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飄》裡寫道:“夫妻的心是容易被傷害的,因為他是向對方完全敞開的。”
當你打開心扉的時候,本想與人擁抱,彼此溫暖。
不曾想到,污垢也湧進來了,甚至有人丢過來“一片鋒芒”。
因而,總有人堅持把心靈封閉起來,保護好自己,拒絕各種合群的行為。
就算不得不與人打交道,也如蜻蜓點水一般,從不彼此介入。
如果一個人六十多歲了,沒有朋友,也不參加聚會,多半是把心封閉了,你我就不必刨根問底了。
01
第一種狀況:人很自卑,還混得很差。
六十歲了,按照常理,就退休了,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帶娃,旅遊,跳舞,打麻将,都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聚會,就能吹一吹自己的兒女混得如何,孫輩是如何長大的,在哪裡讀書,成績有多好。
也有一些老人,自己終身俸很高,說出來就“四座皆驚”,然後被大家羨慕,甚至有人鼓掌。
無形之中,混得好的老人,就變成了“人上人”,在任何地方,都有面子。
那些混不好的老人,在人群裡,無形地變得矮一截。在聚會的時候,也會坐冷闆凳。
朋友交往,因為年紀大了,也沒有任何價值,是以慢慢就淡化了感情。尤其是沖着利益來的朋友,早就無影無蹤了,很現實。
琢磨一下,你願意去人群裡,坐冷闆凳嗎?願意讓旁邊的人,唾沫橫飛嗎?同齡的老人,把幸福快樂,建立在你的難過之上,你願意嗎?多半,你是不願意的。
都是老年人,為什麼自己要去給别人的群體,湊個人頭?還是一個人獨行好了,起碼不要看人臉色,不聽那些紮心的話。
也有一部分老人,自己混得不錯,但是習慣了自卑,因而不敢表達自己,導緻自己被邊緣化。
别以為 老人相聚,做朋友,就如孩子的玩伴一樣天真,同樣有勾心鬥角,互相攀比。
“人比人,氣死人。”這樣的道理,路人皆知。若是我們不去比,或者說,不要比的機會,那不就好了。
我自卑,但是我總是獨處,冷暖自知,幸福也有一點點。
02
第二種狀況:追求簡單,不想麻煩人,也不想人麻煩自己。
如果要交友,混群,那就免不了“禮尚往來”,并不是你總是麻煩别人。
若是你麻煩了一大群人,然後大家也常常麻煩你,顯然會讓你很不愉快,生活被打擾的滋味不好受。
還有,你很合群,但是你的夫妻喜歡獨處。一旦家裡高朋滿座,夫妻就罵罵咧咧,也怪難受的。
北宋的蘇轼,去朋友陳季常家做客,吃喝幾次之後,陳季常的妻子就冷眼相待了,來了一次“河東獅吼”。
為了避免“河東獅吼”,你隻能慢慢減少社交。
更多的情況是,人過六十,夫妻相伴才是最溫暖的選擇,回歸家庭才是最願意做的事情。對于高朋滿座的事情,也煩不勝煩。
中年的時候,已經受夠了各種社交,酒杯裡的情感,早已看清。老了,自然就會和一批人斷交。
清代學者俞樾說過:“欲除煩惱須無我,曆盡艱難好做人。”
當一個人開始追求簡單的時候,會忘了過去的自己,開始全新的生活方式。
堅持不去麻煩别人,減少對親戚朋友的聯系,那麼曾經熟悉的人,也不好意思總是麻煩自己。随着時間的推移,關系自然就淡化了。
就是逢年過節,也不會群發消息,而是選擇和家人相處。
我總是不去你家串門,估計你也不會來。這就好了,正合我意。
03
第三種狀況:每天都忙,老了還要為生計奔波。
如果你是一個組織聚會的人,就會發現,同齡的熟人之中,并不是所有的人,能退休,有存款。也不是所有的人,退休了,就逍遙,也有人過負債累累的生活,為兒女承擔事業的壓力。
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哪有什麼時間理會老朋友。那些聚會,就更不願意去了。
要耗費幾天的時間,搭車去聚會地點。然後消耗一定的金錢,湊了一個熱鬧。想來,這是半個月的工錢,舍不得啊。
更何況,人在謀生的時候,是不那麼自由的。就算你擺攤,一天不出門,昨天準備 的東西,往往就過期了;你不去熟悉的地方擺攤,幾天後,位置都會被别人占有。
六十歲,還要想辦法湊自己的生活費,也要考慮兒女如何混日子,不是我們願意的,但是不能不承擔。
步入老年,忙碌不停、工作還在的老人,和拿着終身俸無所事事的老人,是有很大差距的,就不要強求在一起聚會了。道不同,不相為謀。
04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每個人的生活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個人的生活,它的趣味越抽象,它便越自由;另一方面是自發的群體的生活,個人在群體裡不可避免地要遵守那為他預先規定的法則。”
合群不合群,朋友不朋友,都是自己的選擇,不能說絕對很好,也不能說絕對不行。
與其在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困在别人制定的規則裡,不如回到家裡,過自己的小日子。
内心的愉悅,才是幸福的根源;真的不要把幸福寄托在外人身上。
聚會之後,才知道,相見不如懷念。
獨行之後,才知道,人都是靠自己。
千金易得,知己一個也難求,不求也罷。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