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的賢相之光:三朝輔政彰賢德,直言善谏安社稷
一代名相宴嬰:一世清名傳古今,律己愛民展風華
晏嬰(?—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号平,又名晏子、晏平仲、平仲,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他是春秋時期齊國名相,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思想家。晏嬰先後輔佐齊靈公、齊後莊公、齊景公三位國君,政治生涯長達50餘年。其思想和轶事典故多見于《晏子春秋》。
一、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生平事迹、為官思想、貢獻及影響:
- 生平事迹:
- 輔佐靈公:齊靈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嬰的父親晏弱病死,他繼任為上大夫。當時齊靈公喜好宮廷中女子穿男裝,國内女子紛紛效仿,齊靈公派官吏制止但屢禁不止,晏嬰勸谏齊靈公應以身作則,限制宮廷中女子的着裝,外界才會聽從指令。
齊靈公照辦後,一個月内果然沒有人再這樣着裝。齊靈公尚武,多次伐魯,反被魯國援軍(晉國與諸侯聯軍)打敗,逃回齊國首都臨淄城。晏嬰前去勸阻齊靈公的逃跑行為,失敗後大罵齊靈公沒有勇氣。聯軍攻臨淄城不破,命人焚燒外城後離去。
- 輔佐莊公:齊靈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54年),齊靈公憂慮成疾以緻病死,太子光即位,即齊後莊公。後莊公好征伐,輕道義,生活窮奢極欲。晏嬰目睹國君的惡行,痛心疾首,多次勸後莊公武力應該接受禮義限制,但後莊公極少采納晏嬰的勸告。
後莊公三年(公元前551年),晉國的下卿栾盈來投奔齊國,齊後莊公違背了與晉國等多國關于共同禁锢栾盈的決定,盛情款待栾盈。晏嬰和大夫田文子以“失信不立”為由勸說齊後莊公禁止任用栾盈,但後莊公沒有接受,晏嬰私下對田文子表示,君主守信用,臣下才能保持恭敬,現在國君背信棄義,不可能長久在位。
之後後莊公把栾盈偷偷送到了其過去在晉國的封地曲沃(今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作内應,自己則派大軍跟着栾盈進入了孟門關。但事情敗露、栾盈被殺,齊軍撤退,同時齊國也失去了周邊各國的信任。
後莊公四年(公元前550年),齊後莊公從衛國出發,意圖攻打晉國,晏嬰和大夫崔杼前去勸谏,但齊後莊公執意攻晉,最終齊軍在撤退時被晉軍追擊,齊國将領晏牦為也被晉人俘獲。後莊公某日将晏嬰召來,但晏嬰進門時卻讓樂工反複詠唱“你為什麼過來”的歌詞映射晏嬰,晏嬰勸谏後莊公,道義、禮法、和任用賢能才是一個人的立足之本,後莊公未來一定會有災禍降身,後莊公不以為然。
後莊公六年(公元前548年)五月,齊後莊公因與大臣崔杼的美妻私通被崔杼殺死,晏嬰不顧個人安危,帶着随從前往齊都崔杼的家中去吊唁後莊公。
- 輔佐景公:齊後莊公六年(公元前548年),崔杼立莊公異母弟杵臼為君,即齊景公。齊景公在位期間國内局勢相對穩定,其對晏嬰的進谏保持敬重和依賴的态度,君臣之間關系較為和諧。
晏嬰為相前,齊景公派晏嬰去治理東阿(今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但齊景公聽信讒言,認為晏嬰治理無用,一度要罷免他的官職。
晏嬰請求改變治理政策,在年終考核官績時,齊景公對晏嬰大肆誇獎,晏嬰卻表示,之前自己不收賄賂一心為公卻被批評,之後自己收受賄賂提高賦稅卻受到了表揚,如今無法自處想要請辭。齊景公表示慚愧并勸回晏嬰,經過這件事情,景公對晏嬰的才能有了初步了解,建立了信任,委任他做了宰相。
齊景公時期,齊國曾經遭遇連續十七天的降雨,百姓飲食堪憂,齊景公卻不顧國家百姓生死安危,整日尋歡作樂。晏嬰向景公請求發放糧食救助百姓,齊景公不許,仍舊讓人為自己招羅善于歌舞之人以供享樂。
無奈之下,晏嬰把家裡的存糧分給百姓,然後進谏景公,以未能勸谏君主、救助百姓為名,稱自己有罪,辭官離去。景公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追回晏嬰,命晏嬰開倉赈濟百姓,并縮減宮廷開支,發修繕之資給一萬七千家貧苦災民。在晏嬰的管理下,三日完成了赈濟救災的工作,使得齊國百姓免受天災之苦。
