球貨币政策的分水嶺已經來臨,全球央行的降息潮正在襲來。在歐洲央行之前,加拿大、捷克、匈牙利、瑞典和瑞士等國家央行已經宣布降息。綜合來看,美元開始疲軟,金銀恢複高位震蕩。歐央行偏鷹派的做法和言論有利于新興市場緩解近期宏觀層面的壓力。大陸作為全世界最希望趕緊降息的幾個國家之一,降息可以大大緩解目前國内的債務風險,延緩危機 ,并有利于資金回流新興市場。

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代

這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資本思維與新商業模式融合,使全世界成為競争的舞台。在新商業的浪潮中,沒有注定被淘汰的行業,隻有未能适應變化而被颠覆的企業。從2024年上半年來看,出口資料同比、環比都是正增長。在商品分類中,船舶依然是增速最好的,半導體和消費電子行業也開始回暖;汽車行業的增速依然穩健,而家電和勞動密集型商品則可能因為補庫存應對加稅預期。從國家層面來看,對美出口以及對東南亞和對拉美出口均有所回暖從國家層面來看。

2024年來市場的邏輯,熱點排序是“出海”、高股息、科技、消費平替等。其中,許多股民對“出海”政策感到困惑。事實上,這與日本在“失落30年”時期經曆頗為相似。日本的經驗顯示,“出海”企業成為巨頭,成功解決了國内沖突,并脫穎而出。這再也告訴股民,學習和發現時代成長的意義也是非常關鍵的。

  2023 年,大陸持有海外資産 9.58 萬億美元、淨資産 2.91 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是大陸資金“出海”的主要形式,在過去20年中,其在大陸海外總資産中的占比從 2004 年的 6%上升到 30%。然而,中國制造正在經曆前所未有的考驗。在2015 年之前,大陸在全球出口貿易中的份額穩步上升,但随着2015 年到 2021 年間有回落。盡管在2021-2022年因為疫情控制較好而重新恢複,但2023年繼續回落,目前與2020年之前的水準相當。

  随着人口紅利效應的減弱,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勞動成本更低的國家正在替代大陸勞動密集型産品的出口份額,給中國相關企業帶來的壓力。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進行轉型,行業高附加值,形成客戶依賴。單純的人工成本低很難持久,價格戰也很難支撐毛利率。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海外的人工成本來做高附加值的企業,如今中國創新藥“出海”,選擇海外基地便是也是利用了這個因素。

最後,不可忽視的是貿易摩擦因素。大陸對美國商品出口的份額在2018 年達到頂峰,占 21%。但随後持續回落。2023 年,美國進口的商品中,來自中國大陸的僅有 14%,與 2005 年的水準相當。與此同時,南韓、日本、印度等企業都是以受益。是以,“出海”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考慮自身因素,還要更多地與當地企業和人員融合,形成利益共同體,進而減少受到制裁的風險。

尋找“出海”型企業的思路

  随着國内産業結構更新放緩,産能過剩和生産效率下降等影響,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開始尋找具備“出海”投資能力,能夠适應新“全球貿易方式”趨勢且擁有新競争力的企業。企業“出海”可分為産能類、品牌類、電商類和零售類四種類型。而參考日本企業“出海”經驗,具備比較優勢的行業率先“出海”,即在日本企業開啟“出海”戰略後,出口占比較高的行業成為企業“出海”後的優先選擇。

  從這個角度思考,中國企業也有幾個可選擇的方向,一方面,傳統成熟行業如說中國制造企業逐漸向越南、高棉等東南亞國家轉移産能,擴建新工廠,進而享受當地的出口關稅優勢和稅收優惠,例如紡織服裝和汽車行業。另一方面,企業自主品牌“出海”或通過并購海外的品牌進入新的市場,并憑借較強的産品力和品牌影響力擷取海外市場佔有率,例如家電行業中的海爾、美的等。

  其次,跨境電商企業憑借國内成熟的産業叢集帶來的共享性網絡,實作資源的高效利用并形成價格優勢。在海外高通脹背景下,跨境電商提供的高成本效益産品更具有吸引力,拼多多、抖音等都在這方面有明顯的嘗試。不過,海外代購的政策也有不确定性,容易受到影響。是以,需要更多地選擇新能源風光伏、新能車制造等擁有技術優先的領域,其能否走出來一條中國“出海”之路是關鍵,畢竟“出海”是為了解決當下國内供過于求内卷的沖突,通過“出海”來解決供求關系。

  最後,在一些以前國外壟斷的行業中,中國企業形成自己的競争力,比如說中國創新藥/疫苗的“出海”,如今也是非常明确地多起來,尤其是進軍第三世界國家,擁有非常好的成本效益,又是剛需;還有電子科技領域,也有類似的情況,這些是我們關注的核心。顯然,“出海模式是未來中國企業轉型的必然方向,也由此才能破解經濟的難題,這也勢必成為未來牛股的重要思維模式。

