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枚歐洲燕飛彈,這可不是什麼普通的“禮物”,而是送到烏克蘭手裡的新式“利劍”。英國此舉無疑是在烏克蘭局勢中再添一把火。别看這飛彈個頭不大,成本也不算高,但它的精準和隐蔽性,足以讓俄軍頭疼一陣子。關鍵是,這事兒不僅僅是軍事援助,更是政治博弈的一部分。現在的烏克蘭,比起那些大話連篇的政治“承諾”,确實更需要這些能扛事兒的硬貨。
話說回來,這歐洲燕的“燕”字兒,倒真是貼切,飛行速度不快不慢,打擊範圍不大不小,但就是精準。目标小、靈活,這飛彈恰好能應對如今戰場上那些“随時溜走”的無人機。畢竟,現代戰争裡的無人機早就不是玩具了,它們可是戰場的“眼睛”和“拳頭”。烏克蘭那邊已經有2000公裡射程的無人機了,這都直奔莫斯科來了!這種局面下,歐洲燕這種飛彈就是俄羅斯無人機的“天敵”。
不過,戰争打到這個份兒上,誰火力猛誰說話就有底氣。俄羅斯這邊更是不含糊,庫爾斯克戰區的“犁地式”打擊,真是名副其實。火箭炮一輪密集轟炸下去,地面基本就“翻耕”過了,哪還顧得上烏克蘭的小據點?要說這種打法是粗暴,那也是必要的“粗暴”。戰争哪有溫柔的?火力壓制是制勝的關鍵,尤其是在面對對手頑強抵抗時,俄軍的火箭彈簡直就是烏軍頭頂上的“暴風雨”。
當然了,這還不是全部。無人機也是如今戰場的另一大主角。俄羅斯9月5日釋出的那段無人機精準摧毀烏軍發射點的視訊,再次提醒我們:無人機偵察加精準打擊,這已經是新一代戰場的标配了。烏軍有無人機,俄軍也有,雙方都在拼技術、拼速度、拼準度。你打我,我打你,現代戰争哪還有休息時間?全程動态監控,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對方發現、摧毀。你說這壓力大不大?
但烏克蘭這邊,雖然得到了一些援助,但要跟俄羅斯的火力系統抗衡,依然是差了不少。西方支援來的飛彈再多,也得有時間裝備、訓練、磨合。對烏克蘭來說,歐洲燕這些援助隻是臨時的止痛藥,還不是根治病的良方。英國砸下了1.62億英鎊,買了這些飛彈,但這錢花得未必讓烏克蘭的戰場形勢馬上就能好轉。俄軍多管火箭和無人機配合,真打起來,西方的飛彈也未必能防住每一次攻擊。
話說到這兒,不得不提個問題:這場沖突的盡頭究竟在哪兒?武器再先進,也解決不了根本沖突。俄烏之間,不管是火箭炮的“犁地”,還是無人機的“天眼”,背後都是數不清的利益糾纏和曆史恩怨。就像俄羅斯這次在庫爾斯克的強力反擊,表面上是軍事打擊,實際上是政治信号——俄軍不會輕易讓烏軍在其戰略要地站穩腳跟。而烏克蘭呢,想要靠西方的支援打赢這場戰争,恐怕也是個漫長的過程。西方國家提供的這些“火力補充”,能不能改變局勢,還是得看烏克蘭自己怎麼用。
那麼最後小編想問:戰争背後的真正赢家到底是誰?那些高喊着“支援”的政客,真會比這些飛彈更管用嗎?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