此外,晏嬰還以歌谏的特殊形式,勸谏景公停止大台之役,使百姓免遭徭役之苦。齊景公喜歡将自己的個人愛憎上升為國家法律,常因一些生活瑣事而威脅他人生命安全,曾因自己喜愛的馬和槐樹被驚擾傷害而想要處死相關人員,晏嬰勸谏齊景公,處死相關人員會有損國家和國君的威名,齊景公才作罷。
齊景公因美妾嬰子病死,數日守在屍體旁不吃不喝,不肯離去,晏嬰哄騙齊景公有術士和巫醫可以為嬰子起死回生,但需要齊景公先沐浴飲食。晏嬰在齊景公離開後立刻将嬰子的屍體入殓,後向景公陳述實情,齊景公不悅,晏嬰講解了人死不能複生的道理,并指出齊景公的做法不符合先王的禮法,将引發國人的非議,更會招緻諸侯國的鄙視,于治國不利,齊景公最終認同。
二、為官思想:
- 以民為本:晏嬰始終以“為國為民”為進谏君主的出發點與落腳點,認為“義謀之法以民事之本也”,提出“先民後身”“以民為本”等思想。在其從政五十餘年期間,一直恤貧厚民,克忠職守,敢谏盡職。
- 和而不同:這是晏嬰的突出思想,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也是君臣的相處之道和人才政策。他認為多種觀點同時存在叫“和”,隻附和一種觀點隻是“同”。臣子不能一味附和君主,應該匡正君主的行為,博采衆長、補充不足,這樣才能做到君臣和諧,社會安定。
- 禮法并重:晏嬰認為法律的作用應該是為時禁暴,國家的法律制度應随時代特征和現實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并且法律一定要掌握在君主手中,同時法律的制定必須以“仁”為本。此外,法律的實施要公正公開,為民省刑,樹立榜樣。
他認為仁義禮法是穩定國家的原則,仁義禮是人們道德行為的準則,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等級範圍内的事情,而不應該逾越,這樣可以保留君主的地位和權力,并且君主通過仁義禮可以使人民信服,進而獲得更大的利益;禮是法的基礎,法令則是君臣執法的準則,也是制止人作惡的準則,是以應該嚴格制定和執行。
- 節儉廉明:晏嬰認為“利過則為敗”,“凡有血氣者,皆有争心,怨利生孽”,以緻“分争者不勝其禍”,争鬥之心不僅不利于修養身心,更不利于執政治國。他對家人也嚴格要求,自己的妻子“衣缁布之衣而無裡裘”。他還提出“重斂于民,民必哀矣。夫斂民之哀,而以為樂,不祥,非是以君國者”,以及“儉于籍斂,節于貨财”,“百官節适,關市省征”方是“和臣親下”之舉,強調朝堂之上的官員應以身作則,勤儉廉政。
三、主要貢獻:
- 政治方面:晏嬰在齊國曆任三朝宰相,對内挽救了齊國因不斷内亂而造成的衰落頹勢,抑制田氏的發展,力圖保持姜齊政權的穩固;對外積極維持齊國在春秋紛亂的列國鬥争中的大國地位,一心幫助景公謀求光複桓公時代的霸業。
- 外交方面:晏嬰在外交實踐中始終堅持“諸侯相交禮為先”,将“禮”作為其外交思想所遵循的原則。對晉、楚等大國,齊國不侵伐挑釁,不與其對抗争衡;對魯、鄭、邾等中小諸侯,齊國不對其壓迫、壓榨,一視同仁,皆以“禮為先”。他奉行這一外交原則,改善了齊國所處的不利局面,挽回了齊國在諸侯中的形象,赢得了大小諸侯的尊重。
四、對後世的影響及現實意義:
- 政治智慧的典範:晏嬰的政治智慧和治國理念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他以民為本、和而不同、禮法并重、節儉廉明等思想,對于現代社會的治理仍具有啟示意義,提醒上司者要關注民生、尊重不同意見、依法治理、廉潔奉公。
- 外交政策的借鑒:其“諸侯相交禮為先”的外交原則,強調了在國際關系中尊重他國、平等交往、遵循規則的重要性,為當今國家間的外互動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 道德楷模的樹立:晏嬰的品德和行為成為人們敬仰的榜樣,他的忠誠、正直、節儉等品質激勵着後人在為人處世中堅守道德底線,追求高尚的人格境界。
- 文化傳承的符号:晏嬰的故事和思想被廣泛記載于《晏子春秋》等文獻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積極意義。
五、晏嬰的政治思想對現代政治具有多方面的啟示:
- 民本思想:晏嬰充分認識到民心向背對于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性,主張“任賢愛民”。這啟示現代政治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關注民生福祉,切實解決人民群衆關心的各種問題,實作社會公正和人民幸福,這樣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援和擁護,保持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 舉賢任能:他認為人才是國家社稷治亂的根本,強調要從實際生活中考察人才,注重其所長,不過分究其所短,同時積極主張懲治奸佞小人。這提醒現代政治在選拔任用幹部時,要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選拔機制,任人唯賢,唯才是舉,讓有能力、有品德的人能夠脫穎而出,擔當重任,并且要堅決清除那些危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腐敗分子和奸佞之徒,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态。
- 廉潔奉公:晏嬰力戒奢侈、躬行節儉,他的品行為百官作出了表率。這對現代政治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要求公職人員尤其是上司幹部必須以身作則,廉潔自律,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珍惜國家和人民的财富,将資源更多地用于公共服務和社會發展,以赢得人民的信任。
- 法治公正:晏嬰主張刑法賞罰要妥善公正,強調嚴格依法辦事,不能因個人的主觀好惡而影響賞罰。這啟示現代政治要建立健全法治體系,確定法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使法律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堅實保障,不允許任何特權和違法行為破壞法治秩序。
- 勸谏藝術:晏嬰在勸谏君主時采用了因勢利導、以退為進、鋪陳渲染等多種方式和技巧,這對現代政治中的溝通和協商具有借鑒意義。在現代政治中,不同群體之間、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溝通交流非常重要,需要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和方法,善于傾聽各方意見,通過合理的方式表達觀點和訴求,以達成共識,推動問題的解決和政策的實施。
六、晏嬰的著作
晏嬰的著作主要是《晏子春秋》。這是一部關于春秋時期晏嬰言行和思想的文化典籍,成書于戰國時期。該書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雜上下),外篇2卷,計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
《晏子春秋》内容豐富,多側面地記叙了晏嬰的言行和政治活動,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品格。其思想涉及社會福利、法律、教育、政治等多個方面,貫穿着以民生為本的理念和以和為貴的民本思想。書中既有晏嬰對國家治理的思考和谏言,如君臣之道、督責有方、改革創新等方面的内容;也有各國各家的政治哲學和故事,包括各種各樣的故事和寓言,涉及政治、軍事、哲學、文化等多個領域,外篇中的故事大多用來闡明道理或提供寓言教訓,讓人們從中獲得啟示。
由于編寫者不同,形成了多個版本,經過劉向的整理後,形成現在流傳的版本。《晏子春秋》的作者身份存在争議,有晏子所作、稷下學派的學者所作、由多個時期和多個作者所組成的團隊完成等不同說法。
七、晏嬰有許多經典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
- 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國,楚人因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旁開小洞請他進入。晏子說:“出使到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不應從這個洞進去。”
于是楚人帶晏子從大門進入。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無人可派嗎?竟派你做使臣。”晏子回答:“齊國都城臨淄有 7500 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彙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會說沒有人才?”楚王又問:“既然這樣,為何打發你來?”
