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穿越時空的賢相之光:變法革新圖國強,立威樹信奠秦昌

穿越時空的賢相之光:變法革新圖國強,立威樹信奠秦昌

一代名相商鞅:推法頒令興秦地,革故圖強鑄偉章

商鞅(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衛國人,是衛國君主的庶孫,姬姓,公孫氏,名鞅,人稱衛鞅或公孫鞅。後來在秦國因戰功受封于商邑,号稱“商君”,後人一般稱他為商鞅。他是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法家代表人物。

穿越時空的賢相之光:變法革新圖國強,立威樹信奠秦昌

商鞅畫像

一、以下是他的生平與事迹等相關介紹:

- 生平經曆:

- 早年在魏國: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之學,曾擔任魏國國相公叔痤的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但魏惠王未任用他,也未按公叔痤所言殺掉商鞅。商鞅認為魏惠王暫時不會殺他,未立刻離開魏國。

- 由魏入秦得賞識:公元前361年秦孝公釋出招賢令,商鞅西入秦國,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見到秦孝公。他與秦孝公進行三次交談,前兩次分别以“帝道”“王道”遊說,秦孝公不感興趣,第三次以“春秋五霸”的治國之道及富國強兵之道遊說,秦孝公十分認同,決定任用商鞅籌備變法。

- 在秦變法:

- 第一次變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準備變法,商鞅與大臣甘龍、杜摯等展開變法之争并獲勝。在秦孝公支援下,商鞅制定《墾草令》,啟動變法,确定秦國變法方向。《墾草令》共二十條措施,包括刺激農業生産、削弱貴族官吏特權、實行統一租稅制度、登記戶口、禁止百姓遷居、山川湖澤自然資源國有等,實質是整饬吏治,強化司法,壓抑特權,懲治閑懶,驅使人們開荒種地,專心務農。公元前356年,《墾草令》頒布三年後,秦孝公拜商鞅為左庶長,進一步推行變法。此次變法要點有在戶籍上實行什伍連坐;鼓勵分居,有兩個兒子以上而不分戶的,每人加倍繳納軍賦;重視耕織,抑制工商業;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襲,建立二十等爵制。

- 第二次變法:公元前350年,秦國都城從雍遷到鹹陽,商鞅趁勢開啟第二階段變法,要點包括開阡陌,廢井田,土地歸為私有;廢封建,立郡縣;統一度量衡;為統一思想、明确法令,排除複古思想幹擾,下令焚燒《詩經》《尚書》以及諸子百家的著作等。

- 收複河西之地: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包圍魏國并占領魏國舊都安邑。公元前341年,齊國在馬陵打敗魏國軍隊,商鞅趁機勸秦孝公攻打魏國。公元前340年,商鞅帶兵攻打魏國,他設計欺騙魏國公子卬,将其俘虜,趁機打敗魏軍。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地區獻給秦國以求和解,魏國撤出安邑,遷都大梁。商鞅因戰功獲封于商十五邑,号為商君。

- 結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受商鞅鎮壓的舊貴族向秦惠文王進言,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謀反,秦惠王派人逮捕商鞅。商鞅逃到邊關,因沒有通信證旅店主人拒絕讓他入住,他便離開秦國逃到魏國,但魏人因他曾設計欺騙公子卬且使詐擷取魏國土地而怨恨他,拒絕接納。商鞅隻得回到秦國逃到自己的封地商邑,調動邑中士兵向北攻打鄭國謀求生路,在攻打鄭時,秦惠王派軍隊攻打商鞅并殺死了他。商鞅死後秦惠王把商鞅車裂示衆,并誅殺其全族。不過,商鞅雖死,其制定的法令仍在秦國實施。

穿越時空的賢相之光:變法革新圖國強,立威樹信奠秦昌

二、主要思想:

- 重視法治:商鞅認為治理國家應以法為本,主張通過制定明确的法律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和社會秩序,強調法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認為法律應平等适用于所有人,不論身份地位。例如,他在秦國推行的一系列法令,對各種違法行為都規定了具體的懲處措施。

