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知識建立文化遺産與公衆的連結——《中國文化遺産知識2500題》

文化遺産是社會發展的物化載體,承載着民族的共同記憶。《中國文化遺産知識2500題》一書由文博行業資深專家編寫,輯錄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知識及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鎮等遺産知識。通過2500題帶領讀者探索中國文化遺産的前世今生,從紛繁複雜的文明曆史中撷取知識精粹,在浩如煙海的遺産知識中汲取古迹新知。我們在此對話作者,以期共同闡釋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起文化遺産與公衆讀者的連結。

1

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剛剛在福建福州閉幕,中國申報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與其他33個項目一起入選《世界遺産名錄》,再次引發公衆對遺産保護的關注。《中國文化遺産知識2500題》恰逢此時出版,請問您編著這本書的初衷是否與此有關呢?

答:應該說是巧合。

近年來,随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文化素養的提高,公衆對文化遺産保護的關注和熱情持續增長,更多人願意走進博物館和文物保護機關,了解曆史文化,增加生活情趣。

本書所指的文化遺産,主要是廣義的物質文化遺産,包含了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和曆史文化名城、村鎮、街區等(暫未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産),不限于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而評定的“世界文化遺産”項目(全球1154項、中國56項)。

如果說寫書初衷,就是想在紛繁複雜的文物著述中,凝練最具價值和特色的内容,傳播系統、科學的遺産知識和保護理念,用知識建立連結,讓文物活起來,走進千家萬戶,增進公衆對文化遺産的了解和認同,增強社會對文化遺産的情感聯系和保護行動。

2

2500題不是個小數,這本書的編著經曆了怎樣的過程?

答。概括來說,15年的積累,15個月的拼搏,15稿的核改。

準備的時間其實還不止15年。實質進展大約從2006年開始,主持或參與編制了文物鑒定類考試大綱、館藏文物登入規範、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以及相關知識競賽、講解大賽的命題,也舉辦了十多期各類文物鑒定教育訓練班(每期兩個月時間的那種系統教育訓練)。為了這些編寫工作和活動策劃,買了大量的書,讀了數千萬字的資料,進而認識到社會上缺少系統、規範、生動的文化遺産普及讀物,就想嘗試自己出題。一開始,零零星星地出了一些題目,主要是前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和陶瓷、玉器、青銅器、書畫的通識内容。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發,諸事暫停,得以靜思和自省,感覺應該完成多年的夙願,就利用每日夜晚、每個周末及節假日,克服眼疾,堅持筆耕,曆時15個月,反複核改,終成小書。

3

請您給讀者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内容。

答:按照物質文化遺産的一般分類,本書分為一般知識、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三部分。其中,一般知識包括文物常識、事件人物、政策法規、世界遺産、文化名城等内容;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築、其他6個子類;可移動文物包括陶瓷、玉器、金屬器、書畫、雜項5個子類。

全書共2500題,計有一般知識240題、不可移動文物1440題(320+111+639+159+195+16)、可移動文物820題(161+106+178+195+180),近27萬字。

内容分類上,充分考慮了相關交叉知識的歸集,如“一般知識”中的“世界遺産”僅列綜合性的遺産項目(泰山、絲綢之路、中國大運河等),屬于單個文物保護機關的世界文化遺産項目則按其屬性歸入“不可移動文物”相關子類(如北京故宮、雲岡石窟)。

不可移動文物,從目前5058處國保機關中選取了1400餘處,介紹其獨特價值。許多到訪過的國保,寫書時仿佛又神遊一遍,情景曆曆在目。

可移動文物,分别介紹了各類别文物的發展史,并從195件國家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中選取部分作了展開描述。

還想着重說一下文化名城,截至2019年,大陸一共公布了134個國家曆史文化名城。2019年5月、2020年3月兩次浏覽這些城市的政府網站,并結合其他資料,将每個城市建城的時代(及其沿革)、稱為現名的時代、與城最相關的詩詞做了細緻梳理。浏覽城市網站,也可見城市的治理和服務水準,我應該是為數不多看全的人吧。2021年,國務院又公布了三個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分别是遼陽、通海和黟縣,本書附加了遼陽、通海2題,受出版時間限制,未列入黟縣。

4

在本書的編著過程中有什麼困難嗎?

