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
在河南衛視的《2024七夕奇妙遊》中,
西施以一支響屐舞讓古典美具象化了——
她腳踩木屐、裙綴鈴铛起舞的模樣,
讓世人見識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東方美學。
然而一衆稱贊聲中卻夾雜着這類評論:
原來時至今日,
仍有人認為“木屐是日本的”。
木屐作為“涼鞋始祖”,
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涼鞋簡史吧~
古代中國的涼鞋
主要可以分為木屐和草鞋兩種
木屐是到新石器時代才開始有了雛形
位于浙江甯波的慈湖遺址
曾出土過這樣兩塊殘存的木屐:
扁木上的孔洞應該是用來穿繩
以保持木屐表面平整并固定腳面的
但出土時繩帶已腐爛,屐齒也不見蹤影
浙江甯波慈湖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木屐
春秋時期,孔子是木屐的“代言人”之一
身材高大的他要穿一尺四寸長的木屐
這“超大号”的特制涼鞋就被賊人偷去
并在700多年後成為了晉惠帝“武庫三寶”之一
三國孫吳漆木屐(複原圖)
到了漢、三國時期,木屐已屬常服
老年人都很喜歡穿
新娘出嫁時還要穿彩色系帶的漆畫屐:
“延熹中,京師長者皆着木屐。
婦女始嫁至,作漆畫屦,五彩為系。”
(應劭《風俗通義》)
安徽馬鞍山的東吳大将朱然的墓中
就曾出土過一雙豪華漆木屐
至此,
“日本的漆木屐是從中國傳入”的論點
終于有了實證
宣城外貿巷西晉墓女棺前出土圓頭屐之一
晉代名士阮孚更是木屐的“忠實粉絲”
他曾在保養木屐時感歎
不知道自己這輩子能穿到多少雙木屐:
“孚性好屐……或有詣阮,正視自蠟屐,
因自歎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
神色甚閑暢。”
唐 陸曜《六逸圖卷》(局部)
阮孚蠟屐及金貂換酒 故宮博物院藏
“山水詩派”的鼻祖謝靈運則将木屐
更新成了有活動齒的版本
喜歡爬山的他“登蹑常著木履,
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
當時的貴族們還常穿一種高齒屐
以顯示其身份地位
明 朱之蕃 臨李公麟畫蘇轼像(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盡管早在東漢的《釋名·釋衣服》中
就已經提到可以将木屐用作雨鞋:
“屐,榰也。為兩足榰以踐泥也。”
但直到宋代,這種用法才推廣開來
張瑞義的《貴耳集》中就記載了
蘇東坡冒雨戴笠着屐而歸的情景:
“一日遇雨,借笠屐而歸。”
南宋 馬遠《寒山子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時期,人們更常穿一種
與現代拖鞋相類似的無齒木屐
特别是在氣候炎熱的兩廣和沿海地區
無論男女,都是這種木屐的愛好者
就如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所說
那時的木屐既有純木的
也有表面塗漆或包裹繡花布、皮革的:
“今粵中婢媵,多着紅皮木屐。士大夫亦皆尚屐。沐浴乘涼時,散足著之,名之曰‘散屐’,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為雅,或以木包木為之。……新會尚朱漆屐;東莞尚花繡屐,以輕為貴。”
炎炎夏日穿木屐夠清涼,
穿草鞋同樣惬意。
自夏朝起先民們就會用麥稭、稻草、
麻、蒲草等編制草鞋:
“夏殷皆以草為之屩,左氏謂之菲履也。”
(唐·王睿《炙穀子雜錄》)
《詩經·魏風》裡也提到過“葛藤”鞋:
“糾糾葛屦,可以履霜。”
南宋 馬遠《詩經豳風圖卷》(局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這類草編涼鞋基本都是由
鞋底、鞋耳、鞋鼻三部分組成
結實、輕便又透氣
刷上彩漆就有了更多顔色的選擇
上至皇親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愛它
據《周禮·天宮·屦人》記載
周朝還設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
為周王和王後制作草編涼鞋
“赤舄、黑舄、赤繶、黃繶
青句、素屦、葛屦……”
這些都是按顔色、款式、
場合、季節分類的王家“特供鞋”
戰國錦面漆屦 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魏晉以後興起了“黃草心鞋”
據《炙穀子雜錄》記載
西晉嘉元年間“宮内妃禦皆著之”
這種草鞋做工非常精美
鞋頭上還會有鸠、鳳一類的裝飾
漢代最常見的涼鞋
是平價一點的麻鞋和草鞋
形狀有平頭和尖頭兩種
下面這雙鳳凰山168号漢墓出土的麻鞋
就有着猶如貓耳一般的鞋頭設計
即大膽又新穎
即使放到現在也不過時
西漢 麻鞋 荊州博物館藏 圖源:遺産君
“麻鞋見天子,衣袖見兩肘。”
随着麻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
麻鞋成為了唐代人民的
“夏日通勤必備單品”
再加上玄奘這位“旅遊部落客”的推薦
麻鞋得以傳入西域并引領了時尚的潮流
《玄奘負笈圖》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187号唐墓中
就出土了儲存完好的唐代麻鞋
這雙鞋以粗麻繩編作厚底
細麻繩編作鞋面
整雙鞋面結構疏朗,中間編成镂空狀
一千多年過去了看起來還是很好穿
唐 麻鞋 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圖源:遺産君
愛美的婦女們還會将麻鞋染成彩色
在閻立本的《步辇圖》中
就有半數宮女都穿着紅色的麻鞋:
唐 閻立本《步辇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相比之下
用蒲草編制的涼鞋就顯得小衆了一些
“蒲,水草也。”
多年生的蒲草莖葉細長
幹燥後柔韌性極好且不易破碎
用來編制草鞋再合适不過了
1964年,吐魯番阿斯塔那29号墓出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這雙誕生于武則天時代的蒲鞋
制作精巧,紋路細密
微微翹起的鞋尖上
還編有兩個左右分開的圓珠,十分别緻
不過這樣的設計可不僅僅是為了美觀
主要還是用于承接服裝下擺便于行走的
晚唐時期
吳越地區流行起了一種高頭草鞋
這種草鞋也是用蒲草編成的
但做工精美,飾以彩紋
鞋頭高高翹起,看起來十分奢華
《新唐書·五行志一》:“文宗時,吳越間織高頭草履,纖如绫縠,前代所無。履,下物也,織草為之,又非正服,而被以文飾,蓋陰斜阒茸泰侈之象。"
此外,棕鞋也憑借物美價廉的優勢
成為平民百姓或窮苦文人的家中常備
杜甫在成都避難時
曾為家人編制棕鞋的故事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