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二字最早出自何處?
關于方志你了解多少?
方志編修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即已發端,“方志”一詞首見于《周禮·地官》。
東漢時期出現了地方志的雛形,如地記、郡書、圖經等,記載一定行政區域的山川、風土、物産、人物等情況。
《大元大一統志》開創了一統志編修的先河。
地方志是重要的地方文獻,具有“存史、育人、資政”功能,被譽為“一方之全史”和“地方百科全書”,在中華文明傳承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都人常璩被譽為“中國地方志的初祖”,他所編纂的《華陽國志》作為中國現存最早、體制系統最完備的一部地方志書,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産的精華之一。
《華陽國志》(圖源:成都市情網 )
關于“蜀韻墨香”有這些第一
後蜀皇帝孟昶創造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
孟昶畫像(圖源:方志四川)
宋代成都史學興盛,其中範祖禹所著的《唐鑒》是宋代以理學論史的第一部著作,開義理史學之先河。
唐代成都人昝殷所撰《經效産寶》是大陸現存最早、流傳最廣的婦産科專著。
後蜀時期誕生于成都的《花間集》是宋詞的先導,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是中國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一部詞集。
近代史上“睜眼看世界”的四川第一人是宋育仁。他撰寫《時務論》《時務論外篇》,闡述變革主張,倡言向西方學習。
關于成都的著名作家
成都自古以來,出現了諸多聞名的作家,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氛圍和生活方式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衆多的靈感。
由楊慎編纂,研究巴蜀古代文化最重要、最豐富的地方文獻彙編是《全蜀藝文志》。
成都作家李劼人的《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被稱為“大河小說三部曲”“小說的近代史”。
李劼人(圖源:川觀新聞)
《南行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名著,它的作者是成都作家艾蕪。
清代文化名人李調元編寫的劇本《春秋配》《花田錯》屬于川劇。
南宋文學家範成大著有《吳船錄》一書,書名取自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記述了宋代四川地區的風土人情。
關于成都的詩詞
讀古人的詩,總會産生絲絲縷縷的共鳴。每一首古詩都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情感,等待你細細品味。
陸遊是一個極其愛花之人,他曾自述:“為愛名花抵死狂,隻愁風日損紅芳。”他尤其鐘愛梅花、牡丹與海棠。在客居蜀中期間,陸遊遍訪成都名花,甚至還撰寫了一部《天彭牡丹譜》,記錄了當時成都人賞牡丹的熱情。
牡丹(圖源:史志彭州)
唐乾元二年(759年),為避安史之亂,杜甫舉家入川,後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幾間草房居住。其一生創作的1400餘首詩中,有200餘首是在成都寫下的。
公元761年,杜甫第二次遊新津時,寫下了《題新津北橋樓得郊字》:“望極春城上,開筵近鳥巢……西川供客眼,惟有此江郊 。”
杜甫草堂詩史堂的楹聯“詩有千秋,南來尋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橋通萬裡,東去問襄陽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說到了成都武侯祠、萬裡橋。
杜甫草堂 (圖源:微成都 )
中國古代詩歌中有“寄内”詩和“寄外”詩,寄外詩就是妻子寫給丈夫的詩,黃峨的詩是中國文學史上“寄外”詩的代表。
新都區的桂湖公園大門口匾額“桂湖”是當代文豪郭沫若1963年中秋所題,聯語“桂蕊飄香美哉樂土,湖光增色換了人間”用了對聯傳統的“鶴頂格”形式将“桂湖”二字巧妙嵌在句首。
桂湖(圖源:成都公園城市)
誰被稱為“一瓢詩人”?他就是成都人唐求,他寫詩有一個習慣,每寫完一首就扔進随身攜帶的大葫蘆裡。晚年卧病,他将葫蘆詩瓢投入味江,後人是以稱唐求為“一瓢詩人”。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初唐四傑”都有來成都遊曆創作的經曆,印證了“自古詩人例到蜀”的說法。
來源:成都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