答:最主要的是參考資料。編著過程中,研究了《中國大百科全書》之《文物博物館卷》《考古卷》《美術卷》《中國曆史卷》,《辭海》有關卷,國家文物局主持編著的《中國考古》《中國古代建築》《中國青銅器》《中國陶瓷》《中國書畫》《中國古錢币》《中國博物館學基礎》《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中國考古學大辭典》、曆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有關曆史地圖集,有關高校的曆史學、考古學、博物館、文物保護、文化遺産管理類教材,數十位專家的文物鑒定類專業書籍,有關文物、考古年鑒,有關展覽圖錄,以及137個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政府網站和有關遺産地、文物保護機關、博物館官方網站等,通讀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世界文化遺産有關公開資料,還是感到:第一,資料不系統,缺乏一定邏輯層面的整合,新的考古、曆史等研究資料沒有有效地轉化為公共知識,進入大中國小教科書或官方出版物,采用誰的學術成果有時頗成難題;第二,表述不規範,甚至文物年代、尺寸等基本資訊的描述也不統一(在不同書籍中),衆說紛纭,造成認知混亂,一些新的測年成果與習用資訊差别巨大,在公布更多研究過程和科學依據之前,讓人不敢盡信;第三,解讀不生動,部分考古報告、展覽大綱内容艱澀,很難适應公衆閱讀與認知需求,割裂了遺産與公衆的聯系。

題庫類圖書,準确是生命。為此,許多題目均查閱十數本書籍,記述分歧者往往尋求三、五種乃至更多證據,時常直接求教于文物行政部門、文物保護機關、博物館、大學的師長和同僚,資訊無法統一的隻好割舍。為了無一字無出處,大大拖長了編著周期。

此外,采用單項選擇題這一形式,是希望在題幹中增加資訊含量,在答題時增加閱讀趣味,但這也是最難的編著形式,題幹必須精确、精煉,答案選項必須精準而符合邏輯。

5

這些年來,公衆對于文化遺産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答:作為一名文博專業人員,非常高興地看到文化遺産受到全社會的重視,文物得到了應有的尊嚴。近幾年,《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博物館說》等文博節目熱播,衆多考古新發現引發廣泛關注,“石渠寶笈”“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等展覽點燃文化熱情,“到博物館去”成為社會新風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我們必須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同時,加強專業化解讀和大衆化傳播,努力滿足公衆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并結合新時代的文化創造,傳承弘揚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曆史智慧、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其中最關鍵的是,要用時代的、大衆的語言,講好文物故事。

6

圖書已經出版面世了,您還想對讀者說些什麼?

答:這本書雖然叫作2500題,實際上是2500個詞條,題目隻是一種形式,是為了讀起來不那麼枯燥。其實它更像是一個中國文化遺産知識的導引,提供了基本線索,為讀者深入閱讀展開連結;它也像是一本研學旅遊指南,供探索者按圖索骥,飽覽祖國河山。

7

關于這本書和文化遺産知識普及,您今後還有什麼打算?

答:書出了,但我依然非常惶恐,因為還有很多目标沒有完全實作,比如題目排序還不夠多樣(如不可移動文物也按時代排序)、橫向知識連結還不夠充分(如人物、地點、事件、技藝之間的關聯)、原想附錄的“中國文物分類清單”還不夠成熟,特别是對文化遺産價值解讀的“營養”還不夠豐富,在編輯的鼓勵下,勉強先出了一版,希望抛磚引玉,求教于讀者,以不斷完善。

我拿到成書的第一刻,就已經開始豐富它的“營養”,将最新的資料、最新的認識、最新的實踐記錄于相關題後,争取日積矽步,三五年内再出一版,使之更加精準、生動。如有精力,也考慮專門編著一本青少年版,為孩子們服務。

用知識建立文化遺産與公衆的連結——《中國文化遺産知識2500題》

中國文化遺産知識2500題/全國文化遺産知識競賽詩詞專項題庫政策 ¥63.7 購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