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刊登了一篇題為“印度能阻止富人出逃嗎?”的文章。依文章論述,印度近兩年股市行情雖然客觀,但實際情況卻違反了經濟學規律,導緻外資們不僅沒有積極介入參與,反而紛紛撤資抛售印度股票。
客觀資料也同樣悲觀,印度今年外資流入隻有區區26億美元,而去年同期資料則高達220億美元。這一切現狀都預兆着印度經濟似乎走上了難以挽回的下坡路,其制造業的萎靡更是與莫迪“新世界工廠”的目标相去甚遠。
為了提振國内經濟,莫迪近些日子又計劃取消對華限制,以此吸引中企赴印投資,可如今的中國企業還會吃印度這一套嗎?世界資本唯恐不及大量撤離的原因又是什麼?
印度的夢想與現實
印度近幾年制造業與經濟的騰飛,很大程度要得益于外資的大規模入局。印度具備充沛低廉的人口紅利以及潛力巨大的内需市場,這些優越條件既是經濟未來發展的關鍵支撐,也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關鍵因素。
從2000到2022年,印度FDI(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狂增20倍,期間累計流入量高達8474億美元,這主要歸功于政府的利好政策與開放市場。
然而矜僞不長、蓋虛不久。當表面的虛假紅利褪去,印度糟糕的市場環境與極具針對性的法治條規立刻讓一衆外資企業感到痛苦不已,心生退意。
根據印度儲備銀行資料,2021年印度吸引外資總額為848億美元,2022年下降至714億美元,2023下降至710億美元,而今年至今更是隻有26億美元,堪稱跳崖史詩級暴跌。
而這三年間,印度外資的流出量分别為286億美元、293億美元和444億美元。今年4月印度政府還胸有成竹的制定了一個十分宏大的外資計劃,工業部部長辛格表示:未來五年間,印度将每年吸納100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
然而理想豐滿但現實骨感,印度不僅去年沒有完成這個目标,甚至今年連目标的零頭都極有可能無法達标。事實上,印度目前所面臨的不僅是難以吸引外資入駐,而是該如何挽留外資撤離。
自2022年印度收緊貨币政策以來,已經有9萬億盧比外資悉數從印度撤出,數字之大令人咋舌。
從2024~2021年,共有2783家跨國公司關閉在印公司。2022年更是有7500名百萬富翁離開印度,為何印度市場如今不再吃香了呢?
第一個原因是印度經濟消費不健康,印度人口衆多,看似需求龐大潛力無限,但極端失衡的收入結構與規模龐大的貧困人口,實則嚴重制約了印度的消費增長。2023年印度15歲以上人口,有50%屬于年收入1500美元以下的貧困階級,14.5億人中大約隻有1.2億屬于年收入1.5萬美元的可消費階層。
今年印度統計局公布了五年一次的家庭消費開支調查,結果顯示(以下資料均換算人民币)2023年印度人均月消費403.18元,相當于中國的18%。并且在印度消費結構中,食品貨雜能占到零售總值的3/4,這代表印度1.2億消費階層其實主要支出都花在了解決溫飽上。
2023年奔馳在華銷量為73.7萬輛,但在印度卻隻賣出去了1.8萬輛,寶馬的印度市場體量更是隻有中國的2%。這些資料直覺表明印度的社會經濟狀況,是遠沒有紙面GDP看上去如此輝煌,宣傳的GDP連年增長,實際不知含有多少水分。
第二點就是印度政府的極端行徑了,其實長期以來印度的營商環境風評就臭名遠揚,近兩年更是被世界公評為“外資墳場”。根據世界銀行資料,印度注冊公司的平均時長為18天,是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準的兩倍之多。并且注冊後還要進行12道繁瑣手續,整體流程下來至少要110天之久。
一旦發生商業糾紛,印度法院的平均處理時限為1445天,也就是4年解決一個案件。這是多麼奇妙難得的效率,以至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直接評價印度貿易政策為:不透明、無法預測。
政府效率低下隻是印度營商問題的冰寒一角,畢竟真正大外資入局都會提供特殊通道,真正令一衆外資深感膽寒的印度蠻橫霸道的罰款政策。在印度偷稅、逃稅、非合規核查的三闆斧下,幾乎任何外資企業都難逃毒手。
印度的未來
首先是中企代表小米,2023年小米以涉嫌違反印度《外彙管理法》,被當地政府當機48.2億元資金,這幾乎是小米全年淨利潤的一半以上。2022年vivo因被指控逃稅18.9億被部門搜查,同時還被指控違反了《防止洗錢法案》,結果vivo旗下119個銀行賬戶被直接當機。
2008年上海電氣懷着友好合作的态度墊資13.11億美元,在印度建造了6台66千瓦大電站。結果電站營運後,上海電氣非但沒有收到任何回款,反而被政府起訴環境污染,近似敲詐般的要求支付21億人民币罰款。
2014年三星被罰稅2億美元,去年又因違反環境規模罰款一億多美元。蘋果對此也是瑟瑟發抖,早在2022年蘋果就因壟斷商店被下達11億人民币罰單。此外像谷歌、沃達豐、亞馬遜等國際知名巨頭,都曾栽在印度手上,這也讓外界對印度投資環境産生了強烈擔憂。
眼看吸引外資不成,印度現在又将目光定在了中國企業身上。今年1月的達沃斯論壇上,辛格表示印度将可能取消已經實施了4年之久的針對中企限制。7月印度财政部在年度經濟報告直接指明,印度制造業想獲得長遠發展,要麼深度融合中國供應鍊,要麼拉攏更多中企進行投資。
可印度真的适合外企投資嗎?日後如果印度取消對華企業限制,我們真的還要繼續赴印建廠嗎?答案是否定的。
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印度投資環境并不理想,不少政府官員對商人心懷惡意,認為商人賺錢是通過不法罪惡手段擷取,扭曲價值觀對于廣大外資有着長期嚴重影響。
其次印度經濟發展和環保長期對立沖突,典型就是南韓浦項制鐵曾計劃在印度一森林區斥資120億美元建設鋼鐵廠,該項目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環境許可也很快審批通過。但後來當地群眾卻強烈反對項目推行,所謂法不責衆,結果這個鋼鐵廠一擱置就長達十年之久。
在中國夢實作之後,印度也希望能通過投資+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來完成世界工廠印度夢。但現實是盡管前兩年印度憑借政策推廣吸引了大部分外資入局,但印度結構失衡、社會文化、素質偏低的問題卻難以扭轉根治。
更嚴重的是印度紛亂喧嚣的多黨政治民主,這将成為印度經濟增長受阻的最大因素,就像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評價那般:印度不是國際,而是32個民族沿着英國人修建鐵路湊巧組成的集合體。
是以印度的世界工廠夢能實作嗎?應該是極其困難的,東南亞的越南現在才是全球低成本産業的香饽饽。印度能挽留外資流失嗎嗎?應該是難以實作的,印度目前惡劣營商環境不得人心,并且社會結構問題難以解決,前景堪稱撲朔迷離。
資訊來源:
時代周報:在印度被“暴打”的全球外資!5年559家外企撤離
北大中外人文交流:【深度分析】梁海明:印度是否适合企業前往投資?
華爾街見聞:進入“莫迪3.0”時代:印度經濟的現狀、機遇與挑戰
#尋找熱愛表達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