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政府再次以“國家安全”為幌子,對中國車企展開新一輪的打壓。先是9月初對中國電動車征收高額關稅,緊接着9月23日又宣布禁用中國和俄羅斯在聯網汽車中的關鍵軟硬體。這一系列強硬措施,無疑是對中國汽車行業限制持續更新的明确宣戰。
在雷蒙多看來,國外的零部件等可能利用聯網汽車軟體竊取敏感資料,甚至極端情況下控制車輛,引發撞車和交通堵塞。然而,明眼人皆知,這不過是美國為打壓中國車企而精心炮制的借口,其背後的真實動機遠比“國家安全”更為複雜。
首先,面對中國車企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異軍突起,美國的焦慮與不安愈發顯著。盡管《通脹削減法案》被寄予厚望,他們試圖培育本土的電動汽車與電池生産鍊,但與中國早已根深蒂固的供應鍊優勢相比,美國的努力顯得蒼白無力。這種焦慮情緒,驅使美國不惜犧牲消費者利益,破壞全球市場的公平競争環境,也要對中國車企進行無情打壓。
其次,所謂的“國家安全”擔憂,不過是美國政客慣用的政治把戲。他們口口聲聲宣稱中國或俄羅斯的汽車可能構成國家安全威脅,但這種論調完全是建立在臆測與偏見之上。中國一直秉持尊重外國客戶資料隐私與安全、堅持公平競争的原則,而美國卻無端地将自己的監控與幹涉行為投射到中國身上。這種“以己度人”的做法,不僅荒謬可笑,更暴露了美國政客的虛僞和雙重标準。再聯系到最近黎巴嫩境内發生的電子通訊産品爆炸事件,外界有不少聲音懷疑美國可能牽涉其中,這麼看來,有些事情就不言自明了。
再次,保護本土産業的迫切需要,也是美國打壓中國車企的重要動因。比亞迪等中國企業憑借完整的供應鍊與低價産品,在美國市場掀起風暴,讓特斯拉等本土廠商措手不及。美國汽車廠商在低價電動汽車領域的空白,與中國比亞迪的強勁攻勢形成了鮮明對比。即使加征高額關稅,比亞迪在美國市場上仍然保持着顯著的價格優勢。這使得美國汽車制造商壓力劇增,不得不向政府尋求庇護。而美國政府無非就是采取“小院高牆”戰略,披着“國家安全”的外衣,對中國的崛起進行無理打壓。
當然,對于美國的各種抹黑,我們早已習以為常。我們深知,無論外界風雨如何變換,中國汽車業乃至整個科技領域的蓬勃發展,是曆史大勢,不可阻擋。美國的閉關自守與打壓政策,無異于螳臂當車,終将自食其果,被曆史的車輪無情碾壓。
而這一系列事件,也再次揭露了美國外交政策的真實面目——遏制、打壓、威脅,已成為其維護霸權的慣用手段。一個本應引領時代進步的大國,卻沉溺于阻撓他國發展、破壞全球合作的卑劣行徑,這不僅是對時代精神的背叛,更是對大國擔當的徹底抛棄。美國的格局之小,由此可見一斑。
尤其在中國強勢崛起的背景下,美國的恐懼與嫉妒如同野火燎原,難以遏制。在優勢領域,它試圖通過技術封鎖掐斷中國的進步之路;在劣勢領域,則濫用政策工具,企圖以不正當手段阻礙他國發展。這種行徑,不僅暴露了美國的狹隘與短視,更凸顯了其在全球科技競争中的失态與慌亂。
而反過頭來看看中國又是怎麼做的。
在傳統汽車領域,中國一度落後,但我們另辟蹊徑,從新能源汽車領域實作彎道超越。曾幾何時,“缺芯少魂”是中國科技領域的切膚之痛,而今,這一局面正經曆着曆史性的轉變。
最新資料顯示:今年前七個月,中國晶片出口總額已飙升至6400億元,這一數字不僅超越了汽車、手機、家電等傳統出口強項,更是一躍成為國内第一大出口産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在7納米及以上工藝晶片領域,中國已建構起一條完整的産業鍊,晶片自給率實作了從昔日不足10%到如今25%的飛躍。
面對美國的持續打壓和封鎖,中國晶片産業展現出了驚人的韌性和創造力。美國先是企圖通過封鎖光刻機來遏制中國晶片的發展,随後又拉攏盟友組建“晶片四方聯盟”,意圖在全球範圍内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和孤立。美國的每一次封鎖,都如同為中國科技創新注入了強心劑,催生了更多的創新成果。
中國晶片的破局之路,再次證明了小院高牆、技術封鎖和長臂管轄的無效性。這些手段或許能暫時鎖住某些技術,但卻無法阻擋中國科技創新的滾滾洪流。
當然,不僅僅是汽車、晶片,在其他領域也同樣如此,就像之前的造船業。
美國在國際舞台上持續炒作“中國威脅論”,甚至将中國标榜為美國“史上最大的挑戰”,并以此為由大肆加大對本土造船業的投資。不僅單方面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發起301調查,還惡意捏造中國制造的起重機存在安全隐患,聲稱這些裝置可能被中國遠端控制,在關鍵時刻導緻美國港口癱瘓和物流鍊中斷。這種無端的指責和惡意抹黑,實際上是美國自身長期利用技術和裝置盜竊他國機密的,他們卻将這樣的帽子扣在中國頭上,其荒謬性不言而喻。
然而,美國盡管采取了一系列強硬措施,到頭來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現在美國為什麼要跟日韓攜手造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想通過低成本造船政策來應對中國造船業的強勁競争。
除此之外,可能還有美國在軍事戰略部署等方面的考量。一方面,美國在西太地區的戰略部署已經出現真空,不得不依靠日本等盟友來填補。另一方面,可能想借此機會,将這些軍艦作為美國在該地區執行軍事任務的“前哨站”。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或需要進行軍事幹預,美國可以迅速調動這些軍艦。
而無論這次美國出于什麼目的與日韓合作造船維修,都難以掩蓋其背後的戰略焦慮與短視行為。中國造船業的崛起是中國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必然結果,也是全球産業鍊分工合作的充分展現,美國僅憑揩小弟油水、耍耍陰招就想實作超越,那就是白日做夢。
總之,在這場較量中,任何試圖通過不正當手段遏制他國發展的行為,終将自食其果。美國的狹隘與短視,不僅損害了自身利益,也破壞了全球市場的公平競争與合作氛圍。對中國而言,這既是對實力的考驗,也是對全球治理體系的反思與重塑。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引領着一個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國際新秩序,美國的做法則将成為曆史程序中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