“出海”成為上市公司破局的關鍵

  中國企業的“出海”,有主動和被動兩方面因素。被動的是源于摩擦因素,不能坐以待斃,隻能積極拓展其他管道來對沖影響,如出口“一帶一路”國家的數量明顯增加;主動的是因為經濟轉型,内卷明顯,需要海外因素來破題。實際上,最近兩三年的業績報分析時,筆者都特意提到了,畢竟當國内方面缺乏亮點的時,“出海”收益就非常關鍵了。

  2023年A股公司海外業務營收達到9.81萬億元,占總營收比例為13.5%,兩項資料較上一年均略有下滑。2023年A股公司海外業務營收為8.45萬億元,占總營收比例為12.71%,兩項資料均創下曆史新高。2023年A股公司海外業務的毛利潤達到1.48萬億元,占A股總毛利潤比例為13.1%,海外業務毛利率達到15.07%,三項資料均創曆史新高。與10年前相比,海外業務毛利潤占A股比例提升8.41個百分點,海外業務毛利率提升7.23個百分點,提升幅度分别達到179.52%、92.11%。

從絕對值來看,2023年有8個行業海外業務的營收突破5000億元,其中電子、石油石化兩個行業營收值最高,均超過1萬億元,汽車、電力裝置海外營收值也不低,分别超8000億元和7000億元。從相對值來看,有7個行業海外業務的營收占比超20%,分别是電子、家用電器、汽車、機械裝置、石油石化、電力裝置、基礎化工。那麼,為何會如何演變?日本“出海”經驗是可以借鑒的。

  大陸的房地産在2021年達到頂峰,人口在2023年底出現曆史性拐點,并開啟老齡化過程。這些都和日本有相似之處,雖然不能刻舟求劍,但他們的經驗很有借鑒意義,如在後地産時期“出海”、消費平替和新科技周期、老齡化、股息模式等。在後地産時代,能保持高增長的行業比較少,股息模式的底層邏輯價值凸顯。處于低利率環境,股息更有價值。巴菲特買入的日本五大商社,也是“出海”邏輯的牛股,主要營業收入來自資源和貿易。

  所謂消費平替,90年代後日本由消費平替最大受益者就是迅銷(優衣庫母公司),1997年上市,至2021年上漲超過45倍。實控人是以多次成為日本首富。當然,國内優勢之後,“出海”,如中國各地購物中心都有優衣庫的身影。大陸如今也有明顯的消費降級的現象,如何尋找替代因素,質優價廉成為關鍵。

  日本後地産時代經曆的是網際網路和計算機革命,新科技周期受整體經濟影響較小,有自身的周期。上一輪新科技周期中産生的牛股有東京電子,信越化學,索尼等。而這一輪是明顯的人工智能周期,會走出哪些品種還是未知的,這就是科技的魅力。日本“出海”解決國内的問題,日本的優勢産業是汽車,豐田、本田等都是日本汽車領域的大牛股,且盈利能力強。那麼,我們的優勢企業是什麼呢?

仔細研究業績報和2024年來的走勢,也可以發現一些人矚目的現象,如宇通客車、山推股份、星湖-科技、春風-動力等年内累計漲幅均超50%。而這些品種也有一些共性,海外收入都是超過10億元,且連續3年以上提升,進而推動淨利潤的持續增長。其中,宇通客車2023年實作了海外營收首次突破百億元,海外業務毛利潤達到32.94億元,占公司毛利潤比例接近五成。

大陸“出海”的傳統優勢産業為紡織服飾、電力裝置和煤炭,這些行業在全球出口中占據相當的份額,并在全球價值鍊中處于領先地位。此外,近幾年,汽車、家用電器、商貿零售、電子、有色金屬等五個行業海外營收占比提升超10個百分點。其中,汽車行業海外營收占比提升最明顯,2023年該行業海外營收占比達到23.38%,相比10年前提升17.03個百分點。從未來角度看,戰略新興行業将成為重要的轉型方向。這類行業在全球出口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且行業增加值占比也有較大的改善空間。符合這一趨勢的行業有新能源、重卡、醫藥/醫療、精細化工、高端機械裝置和新能源車等。

總之, “不出海,就出局”已經成為各方的共識,也是推動企業變革的力量。如今,越成熟的企業,如果僅依托現有因素其生存壓力和創新動力都會逐漸減弱,可能在變革中失去競争力。而唯有推動行業增長的“第二曲線”形成,才會擁有更多的機會。““出海””已經成為企業增長和收益的重要選擇,更成為弱周期中股市一抹亮色,是投資者擷取回報的關鍵所在。

作者:王玮,投資達人,微網誌知名财經部落客,财經撰稿人,著有《月曆買股法》《解套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