- 倡導農戰:力主“農戰”,将農業和軍事視為國家發展的關鍵。他認為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基礎,隻有發展農業,才能保證國家的糧食供應和财政收入;同時,強調軍事力量的重要性,通過獎勵軍功等措施,鼓勵群眾積極參戰,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以實作“富國強兵”的目标。

- 強化中央集權:主張削弱地方勢力和貴族特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他廢除了土地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将地方的行政管理權收歸中央,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員進行治理,進而有效加強了中央集權。

三、後世影響:

- 對秦國的影響: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崛起,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增強。秦國通過獎勵耕織,促進了農業生産的發展,為國家提供了充足的糧食和物資基礎;獎勵軍功的政策,激發了群眾的參戰熱情,培養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為秦國在兼并戰争中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例如,秦國在後續的戰争中逐漸占據優勢,最終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 對中國曆史的影響:

- 政治制度方面:商鞅變法确立的郡縣制等中央集權制度,為後世曆代王朝所沿用和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此後,雖然王朝更疊,但中央集權、郡縣制等基本政治制度架構得以延續和不斷完善。

- 經濟方面: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相關經濟政策,推動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繁榮,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的重要基礎。這種土地制度和經濟模式在中國曆史上長期存在,對社會經濟結構和生産方式産生了深遠影響。

- 思想文化方面:商鞅的法治思想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法家思想在一定時期内成為統治階層治理國家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後世的法律制度建設和法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商鞅法治思想的影響。

穿越時空的賢相之光:變法革新圖國強,立威樹信奠秦昌

商鞅的影視形象

四、現實意義:

- 法治建設方面:商鞅強調法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對于現代社會的法治建設具有借鑒意義。這啟示我們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確定法律的公平正義,提高法律的執行力和公信力,使法律真正成為社會治理的有效工具,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

- 社會改革方面:商鞅變法展現出的勇于改革、敢于創新的精神,對當今社會的改革發展具有激勵作用。在面對各種問題和挑戰時,我們需要有堅定的改革決心和創新意識,敢于突破傳統觀念和體制的束縛,探索适合時代發展的新路徑、新方法,以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

- 經濟發展方面:商鞅重視農業發展以及通過獎勵機制促進經濟增長的理念,提醒我們要重視基礎産業的發展,制定合理的經濟政策和激勵措施,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推動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同時,也要注重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實作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穿越時空的賢相之光:變法革新圖國強,立威樹信奠秦昌

商鞅的影視形象

五、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時間線如下:

- 時間線:

-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後決心改革圖強,向天下廣發招賢令,商鞅入秦。

-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商鞅在秦國頒布《墾草令》,确定了秦國變法的方向。

- 公元前356年,商鞅主持第一次變法。

- 公元前352年,秦國變法初見成效,商鞅因功由大庶長晉升為大良造。

-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與魏惠王修好後,在商鞅的建議下秦孝公把都城遷到了鹹陽,同時命商鞅開始進行第二次變法。

- 具體措施:

- 第一次變法:

- 戶籍與連坐:推行“什伍”制,實行“什伍”連坐法。将百姓按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的機關進行編制和管理,互相監督連坐。若一家犯罪,其餘各家沒有舉報便一并治罪;舉報者與戰場上斬敵人首級受同樣獎賞,窩藏罪犯者與投降敵人者受到同樣懲罰。同時,秦國還通過這種編制方式實行嚴格的戶口登記管理,以友善征收兵員和征派徭役,征收賦稅以及對人員遷徙進行監控。

- 鼓勵分居: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禁止宗族勢力的生長。法律規定,凡是一家有兩個男子以上不分家另組建家庭的,就征收其雙倍的賦稅,以促進小家庭的形成,加速小農經濟的發展。

- 獎勵軍功:建立軍功的按功勞大小授予不同的官爵,商鞅在秦國原有爵制的基礎上重定爵制,即按照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同時規定,私鬥者按照情節輕重判處不同的刑罰。對于平民,上陣殺敵可以獲得爵位;對于宗室貴族,如果沒有軍功,也不能享受特權,以新的尊卑秩序否定原有的世卿世祿制,按照軍功的大小實行政治和經濟權益的再配置設定。

