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
霍爾果斯口岸位于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爾果斯市境内,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邊界以蜿蜒的霍爾果斯河為界,霍爾果斯口岸也因其而得名。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陸路口岸,霍爾果斯口岸向東連接配接中國内陸,西側毗鄰中亞五國。霍爾果斯是一座因口岸而生、因開放而興的城市,遊客可以盡情體驗中外文化的交融。讓我們跟着記者的腳步,一起去打卡國門。
總台央視記者 王莉:這裡是位于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霍爾果斯公路口岸,這座巍峨雄偉的建築就是霍爾果斯第六代國門,這裡與哈薩克斯坦隔河相望,是中國向西開放的重要視窗和連接配接亞歐大陸的“黃金口岸”。千年以前,霍爾果斯就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一百多年前,霍爾果斯公路口岸正式通關,從20世紀50年代的第一代國門,到如今的第六代國門,國門的變遷,見證着霍爾果斯的這座邊境城市的蓬勃發展。
湛藍的天空下,第六代國門大氣端莊,“中華人民共和國霍爾果斯口岸”幾個鮮紅的大字熠熠生輝,國門兩側翹起的飛檐寓意着中國與中亞經濟将在這裡騰飛。
早上10點,第一波中外客商和遊客湧入口岸,熱鬧非凡。在國際汽車客運站買張汽車票,乘上國際客車,從這裡出境,到達哈薩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圖,隻需要5個小時左右車程。
作為新疆第一個客貨分離的陸路口岸,一輛輛新能源汽車從這裡駛向中亞和歐洲,滿載着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産品的重型卡車穿梭往來。
總台央視記者 王莉:從霍爾果斯第六代國門向北,就來到了第五代國門。如今第五代國門雖然已經不再承擔國門的功能,但是當地把它改建成了霍爾果斯國門文化展示館,通過文字、圖檔、視訊向大家講述着國門的變遷,口岸的曆史。
走進霍爾果斯國門文化展示館,跟着講解員來到了70多年前的那片荒灘戈壁。20世紀50年代,霍爾果斯這個百年口岸建起了第一代國門,一排五間房連為一體的平房,少有人進出往來。
1983年,霍爾果斯口岸正式恢複開放,随着内外往來不斷,狹窄的平房已不能滿足當時通關過貨的承載需求,國門也迎來第一次“更新”。1987年,重新選址擴建的第二代國門正式啟用。伴随着霍爾果斯口岸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國門以更加宏偉壯觀的姿态,成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新視窗。
2018年9月27日,第六代國門正式啟用通關,這個集通關貿易、文化交流等衆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口岸,已經成為霍爾果斯市的新地标。
葫蘆烙畫 鴛鴦琴看邊境小城的非遺之美
在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邊境上,跨境而建的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裡有一座雄偉的紅色建築,非常醒目,這座建築就是霍爾果斯中國文化館,滿滿的中國元素,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着悠久而厚重的中華文化。
走進霍爾果斯中國文化館,中國書法、絲綢、刺繡……讓各國遊客駐足欣賞,展架上,一個個精美别緻的葫蘆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用烙鐵在葫蘆上烙下精美的圖樣,這在很多遊客眼裡還是第一次見。
哈薩克斯坦遊客 阿依娜古麗:我很喜歡這個葫蘆,我覺得它展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有5000年的文化,我非常喜歡。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我會把在這裡的所見所聞講給我的家人,以後我還會再來的。
葫蘆,取其諧音“福祿”,代表着吉祥幸福。作為霍爾果斯市非物質文化遺産,葫蘆烙畫在當地久負盛名。
在伊車嘎善錫伯族鄉加爾蘇村,48歲的曹光耀潛心創作葫蘆烙畫已經有10年,自幼喜歡畫畫的他,将電烙鐵變成靈活的畫筆,在葫蘆上勾勒出一幅幅動人的新疆百景圖。
一筆一畫飽含匠心,随着火筆在葫蘆上烙下圖案,空氣中彌漫着香甜的氣味。小小的葫蘆包羅世間萬象,形态各異、大小不一的葫蘆,在曹光耀手中變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葫蘆烙畫藝術品,新疆的大美山水、曼妙的民族舞蹈、豐收的花卉鮮果……無一不可入畫。
霍爾果斯市葫蘆烙畫非遺傳承人 曹光耀:特别喜歡烙我們新疆的特色,獨特之處就是說燙畫、烙畫、火筆畫它能顯出一種自然的美,它還有古色古香的古韻,特别接地氣。作為烙畫非遺傳承人,我們必須要把好的文化傳承下去。
