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運河便是連接配接水系、促進經濟交流的重要紐帶。
回顧曆史的長河,中國現有記載的最早的運河是開鑿于公元前506年的胥河,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再從春秋時期的邗溝到隋唐時期的京杭大運河,無一不彰顯着運河對于國家經濟、文化發展的深遠影響。
步入新世紀,随着“鐵公機”(高鐵、高速公路、航空)等現代交通方式的飛速發展,運河似乎“隐身”,淡出人們的視野。
然而,在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大趨勢下,運河作為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重要支點,能夠更好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經絡和血脈,促進國内大循環更加暢通高效,對于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增強國家競争力具有戰略意義。
今年6月,交通運輸部釋出的《交通運輸部關于新時代加強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規劃建設的意見》明确提出,充分發揮幹線航道主通道作用。持續推進平陸運河建設,指導深化湘桂、贛粵及浙贛運河前期研究論證。可以發現,中國多個地方已然掀起了新一輪的運河建設熱潮。
恰逢2024年是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傳統大運河正在煥發時代新風貌,中國正在步入一個新的運河時代。
1.為什麼都在挖“黃金水道”?
首先我們要知道,作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之一,目前大陸的物流成本仍然高企。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資料顯示,2023年社會物流總費用18.2萬億元,同比增長2.3%。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4%,比2022年回落0.3個百分點,這一數字較《“十四五”物流發展規劃》差距較大。
根據測算,水運成本是鐵路運輸成本的1/2,公路運輸成本的1/5,航空運輸成本的1/20。顯而易見,若是水運發展滞後,會直接導緻物流成本過高。
是以,中國的水運體系需要形成一張巨大的網,而完善内河航運網絡對于打通内河航運中的“堵點”和“卡點”,暢通實體經濟的“筋絡”具有重要意義。
其中,相比于傳統大基建,作為水運的重要組成部分,運河是一種成本較低、能耗小、污染少的大規模運輸方式,成本效益高。
最直接的便是縮短運輸距離和時間,降低物流成本。不僅如此,人随貨走,城因水興。運河的建設和營運有助于打通區域内河梗阻,促進資源在更廣泛區域内的優化配置,提高整體經濟效率,推動産業互補和市場一體化,形成更加緊密的區域經濟合作網絡。
例如,正在推進的浙贛粵運河是中國目前最大的運河建設項目之一,總投資超過3200億元,規劃全長1988公裡,比京杭大運河還要長194公裡。
它可高效連通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家戰略區域,完善全國高等級航道網布局,形成内河水運新格局,屆時江西的水系将成為國家水運網絡中的重要一筆,有效提升其區位優勢,推動江西内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
再比如說江淮運河,2023年8月全面開航,打開了安徽水運的新篇章,整體通航裡程能夠縮短200公裡至600公裡,不僅降低了腹地大宗貨物的運輸成本,還促進了沿線地區的産業發展和經濟交流,其航運、經濟、生态等多方面的效益正在逐漸顯現。
今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高品質打造江淮幹線水運大通道的意見》,進一步明确了“以江淮運河為主骨幹,向北連接配接沙颍河,向南連接配接蕪申運河,形成通江達海江淮幹線水運大通道”的目标藍圖。
可以發現,持續發掘并釋放運河以航運價值為基礎的綜合優勢和發展紅利,已成為城市手裡的一項既務實又迫切的課題。
2.“中國運河第一城”如何煉成?
