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河南省淮陽中學的實體教師,劉華東最讓學生津津樂道的,是他在課堂上帶着學生“單手劈磚”“玩火焰掌”。
“教學生劈開磚的不是我,是知識的力量;會變魔法的也不是我,是神奇的實體。”劉華東說。
日前,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向全社會釋出了2024年“最美教師”。李校堃、王芬、劉華東、于潔、彭玉生、黃柳平、周樹強、周興露、高金榮、周曉玲等個人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磁相容技術創新教師團隊光榮入選。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培養教育訓練品質,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準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加強教師待遇保障,維護教師職業尊嚴和合法權益,讓教師享有崇高社會聲望、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之一。
這些“最美教師”正以不同的方式,展現新時代人民教師的良好師德師風和強烈責任擔當。
紮根基層 深耕教學沃土
頂着“魔法教師”這個稱号,劉華東想讓學生知道,實體其實是“接地氣”的,就藏在生活的各個角落。
他用啤酒瓶、蘋果和刷子展示摩擦力,用頭盔和兩個西瓜展示“頭盔保護西瓜碰撞實驗”,講明白了什麼是動量。還有水火箭,一直是他的學生最感興趣的實驗之一。
“有個水火箭飛得太高,現在還在我們學校樹上挂着呢!”想起這件事,劉華東忍不住笑了。
劉華東的另一個身份是基層科普志願者,他負責農村中學科技館的科普工作。在出身鄉村的他看來,鄉村的孩子同樣懷揣着科學夢,但鄉村學校的科普資源卻相對匮乏,難以開展相應科學實驗。
2023年,教育部等18部門共同出台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國小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其中專門提出,要将科學教育項目和有形資源重點向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及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等地區傾斜,“對薄弱學校及特殊兒童群體進行關心幫扶指導”。
劉華東也在為此努力,他在淮陽區開展公益科普進鄉村學校活動,将優質科普資源帶進鄉村,用自己的“魔法”打通鄉村科普的“最後一公裡”。他長期為農村科技館義務服務,累計接待參觀者超16萬人次,鄉村科普超5萬人次。
另一位堅守鄉村教育的老師,是湖北省丹江口市龍山鎮彭家溝國小校長彭玉生。
同樣出身于偏遠山村的彭玉生還記得,自己讀書時,“知識改變命運”這個念頭就已經紮下了根。他在田間地頭開展課改,在山村國小建起“科學殿堂”,通過“無邊界教學”“鄉村創客教育”等方式,讓山裡的孩子也能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接觸優質教學資源。他還建立了教師成長訓練營,幾名50多歲的教師學會了怎麼使用資訊技術上課。
如今,彭玉生想用知識幫助更多和他一樣的農村孩子走得更遠。學校有了雲教室、智能刷臉閱讀區,開設了機器人創客、航空航模、智慧美育等多門特色課程。鄉村孩子們的作品飛出大山,甚至到上海展出。
“對農村孩子來說,除了上大學,就是進城打工,或留在家鄉。”彭玉生說,“我的命運因知識而改變,我希望用知識去改變更多山裡孩子的命運。”
師愛無疆 點亮心靈之光
在彭玉生看來,鄉村教育既要幫助在讀的孩子考上大學,更要幫助進城打工和留在家鄉謀生的孩子擁有強大的生活能力。
從教28年來,彭玉生幫助180多名山裡娃走進大學校園,訪遍村裡1000餘戶,勸返50多名辍學學生,資助40多名貧困學生,“一個學生都沒有少”。
隻有懷揣着對學生無私的關愛與付出,才能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和堅強後盾。彭玉生是如此,江蘇省昆山市葛江中學教師于潔也是如此。
33年教國文,32年當班主任,在50歲的時候,于潔主動申請以輪崗形式到昆山偏遠農村,接手最差最亂的班級。12年來,她每周三的晚上都會主持“于潔沙龍”,與全國各地的班主任一起探索教育真谛。
曾有一名學生失去了父親,于潔拿出這名學生一年來的“家校聯系本”,上面家長留言部分全是她父親的字迹。學生生日那天,于潔把“家校聯系本”作為生日禮物,交到了學生手裡。
于潔用書信與學生交流對話,面對孤獨内向的學生,她寫“森林之王老虎也是獨來獨往的,孤獨内向并不影響你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面對快要喪失信心的學生,她寫“就算遍體鱗傷,也要赢得漂亮”;面對想放棄的學生,她寫“每一棵草兒都會開花,春天來了,連小蔥都要開出蒲公英那樣的一團白花,為何不堅持着,燦爛一次呢”。