在霍爾果斯,像曹光耀這樣的民間藝人還有很多,走進伊車嘎善錫伯族鄉伊車嘎善村,循着聲音,就能找到當地非遺傳承人孔玉崇老人的家。市裡大大小小的演出,都少不了孔玉崇老人和他的“噶善牡丹”樂隊,隻要得空,他們就會聚在一起排練。
鴛鴦琴、手風琴、小提琴、電吹管,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在“噶善牡丹”樂隊中完美融合,而最具特色的,就是孔玉崇老人和他徒弟手中的鴛鴦琴。
霍爾果斯市民族樂器制作非遺傳承人 孔玉崇:鴛鴦是很美好的,它有兩個腹闆,也可以互為背闆。它的頭是兩個鴛鴦,在一個腿上可以彈,坐着也可以拉,很友善。你帶着這麼一把琴就等于帶了兩把琴,因為它拉的也有,彈的也有。
今年83歲的孔玉崇,退休前是霍爾果斯伊車嘎善鄉國小的一名教師,從小就癡迷于各種樂器的演奏和制作。老人說,在他懵懂的少年時代,就一直聽到當地有一個關于鴛鴦琴的傳說。
霍爾果斯市民族樂器制作非遺傳承人 孔玉崇:270年以前,我們的老一輩人就是守邊疆,一個在這裡的年輕人,也是愛好音樂,他彈冬不拉,一種想法出來了,這個兩面彈不行嗎?錫伯族人以前喝水都是用葫蘆,他把葫蘆兩面切掉,很簡易的一個雙面琴弄出來了。
鴛鴦琴到底什麼樣?沒有人真正見過,但孔玉崇一直把鴛鴦琴的傳說埋在心底,直到20多年前的一天,一個姓王的老人拿着一張圖紙找到了他。
霍爾果斯市民族樂器制作非遺傳承人 孔玉崇:老人畫了一個圖,他問我,這樣的一個琴你能不能做。我一看,這個是傳說中的兩面琴,我說我做,就這樣開始了。
2005年,在吸收借鑒錫伯族傳統樂器和西洋樂器優點的基礎上,孔玉崇成功研制出鴛鴦琴,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琴,一面拉弦,一面彈撥。
鴛鴦琴的音色,既蘊涵了傳統樂器的凝重,又融入了現代樂器的明快,緩急相間、委婉動聽。
霍爾果斯市民族樂器制作非遺傳承人 孔玉崇:我現在的想法是,把這個樂器的品質要提升,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層次上。一定要走出去,我們的聲音傳到全世界,那是絕美的聲音。
霍爾果斯:來中哈邊境體驗文旅新活力
2024年是中國“哈薩克斯坦旅遊年”,邊境遊、跨境遊、購物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國慶假期,來到霍爾果斯,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是一定要打卡的地方,在這裡不僅可以盡情免稅購物,還能感受“一步跨兩國”的獨特體驗。
總台央視記者 王莉:在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的聯檢大廳,無需預約,隻要拿着護照等有效出入境證件,就能直接辦理通關手續。如果沒有護照也沒關系,遊客隻要使用身份證,在辦證大廳就可以辦理一張一次使用的出入境通行證,也可以進入合作中心,整個過程非常便捷高效。
記者憑着護照,不到30秒的時間,就辦理好了通關手續,進入合作中心。
霍爾果斯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執勤六隊教導員 張良波:現在平均每天有2.6萬名旅客出入園區,為最大限度保障旅客高效快速通關,我們采取錯時通關模式。我們也會根據旅客的流量情況,動态調整我們的人工查驗通道,最高可以加開到12條。
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是全球唯一一個跨越國界、由兩個國家的國土構成的跨境經濟貿易區。
總台央視記者 王莉:進入合作中心,中哈連接配接通道處的“一步跨兩國”,絕對是遊客的打卡首選地。紅色和藍色交界的地方,就是國界線了,線的一側紅色區域代表中國,藍色區域代表哈薩克斯坦。前一秒還在中國,隻要一腳邁過分界線,就能一秒“出國”,來到哈薩克斯坦。
在這個中哈共治的區域,售賣形形色色商品的小店比肩而立,店主大多可以多國語言“無縫”切換,招攬顧客。哈薩克斯坦的巧克力、木雕,吉爾吉斯斯坦的蜂蜜,中國以及中亞、歐洲各國的近萬種特色商品琳琅滿目,來到這裡的遊客,每人每天都可以享受8000元人民币的免稅購物額。
如果逛累了,還可以在合作中心享受不同國家的風味美食。來自新疆的海納爾在合作中心開了一家特色餐廳,餐廳裡的兩位廚師分别來自中國和哈薩克斯坦。
“胡爾達克”在哈薩克語中意為“炒肉”,是哈薩克族牧民招待客人的傳統食物,口味濃郁,營養豐富,而馬肉、馬腸則是哈薩克斯坦人家餐桌上的常見菜肴。讓食客品嘗到中哈兩國道地美食,是海納爾開店的初衷。
霍爾金美食餐廳老闆海納爾:我開這個餐廳,兩個國家的廚師帶過來,讓客人嘗一下我們中國的特色,哈方的特色,我們繼續努力,繼續幹。
走出合作中心,還可以登上位于中亞風情街的西域明珠觀光塔,108米的塔高,可以将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景色盡收眼底,一眼望兩國。
夜色漸濃,這個百年口岸的步行街也迎來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燈火輝煌的街道,彌漫着特色小吃的香氣。逛夜市、賞夜景、享美食,繁榮的夜生活點亮了霍爾果斯的“夜經濟”,也為城市文旅消費注入了新的活力。
(總台央視記者 白瑪央金 李文傑 王莉 苗毅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