放眼中國,因運河的流淌而發展興盛的城市并不少,據統計,大運河沿線8省(市)以占全國不足10%的土地面積,承載了全國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貢獻了全國近一半的經濟總量。
大運河沿岸密布着衆多城鎮與鄉村,它們與大運河緊密相連,互為依存,既是運河曆史變遷的見證者,也是其變遷過程中的直接參與者。這些地區深受運河的哺育,同時也對運河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就不得不提到揚州。
揚州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彙處,自古便是鹽業重鎮,随着鹽商的迅速崛起和巨額财富的積累,推動了其城市發展,而大運河的開鑿使其成為重要的物資轉運中心,化身南北交通的樞紐,因漕運和鹽運的發展而富甲天下。
運河三千裡,最美是揚州。古運河揚州段不僅見證了其曆史變遷,也孕育了獨特的運河文化。2014年揚州牽頭申報的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如此看來,揚州不愧是“中國運河第一城”,那麼,它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①頂層規劃護航運河遺産
規劃先行,揚州市制定出台《揚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大運河揚州段文化遺産保護規劃》《大運河揚州段文旅融合規劃》《大運河揚州段價值闡釋弘揚規劃》等多部規劃,出台《大運河揚州段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建構“一條主軸”“八大片區”“多個節點”的發展格局,為大運河文化遺産的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基于這樣的背景,揚州推進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包括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和利用,以及文旅産業的融合發展,例如,世界運河城市論壇的舉辦、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建成、“運河十二景”的打造等,持續激發運河文旅高品質發展新動能。
②數字轉型助推城市再更新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揚州正聚力打造産業科創名城、文化旅遊名城、生态宜居名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加速建構“613”産業體系,布局數字經濟成為“彎道超車”的關鍵舉措,正積極推進全域數字化轉型。
其中,在運河方面,深度挖掘揚州古城、大運河等特色文化的當代價值,大力推廣“數字揚州”“雲渡運河”等數字品牌IP,顯然,揚州正積極利用運河這一獨特資源,通過文旅融合的方式,塑造和展示其獨特的城市商務形象,進而賦能自身的産業發展。
3.又一“運河黑馬”來了
依河而興,因河而盛,是大運河沿線地區共同的曆史和特質。除了揚州之外,近年來,江蘇省宿遷市也成為典型範例,探索出了一條“以水興産、以水興城”的黃金水道發展之路。
長期以來,宿遷因在省内GDP總量排名相對落後,被戲稱為“江蘇十三妹”。不過2022年以來,宿遷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當年實作了4111.98億元的經濟總量,成功超越連雲港。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宿遷市以高達7.3%的增長率,成為全省“跑最快”的城市,在某種程度上展現了可觀的發展潛力。
常言道,水運興則産業興,宿遷之是以成為黑馬,也是受益于此。從産業規劃發展的角度來看,前瞻觀察到宿遷依托運河資源,通過以下的舉措,引領其産業發展,積極助力鄉村振興,帶動經濟起飛。
①開通集裝箱航線提能效,積極發展農業全産業鍊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宿遷地處京杭大運河中段,擁有長達112公裡的運河航道,貫穿全境,是全國唯一擁有大運河三個不同曆史階段航道的城市。這一優勢使其成為連接配接南北、溝通江海的重要交通樞紐。除此之外,宿遷還擁有宿連航道、淮河等其他重要航道,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水運網絡。
依托京杭大運河,宿遷大力發展集裝箱運輸,航線已開通至上海港、太倉港、南京港、連雲港港等8條内外貿集裝箱航線,每周航次超50個,其航運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2023年運河宿遷港集裝箱吞吐量超22萬标箱,同比增長44.5%;外貿集裝箱吞吐量1.57萬标箱,同比增長334.36%;貨物吞吐量1360萬噸,同比增長4%。
同時,宿遷始終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産業化思維抓農業,緊扣鄉村振興主題,明确“三群四鍊”主攻方向,即持續攻堅花木、河蟹、工廠化食用菌三大産業叢集和稻米、果蔬、生豬、畜禽四條産業鍊建設,着力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生态底色足、安全可追溯、聯農帶農緊的農業全産業鍊,這些産業依托運河的便利交通和豐富資源,實作了快速發展。2023年該市“三群四鍊”綜合産值邁上900億元台階、達955億元,農業發展質态和效益進一步提升。
②頂層規劃驅動臨港産業,重點園區建設促發展
宿遷在特色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充分利用運河優勢,聚焦臨港産業,發展勢頭如火如荼。
今年3月《宿遷市臨港産業發展規劃(2024—2035年)》出台,提出到2025年,臨港産業成為引領帶動全市産業轉型更新的關鍵力量,産業規模突破4000億元。
目前在京杭運河、宿連航道、徐洪河等高等級航道沿線建設了運河宿遷港産業園、陸集臨港産業園、泗陽經濟開發區、沭陽臨港産業園等多個重點臨港産業園區,并依托各園區産業發展基礎和資源禀賦優勢,推動臨港産業發展壯大,建構形成了高端紡織、新材料、裝備制造等特色優勢産業,為宿遷經濟轉型更新提供了重要支撐。2023年以晶矽光伏為龍頭的新能源産業産值率先突破千億元。今年高端紡織産業有望成為全市第二個千億級産業。
不可否認,運河的建設将改善沿線交通網絡和基礎設施,也會推動相關産業的更新發展,成為帶動就業和擴大内需的重要助力,促進當地産業結構的優化和經濟的全面發展。
4.順應新趨勢,需要前瞻規劃