于潔自費印刷了《家校之橋三年的緣》,每天和學生共寫師生日記。33年,42萬字,日記裡滿是愛心、耐心和智慧。
還有許多和于潔一樣的老師,同樣用愛心、耐心和智慧溫暖學生的心靈。
甯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街第一國小校長周曉玲紮根祖國西北多民族聚居區,用心打造兒童味、生活味、成長味、學科味、創新味的“五味課堂”,扣好孩子們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多年來,她積極參與教育幫扶,助力薄弱學校提升。
貴州省遵義市啟智學校校長周興露紮根特殊教育30年,用愛心幫孩子跨越殘缺的障礙,用耐心與匠心教孩子學知識、學做人。廣東省興甯市第一幼稚園園長黃柳平服務山區幼教逾30年,在多年的一線實踐中,用愛心和耐心喚醒問題兒童。她利用廢舊材料,自制玩教具達2000多件,解決山區玩教具匮乏之困。
正如于潔在教育日記裡寫下的那樣,“不怨不艾,植荒十年,換一時春生”。
擔當使命 引領教育未來
今年暑假,周樹強一直忙着籌備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集訓相關工作。
他是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進階技師,紮根職業教育16年。周樹強認為,航空報國之心不是隻有沖鋒在一線這一條路,為航空工業持續培養優秀航空人同樣可以。
以三尺講台為陣地,周樹強不僅傳授知識的種子,更在學生心中播撒航空報國的星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他也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為激勵學生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周樹強先後15次指導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技能競賽,其中90人次獲得省級以上榮譽。他帶出的學生中有全國技術能手、勞動模範、大國工匠,90%都沖在航空企業技術技能第一線。
推動教育改革、引領教育未來,是教師的責任與擔當。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看來,比起種種榮譽和頭銜,“教師”這個身份對他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多年來,他一直在探索“懂醫精藥,善研善成”的生物制藥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一批國内生物制藥領域高層次人才。
李校堃是國家級教學名師,長期堅持給大學生上課。“一滴水想要永遠不幹涸,就得融入奔騰激蕩的大海裡,個人的發展和研究方向要和國家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在李校堃的“傳幫帶”下,他培養的學生逐漸挑起大梁,成長為大陸生物醫藥領域的骨幹。
“很多科學家的學術突破都是在青年時期産生的,要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土壤’和基礎,給他們提供‘跑道’、資金、機會,把他們推到第一線。”李校堃說。
他不僅在大學裡講課,還經常去給國小生、中學生講思政課。在李校堃看來,讓孩子從小愛國,從小接觸科學和科學家,對孩子的一生都有重要的意義。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金榮從教65年來,努力讓敦煌藝術走出洞窟,“擇一事,終一生”。作為蘭州文理學院敦煌舞基本訓練課老師,她首創敦煌舞教學體系,是敦煌舞派的開拓者,填補中國古典舞空白,開創舞蹈教育新路徑。
山東大學教師王芬緻力于培養稍顯冷門的考古專業人才。20多年來,她積極踐行教育家精神,長期奮戰在田野考古教學第一線,着力培養學生宏觀的田野理論構架能力、過硬的田野遺迹辨識能力、精細的田野資訊提取能力和綜合的分析闡釋能力。
田野考古發掘,被稱為“考古課程的核心和靈魂”。王芬先後帶領10個年級的大學生、16個年級的研究所學生,長期紮根田野,在山東即墨北阡、鄒平丁公、章丘焦家和安徽固鎮垓下等遺址,高品質完成了考古實習任務。她還巧妙地将新時代大思政融入日常教學,讓學生在曆史與現實的交織中,深刻了解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的緊密相連。
這些“最美教師”心有大我、敬業立學,以仁愛之心踐行教書育人使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