- 重農抑商:對積極從事農業,向國家貢獻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勞動者本人的勞役;對從事“末業”的商人和手工業者,如果因不努力工作而導緻貧困,就會連同妻子、子女一同投入官府,罰做奴隸。還招來三晉(韓、魏、趙)的奴隸和農民到秦國來開荒,改變奴隸身份,免三世役。為抑商,讓商人登記所擁有的奴隸的名字和數量,以便攤派徭役,同時還加重關卡和市場上的商品稅。

- 第二次變法:

- 土地制度:開阡陌,廢井田,土地歸為私有。

- 政治制度:普遍推行縣制,在全國設四十一縣,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取代了以往的分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 統一度量衡:統一度量衡制,頒布标準度量衡器,為經濟活動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貿易的發展,消除了割據勢力的影響,也為國家的稅收和财政管理提供了标準。

- 整理軍賦:對軍事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配置設定。

- 移風易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改變秦國舊有的落後習俗。

穿越時空的賢相之光:變法革新圖國強,立威樹信奠秦昌

商鞅的影視形象

六、商鞅在變法後采取了以下措施來推動農業發展:

- 改革土地制度:“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這一舉措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因為他們能夠真正擁有自己所開墾和耕種的土地,并可以從土地的産出中獲得更多的收益,進而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農業生産中,願意對土地進行更多的投入和改良,促進了農業生産的發展,為秦國農業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對積極從事農業生産,向國家貢獻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勞動者本人的勞役;而對于從事“末業”(商業)的商人和手工業者,如果因不努力工作而導緻貧困,就會連同妻子、子女一同投入官府,罰做奴隸。通過這種方式,突出了農業在國家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引導更多的人投身于農業生産,同時抑制商業的過度發展,以保障國家的糧食供應和經濟基礎。

- 鼓勵開墾荒地:釋出《墾令》,鼓勵百姓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面積。并且規定,凡是開墾荒地的人,可以獲得一定年限的免稅優惠,這極大地調動了人們開墾荒地的積極性。随着荒地的不斷開墾,秦國的耕地面積大幅增加,糧食産量也随之提高。

- 調整稅收政策:根據糧食産量來确定賦稅,做到國家政策統一,讓群眾感覺公平。這種方式使得農民能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與收獲之間的關系,隻要他們努力提高糧食産量,就能夠相應地減輕賦稅負擔,進而進一步激勵農民積極投入農業生産,提高生産效率。

- 增加農業人口:實行“徕民政策”,招徕國外的人來秦國開荒種地,增加農業勞動力。這不僅增加了秦國的農業人口數量,還帶來了其他國家的一些農業生産技術和經驗,有助于秦國農業的發展。

- 提高糧食價格:通過一定的政策手段提高糧食價格,使得農民出售糧食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益,進而增加農民的利益,激發他們的生産積極性。

- 實行有利于農業的租稅政策:例如對上交餘糧的人給予官爵,以鼓勵農民多生産糧食,增加國家的糧食儲備,同時也讓農民在為國家做出貢獻的過程中獲得相應的回報和榮譽。

穿越時空的賢相之光:變法革新圖國強,立威樹信奠秦昌

商鞅的影視形象

七、商鞅變法中獎勵耕織的措施對秦國農業發展産生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

- 提高生産積極性:對生産糧食和布帛多的農民給予獎勵,包括免除勞役、賦稅等,這使得農民從農業生産中能夠獲得切實的利益,進而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從事農業生産的積極性。農民們為了獲得獎勵,會更加努力地耕種和紡織,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而促進了農業産量的增加。

- 促進農業技術改進:在獎勵的激勵下,農民有動力去探索和采用更好的農業生産技術和方法,以提高生産效率和産量。比如可能會更積極地改進農田灌溉技術、嘗試新的農作物種植方法、使用更先進的農業工具等,推動了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新,為秦國農業的長期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 增加耕地面積:随着農民生産積極性的提高以及農業生産效益的提升,秦國的農民可能會更有意願去開墾更多的荒地,擴大耕地面積。這不僅增加了糧食和布帛等農産品的總産量,還為秦國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

- 穩定社會秩序:農業的發展使得秦國的糧食供應相對充足,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減少了因饑餓等問題引發的社會不穩定因素。而且,農民專注于農業生産,減少了社會上的遊手好閑之人,也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為秦國的政治、軍事等其他方面的改革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穿越時空的賢相之光:變法革新圖國強,立威樹信奠秦昌