無論是揚州還是宿遷,都在利用自己的區位優勢、資源條件,精确進行了産業定位,通過提升航運能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臨港産業和園區等措施,在運河經濟的推動下開始做大做強。
可以發現,運河的複興是中國交通運輸發展的新趨勢,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建構全國統一大市場,為經濟的高品質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而從更廣義上來說,透過運河的建設,我們需要明确建設水運網絡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加強區域聯系和提升國家戰略地位的重要一環。
要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裡的河流就有2221條。而圍繞水運的高品質發展是一個涵蓋經濟、民生、産業、生态、文化景觀及旅遊等多元度的綜合性任務。它涉及區域内的文旅深度融合、産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經濟園區的蓬勃建設以及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還着重于生态修複、環境治理以及文化遺産的精心保護,是一項既長遠又需持續努力的工作。
面對新機遇和挑戰,當地政府在規劃相關項目時,需要提前做好規劃,前瞻性地考慮産業布局、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影響,以確定相關項目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和社會效益。在這一過程中,智庫機構的支援尤為重要。智庫機構可以通過深入研究運河等項目的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為地方政府提供科學、合理的決策建議。同時,智庫機構還可以協助政府制定運河等沿線的産業發展規劃、招商引資政策等,推動相關項目與當地産業的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
前瞻産業研究院作為更懂産業的科技型決策智庫,深耕全球産業研究26年,是國内唯一自主研發産業大資料并獲權威“雙軟”認證的産業咨詢機構,擁有6大自研大資料平台,院士領銜,1200+合作國際院士智庫專家,持續研究監測超6600+細分産業,為中國乃至全球的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在産業規劃布局、産業更新、産業轉型等領域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産業咨詢與解決方案。
前瞻認為,在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背景下,地方在規劃運河項目時,通過優化産業布局、提升産業能級和推動産業創新等措施,可以考慮以下的産業發展方向:
①數字經濟:運河項目可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通過建設智能物流、大資料平台等,推動數字技術與傳統産業的深度融合。例如,大運河的智能化不僅是對傳統航運方式的革新,也是對文化傳承與生态保護的積極探索,通過智能監測和數字化管理提高發展效率和生态平衡。
②智能制造:依托運河的物流優勢,實作原材料和産品的高效運輸,同時也能吸引相關産業鍊上的企業集聚,形成産業叢集,進而通過引入自動化、資訊化技術,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準。
③新能源和新材料:運河作為運輸通道,能夠有效降低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運河項目本身也成為了新能源技術的應用平台。例如,平陸運河大型港航設施建設無廢綠色低碳示範項目建設期每年可節能标準煤6.6萬噸、減少碳排放約19萬噸,營運期每年可節能标準煤約19萬噸、減少碳排放約46萬噸,展示了運河在新能源産業中的應用潛力。
④文化旅遊:挖掘運河及其周邊地區的曆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旅遊和休閑産業,通過創意産品設計、文化旅遊融合等方式,提升旅遊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⑤生态農業:運河項目可作為鄉村振興的示範項目,通過推廣綠色農業技術、發展循環農業、培育生态農業品牌等方式,實作農業生産的綠色化、可持續化目标,帶動周邊地區的鄉村振興工作,實作區域内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
總之,運河建設是大陸在新時代背景下做出的重要戰略選擇,更是關乎完善中國内河航運網絡、區域經濟版圖重塑的必要之舉。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如金色紐帶般緊密連接配接中國各地,注入無限活力與希望。在此過程中,前瞻産業研究院憑借其專業優勢,能夠為地方的規劃項目提供寶貴助力,共同推動運河項目乃至更廣泛的地域發展規劃邁向更高水準,共創輝煌未來。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産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4-2029年全球及中國内河水運(内河航運)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産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産業研究院還提供産業大資料、産業研究報告、産業規劃、園區規劃、産業招商、産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資訊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擷取前瞻産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資料、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成本效益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台。
參考資料:
【1】《「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揚州:扛起讓古運河重生的時代使命》,揚州釋出
【2】《江蘇宿遷:統籌保護傳承利用 千年運河奔湧不息》,宿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