晏子說:“齊國派遣使臣,根據不同對象,賢能的人被派到賢能的國王那裡去,不肖的人被派到不肖的國王那裡去。我晏嬰是最不肖的人,是以隻好出使到楚國來了。”
楚王賞賜晏子喝酒,酒正喝得高興時,兩個官吏綁着一個人從楚王面前走過,楚王問:“綁着的是什麼人?”官吏回答:“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瞟着晏子說:“齊國人都善于偷竊嗎?”
晏子離開座位回答:“我聽說,橘子長在淮河以南結出的果實就是橘,長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它們隻是葉子的形狀相似,果實味道卻完全不同,這是因為水土不同。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來到楚國就偷盜,難道楚國的水土會使人民善盜嗎?”楚王笑着說:“聖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是自讨沒趣了。”
- 二桃殺三士:齊景公手下有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員大将,号稱“齊國三勇”。他們恃功而驕,晏子認為他們上無視朝堂禮儀,下不講長幼倫常,對内不能禁暴,對外不能威敵,建議景公鏟除。景公擔憂三人武功高強難以擒拿,晏子便設計,在魯昭公到訪設禦宴時,說禦園金桃已熟,可采來飨客。宮監捧上五隻碩大金桃,晏子先敬昭公和景公各一桃,說自己媾和兩國功莫大焉,又得一桃。
三巡敬罷,盤中尚餘二桃,晏子趁機建議景公傳令讓殿下三勇士論功飨桃。公孫接仰天歎道晏子讓國君論功賜桃,自己若不受則不配為勇士,他曾陪護國君圍獵徒手打死猛虎,于是拿走一金桃。
田開疆見狀立馬說自己曾手持兵器多次打退敵軍,功勞也可飨桃而無人能比,也拿走一金桃。古冶子見之不滿,說自己曾陪同國君渡黃河,在砥柱山下激流中追殺大鼋,左手握骖尾,右手提鼋頭躍出水面,功勞更可飨桃而無人能比,讓公孫接、田開疆交還金桃。
二人同聲說自己勇力、功勞不如古冶子,拿走金桃是不謙讓,居功自傲而不自盡,不能稱勇士,言罷把金桃放回銀盤,雙雙刎頸而死。古冶子見狀,恍然醒悟,說二人死了自己獨活,無仁無義,若不死則是無勇,于是也刎頸而死。
- 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晏嬰雖身為輔相,卻倡導節約并身體力行。一天,他正要吃午飯,齊景公派人來見他,他把自己的飯菜分成兩份,請來人共進午餐。
景公知道後,感歎相國家裡清貧,命人給晏嬰送去黃金千兩,以供他接待客人的開支,晏嬰不願接受,叫來人帶回。景公再送,他還是執意不肯收,當景公第三次送來時,晏嬰對來人說自己并不貧困,大王給的俸祿足夠供養家人、接待客人,還可接濟窮苦百姓,不能接受額外賞賜。
他還向景公說,作為大臣,将國君賞賜用于百姓身上是以臣代君治理百姓,忠臣不這樣幹;不用在百姓身上而收藏起來是守财奴,仁義的人不這樣做;上對不起國君,下對不起百姓,聰明的人也不幹,是以請景公不要再賞賜。晏嬰平時上朝,總是乘坐劣馬拉的破舊車子,有時甚至步行。
景公覺得他乘坐的車馬與身份不相稱,3 次派人送去新車駿馬,都被晏嬰拒絕。他說自己反對奢侈浪費,要求百官節衣縮食,若自己乘坐好車好馬,百官便會上行下效,到那時就無法禁止了。到晚年,晏嬰不僅不再接受任何賞賜,還向齊景公提出将原來賜他的封地退回去,最終說服了景公。
- 拒婚:齊景公有個寶貝女兒,年輕貌美,對晏嬰心儀已久,一心想嫁給他。景公知道她的心意後,打算成全此事。一天,景公到晏嬰府上赴宴,酒至半酣,看到一個老婦人穿堂而過,便明知故問這是不是晏嬰的妻子,晏嬰點頭稱是。
景公故作驚訝地說她又老又醜,接着說自己女兒年輕漂亮,願意嫁給他做夫人。晏嬰一聽,馬上站了起來,誠惶誠恐地說現在妻子确實又老又難看,但她年輕時也很漂亮,隻是随着歲月流逝才變成這般模樣,他們已共同生活了幾十年,自己決不能辜負她,感謝主公好意,但萬萬不能從命,說罷俯身下拜不起。景公見狀,隻好作罷。
八、晏嬰憑借着卓越的智慧成功化解了諸多外交危機,以下是一些例子:
- 晏子使楚:
- 拒走狗洞:晏子出使楚國,楚人因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旁開小洞請他進入。晏子說:“出使到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不應從這個洞進去。”楚人隻好帶晏子從大門進入,晏子以巧妙的言辭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和自己的身份,避免了一開始就受到楚國的羞辱。
- 智答人才:晏子拜見楚王,楚王問:“齊國無人可派嗎?竟派你做使臣。”晏子回答:“齊國都城臨淄有 7500 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彙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會說沒有人才?”接着楚王又問:“既然這樣,為何打發你來?”