商鞅的影視形象

八、商鞅變法中的一些措施對現代社會仍具有借鑒意義,主要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經濟領域:

- 土地制度改革: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這一舉措激發了土地所有者的積極性,促進了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農業生産的發展。在現代社會,土地仍然是重要的生産要素,合理的土地制度和産權安排對于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例如,不斷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相關制度,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産效率,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 鼓勵多種經濟發展:商鞅變法重農抑商,但在現代社會,不能單純地抑制商業,而應是在重視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鼓勵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既要扶持農業産業,確定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的穩定發展,也要為工業、服務業等其他産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産業結構的優化更新,實作經濟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 政治領域:

-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商鞅建立郡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現代社會可以借鑒其管理理念,優化行政管理體制,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職責權限,明确各部門的職能和責任,避免職責交叉和推诿扯皮,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行政效能。例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打造服務型政府。

- 人才選拔與任用制度:商鞅變法中獎勵軍功,打破了世卿世祿制,為有才能的人提供了上升通道。現代社會應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選拔和任用機制,注重能力和業績,破除論資排輩、門戶之見等不合理因素,讓優秀人才能夠脫穎而出,在合适的崗位上發揮最大的作用,激發整個社會的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

- 法治建設:

- 樹立法律權威:商鞅通過“徙木為信”等方式确立了法律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使百姓相信法律的執行效力。現代社會同樣需要樹立法律的至上地位,強化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確定法律得到公正、嚴格的執行,做到違法必究,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和法治秩序。

- 法律的細化與标準化:商鞅制定的法律較為細緻和标準化,減少了主觀誤判,讓人們清楚行為的界限。現代法治建設也應注重法律法規的細化和完善,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和适應性,使其能夠涵蓋各種複雜的社會情況,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明确的指引,同時也便于執法和司法活動的開展。

- 社會管理:

- 社會風尚引導:商鞅變法中推行的“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等措施,改變了社會風俗。現代社會可以通過宣傳教育、政策引導等方式,倡導良好的社會風尚和道德規範,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公民的責任感、誠信意識、文明素養等,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與文明進步。

- 建立激勵與限制機制:商鞅變法的獎勵耕織、獎勵軍功等措施,是有效的激勵機制;同時,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嚴厲懲處則是限制機制。現代社會管理也需要建立健全激勵與限制機制,一方面對積極向上、為社會做出貢獻的行為給予獎勵和表彰,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另一方面,對違法違紀、違背道德規範的行為進行制裁和懲處,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和公共利益。

穿越時空的賢相之光:變法革新圖國強,立威樹信奠秦昌

商鞅的影視形象

九、在現代社會中,商鞅變法的一些思想和原則仍具有重要意義:

- 法治思想:商鞅變法強調法治,明确法治思想,實行量化、标準化的法律章程。這啟示現代社會要重視法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不斷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確定法律的公平正義,提高法律的執行力和公信力,使法律真正成為社會治理的有效工具,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

- 改革創新精神:商鞅勇于突破傳統,大膽進行改革,通過改革舊有的制度和政策,解決當時秦國面臨的問題,推動秦國發展和強大。現代社會也需要這種改革創新精神,面對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和挑戰,要勇于突破傳統觀念和體制的束縛,探索适合時代發展的新路徑、新方法,以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 激勵機制:商鞅變法通過獎勵軍功、獎勵耕織等措施,建立了明确的激勵機制,激發了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在現代社會,無論是企業管理還是國家治理,都可以借鑒這種理念,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依據貢獻和績效進行獎勵和配置設定,以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創新能力,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

- 重視經濟發展:商鞅變法采取重農抑商、鼓勵耕織、承認土地私有等措施,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發展。現代社會同樣要重視經濟建設,不斷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更新,制定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提高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為社會的穩定和進步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不過,商鞅變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嚴刑峻法、輕視教化等,這些在現代社會是不可取的。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合理借鑒其有益的思想和原則。

穿越時空的賢相之光:變法革新圖國強,立威樹信奠秦昌

商鞅畫像

十、商鞅變法中的軍功爵制對現代社會的人才選拔具有以下啟示:

