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向陽而生·聚焦積石山災後重建 醫院的“大家長”生命的守護者——訪積石山縣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馬淵俊

向陽而生·聚焦積石山災後重建 醫院的“大家長”生命的守護者——訪積石山縣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馬淵俊

作為積石山6.2級地震震中所在地唯一的縣級公立醫院,地震後,積石山縣中西醫結合醫院128名醫護人員在4小時内救治、轉運54名傷員,之後又在帳篷醫院、臨時救治點、過渡期闆房醫院開展應急和常态化接診,随時随刻“出戰”。

馬淵俊就是這家醫院的“大家長”。地震發生以來,他始終堅守在一線,帶頭救治傷員,全力守護群衆健康。

帶頭救治傷員

“抓緊轉移住院病人!”聽到馬淵俊的安排,幾分鐘内,32名值班醫生立即将28名住院病人轉移到院子内的空曠場地,緊接着又将他們轉移至救護車内取暖。幾乎同時,馬淵俊安排6名職工将18箱急需藥品、心電監護儀等從已有大裂縫的樓内搬運出來,應對即将到來的傷員救治,并通知所有職工在處理完家務後緊急返崗。

震後20分鐘,第一個傷員送來。“是傷者的兒子兒媳送來的,遠遠就能看見老人臉上有血迹,我們清創縫合後立即轉運至縣人民醫院。”截至當天淩晨4時許,該醫院已接診54名傷員。

積石山6.2級地震發生後,震中的大河家鎮受損程度可想而知。而位于該鎮的積石山縣中西醫結合醫院,承擔了緊急救治、轉運傷員等重要工作。

“大冬天在室外臨時接診,醫療條件十分有限,是以我們接診後對傷員快速分類,危重傷員在緊急救治後轉運至縣人民醫院,輕症傷員則現場處置、就地觀察,之後陸續轉入縣人民醫院治療。”馬淵俊是該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長,當時他正在醫院值班,第一時間統籌排程、指揮救援。

地震第2天,醫院的空曠場地上就搭建起40頂帳篷,為轄區群衆提供醫療保障,僅僅15天就接診5000餘人次。與此同時,該院在轄區32個安置點設定臨時醫療救治點,每個點配備2名醫生和常用藥品,這樣的保障工作一直持續至1月15日。

震後第8天,平整場地、開始搭建占地5畝的闆房醫院,之後醫院職工開始像螞蟻搬家一樣将所需藥品、辦公用品及醫療裝置搬運、安裝。終于在震後第15天,擁有85間病房的闆房醫院正式運作,負責轄區醫療保障。這個闆房醫院一直營運至2024年7月底,門診接診36000餘人次,住院3200餘人次。

地震中,該院門診樓牆體裂縫大,經評估,加強維修成本過高,于今年4月開始原址重建,預計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該院住院樓經加強維修後,已于今年7月底投入運轉。

感動發生在每一刻

一個12歲的男孩頭部多處被砸傷,送到醫院時生命體征已經消失。該院醫護一邊做心肺複蘇等急救措施,一邊送往縣人民醫院。經過搶救,男孩生命體征恢複,後期整體恢複也很好。對于“馬淵俊們”來說,這是震後每一個晝夜的工作日常,但對于鄉親們來說,這無疑是無數個家庭繼續活下去的勇氣與希望;淩晨2時許,聽到有救護車來,馬淵俊第一時間趕過去檢視。當他轉過身時,看到至少有40名醫護人員站在自己身後。大家都說“救護車的警笛聲就是指令”……這些瞬間都讓馬淵俊記憶深刻,也讓他無比感動。

“地震發生後,128名職工在接到通知後1個多小時内全部到崗;地震救援前兩天,大家都是48小時沒合眼。第3天,醫院的傷員少些了,我說除值班人員之外,其他同志可以回家看一下家人,安撫一下孩子。但是大家都沒有回去,固執地繼續堅守在崗位上;鄉親們的自救能力也很強,在衆多救援力量趕來時,他們已經将被壓的大部分傷員轉移到了醫院。”這些場景也讓馬淵俊動容。

和馬淵俊一樣,地震後,還有很多醫護人員奮戰在一線。據了解,積石山縣累計出動260台次救護車輛,抽調368名醫務人員,轉運救治傷員1347人。設立19個醫療救治點和2個流動醫院,搭建縣中西醫結合醫院、四堡子衛生院、柳溝衛生院3個闆房醫院,及時恢複災區正常診療秩序。調派23輛救護車和63名醫護人員組建21支巡回診療隊,不間斷開展偏遠安置點的巡回診療工作,累計發放藥品40.17萬(瓶/盒),巡診3.86萬人次。組織人員做好出院傷員定期随訪和康複治療,累計随訪出院傷員1624人次,面對面指導出院傷員121人康複鍛煉。

心思都用在了工作上

大河家的名字,在全國也有一定影響力。鎮子因黃河流過而得名,也是以成為區域交通樞紐。得益于黃河的滋養,這裡的雞蛋皮核桃、三二家辣椒等優質農産品家喻戶曉。

馬淵俊就是大河家鎮人,今年40歲。積石山縣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前身是大河家鎮中心衛生院,2022年馬淵俊任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

“從地震到現在基本上沒睡過一個安穩覺,每天晚上都睡不踏實。”地震救援階段自然不用說,在闆房醫院的過渡階段,馬淵俊操心用水用電等安全事項,也擔心職工長期精神高度緊張出現疲勞、厭戰情緒,更擔心建立項目的工程品質、施工進度、施工安全等問題。經過馬淵俊每天深入一線的交流溝通,醫護人員在思想上始終積極向上,沒有出現波動。

馬淵俊是完美主義者,心細如發,雷厲風行,走路快,一直閑不下來,屬于“安排了工作就要立馬見到成效”且自己常常帶頭實幹的人;馬淵俊也是性情中人,采訪中,聊到傷心處,好男兒也淚花在眼眶裡打轉。

采訪中,記者感歎馬淵俊有一頭烏黑茂密的頭發,他卻說“以前确實黑,這段時間有白的了,你看。”記者再一細看,果然有白發,還不少。

“你看,現在的大河家已經‘重生了’,就像滾滾黃河水一樣生生不息。”馬淵俊帶領記者登上醫院建立門診樓頂時,不遠處的黃河正奔騰向東,給人無限想象……

記者手記

在積石山6.2級地震中,馬淵俊副院長和他的戰友們,用汗水與淚水書寫着醫者仁心的壯麗篇章。他們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對生命最深沉的敬意與不舍的守護。在這片被災難洗禮過的土地上,他們用行動诠釋了人間大愛的真谛。也正是他們這些可愛可敬的白衣天使,共同構築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守護着人民的安康與幸福,讓受過重創的大河家,依舊能夠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楊志彬 張鵬偉 楊昕 李慶 文/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