晏子說:“齊國派遣使臣,根據不同對象,賢能的人被派到賢能的國王那裡去,不肖的人被派到不肖的國王那裡去。我晏嬰是最不肖的人,是以隻好出使到楚國來了。”晏子的這番回答,既反駁了楚王對齊國無人的質疑,又巧妙地諷刺了楚國,讓楚王無話可說。
- 智辯盜因:楚王賞賜晏子喝酒,酒正喝得高興時,兩個官吏綁着一個人從楚王面前走過,楚王問:“綁着的是什麼人?”官吏回答:“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瞟着晏子說:“齊國人都善于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回答:“我聽說,橘子長在淮河以南結出的果實就是橘,長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它們隻是葉子的形狀相似,果實味道卻完全不同,這是因為水土不同。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來到楚國就偷盜,難道楚國的水土會使人民善盜嗎?”
晏子以橘子因水土不同而味道有别的例子,類比齊國人在不同國家的行為差異,暗示楚國的環境導緻齊國人偷盜,而非齊國人本身的問題,成功化解了楚王的刁難,反讓楚王自讨沒趣。
- 折沖樽俎:晉國謀劃攻打齊國,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以探虛實。齊景公以盛宴款待範昭。席間,範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範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指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
範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他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被晏嬰識破。
範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範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目前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晏嬰通過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的行動,成功地阻止了晉國對齊國的進攻計劃,維護了國家的安全。
九、晏子使楚的故事展現了晏子多種寶貴品質:
- 機智靈活:面對楚王三次别有用心的刁難,晏子都能迅速做出反應,想出巧妙的應對之策。例如楚王故意讓晏子從矮小的狗洞入城,晏子立刻指出“這是狗洞,不是城門。隻有通路'狗國',才從狗洞進去”,将難題抛回給楚王,迫使楚王不得不打開城門迎接他入城,顯示出其思維的靈活和靈活應變的能力。
- 能言善辯:晏子口才出衆,善于用言辭反駁和說服他人。無論是回應楚王關于齊國無人的譏諷,還是反駁楚王對齊國人偷盜的污蔑,他都能以恰當的比喻、生動的描述和嚴密的邏輯進行辯駁。
如在回應齊國無人的問題時,晏子說“齊國人多的就要裝不下了,大夥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夥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腳尖碰着腳跟”,形象地描繪出齊國人口衆多的景象,讓楚王無話可說;在反駁齊國人偷盜時,晏子以“橘生于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來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巧妙地指出是楚國的環境導緻齊國人到了楚國後變成盜賊,而非齊國人本身的問題,言辭犀利且有理有據。
- 勇敢無畏:晏子出使楚國,面對楚王的有意侮辱和強大的楚國勢力,他沒有絲毫畏懼退縮,而是堅定地維護齊國的尊嚴和自己的人格。在整個過程中,晏子始終保持着冷靜和自信,敢于直面楚王的挑釁,不卑不亢地進行回應,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
- 愛國忠誠:晏子時刻将齊國的利益和尊嚴放在首位,他的所有言行都是為了維護齊國的形象和地位。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晏子成功地化解了楚王的一次次刁難,讓楚王不敢輕視齊國,為齊國赢得了尊重。他對國家的忠誠和責任感在這次外交事件中展現得淋漓盡緻。