- 公平競争:軍功爵制不論出身門第,隻按軍功大小授爵,這啟示現代人才選拔應建立在公平競争的基礎上,打破各種不合理的限制,如學曆、地域、性别、家庭背景等限制,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機會,讓真正有能力、有才華的人能夠脫穎而出。比如一些企業在招聘中,注重能力測試和實際工作表現的評估,而不僅僅看學曆背景,就是一種展現公平競争的做法。

- 量化标準:軍功爵制以斬獲敵人首級的數量等明确、量化的标準來評定軍功和授予爵位。現代人才選拔也可以借鑒這種方式,制定清晰、具體、可量化的評價名額和标準,減少主觀判斷和模糊性,使選拔過程更加客觀、公正、科學。例如,在公務員考試中,通過設定明确的筆試和面試評分标準,對考生的知識、能力等進行量化評估。

- 激勵機制:軍功爵制給予有軍功者豐厚的獎勵,包括爵位、土地、财富等,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參戰積極性。現代社會的人才選拔也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對優秀人才給予适當的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如高薪、獎金、榮譽稱号等,以激發人們不斷提升自己、積極進取的動力,在各自的領域發揮更大的價值。比如許多科技公司為了激勵員工創新,設立了高額的創新獎勵基金。

- 能力導向:該制度強調以實際的軍功作為晉升依據,展現了對能力的重視。現代人才選拔應突出能力導向,注重考察人才的專業技能、實踐經驗、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而不是僅僅看重學曆、資曆等表面因素。比如一些行業在招聘時,會通過實際操作考核、案例分析等方式來檢驗應聘者的真實能力。

穿越時空的賢相之光:變法革新圖國強,立威樹信奠秦昌

商鞅的影視形象

十一、商鞅變法對秦國統一六國的影響主要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經濟方面:

- 土地制度改革:商鞅“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并允許土地買賣,這激發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促進了荒地的開墾,使得秦國的耕地面積大幅增加,糧食産量顯著提高,為秦國的長期戰争提供了充足的物資基礎。

- 重農抑商政策:鼓勵耕織,對努力從事農業生産的人給予獎勵,而對從事商業的人進行抑制。這使得秦國的農業經濟得到了突出發展,國家财富不斷積累,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

- 政治方面:

- 郡縣制的推行:商鞅将秦國劃分為若幹郡縣,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員管理,取代了原來的分封制。這一舉措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得秦國的政令能夠更加順暢地貫徹執行,增強了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官僚制度的建立:打破傳統的世卿世祿制,依據軍功和才能選拔官員,建立了一套新的官僚體系。這吸引了大量人才為秦國效力,提高了秦國政府的管理水準和治理能力。

- 軍事方面:

- 軍功爵制:建立了以軍功為依據的爵位晉升制度,不論出身門第,隻按軍功大小授爵。這極大地激勵了秦國士兵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使得秦軍的戰鬥力迅速提升,培養了一支勇猛善戰的軍隊。

- 軍事訓練與裝備改進:商鞅變法重視軍事訓練,提高了秦軍的軍事素質。同時,秦國也注重武器裝備的改進和發展,使得秦軍在武器裝備上具有一定的優勢。

穿越時空的賢相之光:變法革新圖國強,立威樹信奠秦昌

十二、除了商鞅變法,中國曆史上還有以下變法對後世産生了深遠影響:

- 王安石變法:北宋時期,王安石為解決财政困難、軍事薄弱和社會沖突等問題,進行了一系列變法改革。包括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等。雖然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其一些理念和措施對後世的經濟改革和财政制度産生了一定的啟示,如在稅收制度、農業發展政策等方面。

- 張居正變法:明朝中葉,張居正為挽救統治危機,推行改革。其中“一條鞭法”将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合并為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一舉措簡化了稅制,友善了征收管理,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推動了白銀貨币化,對後世的賦稅制度改革産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他還實行考成法考核官吏,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 戊戌變法:1898 年,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開展了一場資産階級改良運動。變法内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如改革政治制度、發展農工商業、改革教育制度等。雖然戊戌變法最終失敗了,但它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思想啟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