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武侯祠遊記
文‖野馬河蝼蟻
秋意正濃之時,聽聞禮縣祁山三國文化産業園開園,這一消息如同磁石吸引着我前往探尋那段波瀾壯闊的三國曆史。祁山,這片古老的土地,因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名垂青史,武侯祠更是承載着人們對這位智慧化身無盡的敬仰與緬懷。
踏入祁山三國文化産業園,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武侯祠古建築群。那一片古老的建築,猶如曆史的守望者,靜靜矗立在祁山腳下。古色古香的大門,莊重而肅穆,仿佛在訴說着往昔的兵戈鐵馬。走進祠内,飛檐鬥拱、雕梁畫棟一一呈現。每一處建築細節都彰顯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從房梁上精美的木雕到牆壁上栩栩如生的壁畫,無不展現着三國時期的風貌。建築布局嚴謹,中軸線對稱,各殿宇錯落有緻,似乎也在排兵布陣,氣勢恢宏得讓人不禁對當年諸葛亮指揮千軍萬馬的雄姿浮想聯翩。
穿過古建築群,沿着石階前行,“祁山堡”便出現在眼前。那厚重的城牆,雖曆經歲月的洗禮,卻依然堅固。城牆的磚石,有的已斑駁陸離,但撫摸着那粗糙的表面,仿佛能感受到當年的烽火硝煙。站在城牆之上,秋風瑟瑟,我的思緒被帶到了遙遠的三國。猶見當年諸葛亮穩坐戰車,羽扇綸巾,眼神中透着睿智與堅毅。他在這祁山堡中運籌帷幄,為北伐精心謀劃着每一個戰略。他的身邊,是一群忠心耿耿的将士,懷着興複漢室的壯志豪情,随時準備踏上北伐的壯行之旅。
禮縣祁山這片土地,見證了諸葛亮的執着與智慧。他六出祁山,明知前路艱難,卻依舊義無反顧。每一次的出征,都是希望的燃起;每一次的铩羽而歸,卻從未消磨他的鬥志。在武侯祠中,似乎還能聽到當年出征前的戰鼓雷鳴,還能看到士兵們整齊的隊列。諸葛亮站在祁山堡上,望向遠方的中原大地,心中裝着蜀漢的未來,那是怎樣一種宏大的抱負與情懷。
我在武侯祠内緩緩踱步,周圍靜谧得仿佛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那些陳列在祠内的古物,仿佛在低聲細語着往昔的傳奇。從諸葛亮用過的羽扇仿制品,到一些古舊的兵器,它們都是那段曆史的見證者。祠内的松柏郁郁蔥蔥,像是忠誠的衛士,守護着這裡的一切。它們或許也見證了千百年間無數人前來祭拜諸葛亮的場景,人們懷着崇敬之心,來這裡緬懷這位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
夕陽西下,餘晖灑在祁山武侯祠上,給這片古老的建築和土地都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我帶着滿滿的感慨與思索,離開了祁山三國文化産業園。但我的心卻依然留在那武侯祠中,留在那充滿傳奇色彩的祁山堡上。祁山,不僅僅是一個旅遊景點,更是一座曆史的豐碑,讓我們永遠銘記諸葛亮的豐功偉績,也讓三國文化的魅力永遠閃耀在中華大地之上。
【作者簡介】:陳正紅,筆名清風明月、野馬河蝼蟻,甘肅省禮縣王壩何崖人。中國詩歌學會、中國作家協會《詩刊》子曰詩社、甘肅省作家協會、隴南詩詞學會、中國微信詩歌學會、隴南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禮縣攝影家協會會員,隴南市攝影家協會會員,現代文學作家協會副主席,甘肅現代書畫院院士,隴南民協理事,《詩界》簽約詩人,《隴南報》通訊員,出版詩集《野馬河之子》,《草葉詩人》詩刊社長兼主編,協編《王壩民俗之社火讀本》,作品發表《詩刊》《詩潮》《中國詩歌》《詩歌周刊》《中國作家》《作家導刊》《新時代文藝家大辭典》《中華山詩刊》《齊魯詩人》《現代文學》《萬象洞》《哈達鋪》《祁山》《新文學》《世界漢國文學》《秦州文藝》《大家》《草葉詩人》《隴南文學》《開拓文學》《勞工日報》《隴南報》《甘肅日報》《未來導報》《隴南攝影》《隴南文藝》等文學刊物雜志。
來源:野馬河蝼蟻 草葉詩人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