十、晏子通過以下方式運用外交智慧為齊國赢得尊重:
- 巧妙回擊,維護尊嚴:晏子不直接與楚王發生正面沖突,而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政策。當楚王以晏子身材矮小為由讓他鑽狗洞時,晏子利用楚王的邏輯,如果自己鑽了狗洞,那就意味着楚國是狗國,進而讓楚王自食其果;當楚王諷刺齊國無人、晏子無能時,晏子順着楚王的話,先說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是以被派到楚國,接着又列舉齊國的繁榮景象,暗示楚國是下等國家,是以才派自己這樣“無能”的人來,既反駁了楚王的侮辱,又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 運用比喻,說明道理:晏子善于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闡述道理,使對方更容易了解和接受。比如在回應齊國人偷盜的問題時,晏子以橘樹在不同環境下生長結果不同來比喻人在不同國家的表現,說明是楚國的環境導緻齊國人的變化,而不是齊國人的本質問題。這種比喻不僅巧妙地化解了尴尬,還讓楚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也展示了齊國的文化和晏子的智慧。
- 保持冷靜,彰顯風度:在整個過程中,晏子始終保持着沉着冷靜的态度,沒有被楚王的挑釁激怒而失言或失态。他的每一次回答都言辭得體、有理有據,既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又不至于讓場面過于難堪。這種冷靜和風度讓楚王感受到晏子的強大氣場和齊國的大國風範,進而不得不對晏子和齊國表示尊重。
十一、《晏子使楚》的故事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以下價值觀:
1、智慧與謀略
晏子在面對楚王的三次刁難時,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謀略。他不直接與楚王對抗,而是巧妙地運用語言和邏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例如,當楚王以晏子身材矮小為由,讓他從狗洞入城時,晏子回應道:“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這種智慧不僅展現了中國人對聰明才智的崇尚,也強調了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善于思考、靈活應對,以智取勝。
2、自尊與自信
晏子始終保持着強烈的自尊和自信。他代表齊國出使楚國,面對楚王的侮辱,毫不退縮,堅決維護齊國的尊嚴和自己的人格。他堅信自己的國家和自己的價值,不被他人的輕視所動搖。這種自尊與自信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人尊嚴和國家榮譽的重視,強調了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堅守自己的原則和信念,不卑不亢。
3、禮儀與道德
故事中,晏子始終遵循着禮儀規範,即使在受到楚王的刁難時,也沒有失禮之處。他以禮待人,同時也要求對方以禮相待。這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禮儀的尊崇,認為禮儀是社會秩序和人際關系的重要保障。此外,晏子的言行也展現了道德的力量,他以正直、善良、忠誠的品質,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贊譽。
十二、晏嬰被後世尊為外交家的楷模,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卓越的外交才能
1. 機智應變:晏子在外交場合中,能夠迅速應對各種突發情況,以巧妙的言辭和政策化解危機。他的機智應變能力,使他在複雜的外交環境中始終保持主動,為國家争取了最大的利益。
2. 能言善辯:晏子口才出衆,善于運用邏輯和比喻,以理服人。他的言辭既有力又得體,能夠在不冒犯對方的前提下,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維護國家的尊嚴。
3. 洞察人心:晏子能夠準确地洞察對方的心理和意圖,進而采取相應的對策。他了解楚王的驕傲自大和虛榮心,通過巧妙的回應,讓楚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也展示了齊國的實力和尊嚴。
(二)高尚的品德風範
1. 忠誠愛國:晏子始終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為了維護齊國的尊嚴和利益,不惜冒着生命危險。他的忠誠和愛國精神,為後世外交家樹立了榜樣。
