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埃落定。
近日,深圳市十大未來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工商變更,正式由位元組跳動100%持股。至此,位元組又一筆并購完成落地。
時間追溯到2019年,這家公司創立耳機品牌Oladance,以全開放,不入耳,無感佩戴的特點走紅市場。數月前,Oladance被位元組收購的消息流出,曾轟動一時。
直至今日,這一筆皆大歡喜的收購終于塵埃落定:位元組再次收編一個團隊;而Oladance背後投資人也欣然退出。眼下一級市場融資困難,能夠“投靠大廠”也不失為一條好出路。
一家天使輪公司賣了
身後VC退出
先從身後創始人李浩乾說起。
他頗為低調。公開資料顯示,他是消費電子領域産品和研發管理專家,曾任職于飛利浦聲學以及偉創力全球研發中心;之後又加入BOSE擔任消費電子業務産品體系主管,并帶領研發産品如QC35年營收規模達1億美元。
期間,蘋果的AirPods橫空出世,這讓TWS(即無線藍牙耳機)耳機正式走向行業中心。很快大小廠商蜂擁而上,将這條賽道變成一片紅海。
然而李浩乾在市場調研中發現,使用者對佩戴舒适的重視性逐年提升,但TWS行業卻普遍存在着損傷人耳、佩戴時難以忽視的異物感等問題。為了改善行業痛點,2019年李浩乾與一群Bose工程師夥伴,共同成立Oladance品牌。
為解決舒适佩戴與健康的問題,李浩乾為Oladance開拓的技術路徑是:OWS,即 Open Wearable Stereo,這是Oladance首創的聲音解決方案。簡單了解,就像是把音響小型高度內建化,全開放,不入耳,無感佩戴。
2022年,團隊上線第一代産品,能完美适配運動、通勤、會議等豐富場景,一經推出就在美國、日本等市場走紅,并以超過1.05億日元的成績打破日本最大衆籌平台Makuake的耳機衆籌金額曆史紀錄。
同時,Oladance也發現産品第一批高粘性的使用者大多為愛好跑步的群體。通過一系列跑步垂直領域的營銷活動和賽事合作等方式,Oladance迅速打通市場,至今已進入全球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市場管道。
很快,投資人來了。2023年8月,公司完成規模千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由藍馳創投、黑蟻資本領投,蜂巧資本跟投。談及投資原因,藍馳創投曾表示:“他們原創性地提出高度可拓展的OWS品類體系,首款産品兼具高舒适度及音質效果,得到了比肩國際一線大廠的市場回報。”
随後,Oladance又相繼推出OWS Pro、OWS Sports系列。李浩乾曾透露,在冷啟動的情況下,預計2024年Oladance營收超10億元。
此次并購醞釀已久。企查查顯示,今年3月,藍馳創投、黑蟻資本領投,蜂巧資本以及其他部分股東已經相繼完成工商變更,退出公司股東陣營。直至近日,公司正式變更為位元組跳動100%持股。
換言之,公司天使輪投資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内便實作退出,堪稱VC最快退出案例。
位元組來了
再現“招聘式收購”
位元組為何買下一個耳機團隊?
實際上,智能穿戴裝置一直是位元組重要的戰略方向,這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PICO。時間回到2021年8月,位元組跳動斥資90億收購VR硬體制造商PICO。當時,XR硬體被認為是通往元宇宙的“船票”,PICO一度被位元組跳動寄予厚望。
然而,PICO終難成下一個抖音。去年底,PICO被曝裁員80%,CEO周宏偉也宣布組織架構調整,“ VR行業處于非常早期的狀态,此前我們對行業和市場的發展估計得比較樂觀,但實際上沒有預期的那麼快。”
此後,過去高舉高打的PICO轉換發展節奏,但位元組仍在繼續對智能硬體裝置的探索。今年6月,有消息稱位元組旗下的PICO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研發多個穿戴裝置,這些裝置将搭載豆包大模型。
對此,位元組官方作出回應,“豆包業務正在探索與智能可穿戴裝置相結合,為使用者提供更自然和便捷的互動體驗。”在今年的火山引擎 FORCE原動力大會上,位元組對外展示了3款AI硬體的合作産品,包括機器狗、學習機,以及一款學習機器人。
在外界看來,這次買下一家耳機公司,或許可以利用PICO在AR眼鏡領域積累的數年經驗,同時結合Oladance的OWS音頻技術,進而推出智能眼鏡、搭載AI的OWS智能耳機産品。
那麼,為什麼是Oladance?人才和團隊是核心,正如藍馳創投評價Oladance團隊“有持續打造爆款産品的實戰手感積累”,這也成為交易的關鍵。此前也有媒體爆出,被收購後,李浩乾将入職位元組跳動,“職級比大多類似的收購的CEO級别都要高。”
這也是位元組一貫的打法——被并購後,原項目的創始人繼續留在位元組跳動各盡其才,甚至此後成為團隊核心。事實上,在位元組跳動的團隊中,不少核心高管都是通過收購“買來”的創業者。
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張楠。2013年,張楠建立的圖檔分享交流社群圖吧被今日頭條收購,随即她進入頭條負責内涵段子,締造了從一個邊緣産品負責人到位元組中國業務總負責人的勵志成長路徑。
還有火爆海外的TikTok,前身正是位元組2017年花費10億美元買來的Musical.ly。此後,Musical.ly創始人陽陸育和聯合創始人朱駿都留在了位元組。如今,朱駿已經成為位元組跳動戰略和産品副總裁,帶領集團AI大模型的應用研發。
這樣的案例在位元組還有很多。放眼今年的并購市場,尤其是科技企業的并購中,一同買下創始團隊也成為許多收購方的選擇,甚至在AI領域出現了一波“招聘式收購”的潮流。
接受被并購的命運
坦然賣掉公司,正在被越來越多創業者接納。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VC/PE都是支援創業公司成長的重要力量,陪伴一家初創公司從成立、壯大,到上市。一路扶持,共同站上敲鐘舞台,是屬于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的默契。
但眼下一級市場面臨寒意,困境也傳導至創業者身上。根據清科研究中心資料,2024年上半年,大陸去過投資市場共發生投資案例數3033起,同比下降37.6%。正如一些企業為了活下去隻能接受降估值融資,還有望不到頭的“A++++”輪,當VC/PE們出手愈發謹慎,創業公司也面臨着不同程度的生存難題。
今年以來,我們目睹了一批明星企業陷入危機,降薪裁員甚至創始人公開自救的景象不在少數。甚至,已經有部分企業最終走向了資金鍊斷裂、轟然倒閉。苦心經營多年的公司,這樣的結局多少有些意難平。
是以,許多創業者也不再糾結,開始坦然接受另一種選擇——賣掉公司。而今年并購火熱,也給許多尋求賣身的公司創造了機會。
放眼望去,如今許多頭部企業已成長壯大且具備并購的實力和基礎,并開啟全球化布局,以上市公司為主的産業方成為并購交易的主要力量。沿着這樣的邏輯,今年已經誕生了不少典型的并購案例,諸如思瑞浦收購創芯微、邁瑞醫療收購惠泰醫療、通威股份買下潤陽股份……它們中有人能被溢價收購,創業者和投資人一同賺錢退出;也有一些不得不接受估值打折。
境遇雖不盡相同,但都暫時擺脫了死亡的命運。
不過,賣公司也并非想象那樣簡單。每個并購案例往往都是耗時較長的複雜博弈,細微的變量都可能導緻交易不成功。此前就有某公司創始成員爆料苦等并購結果,幾近崩潰。另一方面,産業方子彈有限,機會轉瞬即逝。
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