2. 廉潔奉公:晏子生活簡樸,不貪圖富貴,以身作則,為百官樹立了廉潔奉公的榜樣。他的品德風範,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愛戴。
3. 尊重他人:晏子在外交活動中,尊重對方的國家和人民,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對待他人。他的這種尊重他人的态度,為建立良好的國際關系奠定了基礎。
(三)、深遠的曆史影響
晏子的外交事迹和思想,對中國曆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故事被廣泛傳頌,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世的外交家們在學習和借鑒晏子的經驗和智慧的同時,也将他視為榜樣,不斷傳承和發揚他的外交精神。
十三、曆史評價:
晏嬰,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曆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50餘年,曆史上對他有諸多積極評價:
- 政治成就:
- 維護國家穩定:在齊國多次内亂、局勢動蕩之際,晏嬰憑借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才能,積極調和各方沖突,穩定國内局勢。例如,在齊莊公被殺後,他協助崔杼擁立齊景公,避免了齊國陷入更大的混亂,為國家的穩定過渡發揮了重要作用。
- 推行政治改革:晏嬰基本全面繼承了管仲的内政外交政策,同時根據齊國當時的國内外形勢,以仁治、禮治為指導思想,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對内,他挽救了齊國因内亂而造成的衰落頹勢,抑制田氏等大族的發展,力圖保持姜齊政權的穩固;對外,積極維持齊國在列國中的大國地位,謀求光複齊桓公時代的霸業。
- 外交貢獻:
- 堅持原則,靈活外交:晏嬰在外交實踐中始終堅持“諸侯相交禮為先”,以“禮”作為外交原則。對晉、楚等大國,不侵伐挑釁,不與其對抗争衡;對魯、鄭、邾等中小諸侯,不壓迫、不壓榨,一視同仁。例如在“晏子使楚”的故事中,他面對楚國的刁難和侮辱,巧妙應對,既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又展現了齊國的風度,成功化解了外交危機,赢得了各國的尊重。
- 提升齊國國際地位:通過他的外交努力,改善了齊國所處的不利局面,挽回了齊國在諸侯中的形象,使齊國在春秋紛亂的列國鬥争中保持了一定的影響力。
- 品德高尚:
- 以民為本:始終把“為國為民”作為進谏君主的出發點與落腳點,關心百姓疾苦。在《晏子春秋》中有許多展現他以民為本思想的篇目,如提出“義謀之法以民事之本也”“先民後身”“以民為本”等。他曾多次勸谏國君關注民生,在齊國遭遇災害時,請求國君發放糧食救助百姓,甚至不惜以辭官來迫使景公采取救災措施。
- 和而不同:晏嬰的“和同思想”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和君臣相處之道。他認為臣子不應一味附和君主,而應匡正君主行為,博采衆長、補充不足,這樣才能做到君臣和諧,社會安定。當齊景公執行“和而不同”的用人政策,重用晏嬰等賢才時,齊國國力強盛;而當景公執行“同而不和”的政策時,齊國則陷入困境,這展現了“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性。
- 節儉廉明:晏嬰認為“利過則為敗”,不僅自己生活節儉,對家人也嚴格要求,以身作則為文武百官樹立榜樣。例如他拒絕景公賞賜的黃金、新車駿馬等,堅持乘坐破舊車子上朝,其“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的事迹廣為流傳。他還提出“重斂于民,民必哀矣。夫斂民之哀,而以為樂,不祥,非是以君國者”,反對向百姓過度斂财。
- 忠誠正直:盡管晏嬰曆經三朝君主,且這些君主個性不同,并非都為明君,但他始終忠誠于齊國,敢于直言進谏,指出君主的錯誤和不足之處,盡到了臣子的職責。例如他曾勸谏齊靈公以身作則,改變宮廷女子着裝風氣;勸谏齊後莊公不要窮奢極欲、輕道義、濫征伐等。
總之,晏嬰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出色的外交智慧、高尚的品德和以民為本的思想,成為春秋時期一位備受尊敬和贊譽的政治家,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思想和事迹也為後人所傳頌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