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時空/文 文博時空 作者 尹博編輯整理
1928 年初,當中國學者吳金鼎為緻力于尋找中國獨立的彩陶文化時,精美的磨光黑陶從城子崖遺址破土而出,以黑陶為典型特征的“龍山文化”從此被世人知曉,西方學者的“中國文化西來說”變得不攻自破……1929 年 12 月,當考古學家裴文中在周口店興奮地斷定出遠古人類的遺骨時,第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得到了确證,幾十萬年前北京就有人類生存的事實使得舉世皆驚……
百年的中國考古學從 20 世紀 20 年代伊始,一代代學人們前仆後繼,一批批重大發現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出,中國的考古學不斷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考古的魅力正在于探索與發現,甚至是颠覆人們的認知,考古人有何慧眼,能夠看到人們看不到的東西呢?是知識,是直覺,是運氣?讓我們從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中,了解這些驚人發現背後的故事。
(接上期)
01
“半個蠶繭”證明中國人石器時代養蠶缫絲
新文化運動後,主張“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古史辨派對中國上古史的真實性進行了造成了極大的懷疑與考驗,一切上古史仿佛都蒙上了不實的色彩。但推翻容易,重建卻難,如果三皇五帝的曆史都變得是可懷疑的,那麼中國的上古史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呢?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考古學家站了出來,誓要在考古上為中國的上古史找到根據。“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就是其中之一。李濟在 1923 年獲得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受聘為南開大學人類學、社會學教授。1924 年,李濟進行了第一次考古工作,自此之後,李濟逐漸從人類學家轉向考古學家。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就是李濟主持的一次重大發現。
1926 年 1 月,李濟計劃前往汾河流域勘探。而恰好,中國地質調查所也要派研究員袁複禮前往山西進行地質調查。因為袁複禮對史前考古也很有興趣,兩人就決定一起前往調查。3 月,兩人出發準備到山西晉南,調查夏代帝王陵墓。3 月 17 日,兩人到達運城,22 日,兩人到達了傳說中的夏朝王都夏縣。24 日,兩人在找夏代帝王陵墓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西陰村史前遺址。
李濟和袁複禮首次發現西陰遺址所在的灰土嶺斷崖
對于兩人在夏縣西陰村的見聞,李濟先生有言:
“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事,當我們穿過西陰村後,突然間一大塊到處都是史前陶片的場所出現在眼前。第一個看到它的是袁先生。這個遺址占了好幾畝地,比我們在交頭河發現的遺址要大得多,陶片也略有不同。”
兩人共采集了 84 片陶片,而“其中 14 片是帶彩的。帶彩陶片中有 7 片有邊(3 片帶卷邊,4 片帶平邊)。主要圖案是三角形、直線和大圓點。幾種圖形通常結合使用。”
陶片的發現,其實在考古中很常見,但細心的李濟還是把陶片儲存好了,準備回北京好好研究,并且将西陰村定為考古的發掘地。李濟之是以作出這個決定,一方面是因為西陰村史前遺址覆寫面積較大,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一遺址正處在傳說中夏王朝開創時期的王都中心,是以格外被李濟留意。
李濟和袁複禮二人 4 月份傳回了北京。正當李濟迫不及待地想重新休整再探夏縣時,他卻因染上傷寒與肺炎,從此卧病不起有快半年。到了 9 月份,李濟才修養好,約了袁複禮再次故地重遊。
這一回,李濟做了充足的準備,這也是李濟第一次自己主持考古,他的鐵鍬落在了西陰村的大地上,而幾千年前的、被厚重泥土掩埋的彩陶,得以在現代再次煥發光彩。
西陰村遺址發掘現場圖
到 11 月,李濟給朋友寫信道:
“我們日複一日地發掘——僅有幾天的幹擾。我們掘出的陶片目前已累積到超過 20 箱,但還沒找到任何完整的陶罐。石器也相當豐富。我已經做了一張清單,列明精确的水準、位置與發現時間,數目已經超過 600 件……”
西陰村遺址出土西陰文化典型陶器
不斷地發掘使得李濟有了特别重大的發現——半個蠶繭。李濟有言:“我們最有趣的發現是一個半割的,絲似的,半個繭殼。用顯微鏡考察,這繭殼已經腐壞了一半,但是仍舊發光;那割的部分是極平直。清華學校生物學教授劉崇樂先生替我看過好幾次,他說:他雖不敢斷定這就是蠶繭,然而也沒有找出什麼不是蠶繭的證據。與那西陰村現在所養的蠶繭比較,它比那最小的還要小一點。這繭埋藏的位置差不多在坑的底下,它不會是後來的侵入,因為那一方的土色沒有受擾的痕迹;也不會是野蟲偶爾吐的,因為它是經過人工的割裂。”
西陰村遺址出土的半個蠶繭
蠶繭的發現,證明了中國人在石器時代就已經在養蠶缫絲。這一當時最古蠶繭的發現,甫一出現,便聞名海内外。有學者懷疑蠶繭的真實性,認為是後來的摻入,但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斷開展夏縣又出土了一些蠶繭,佐證了李濟發現的準确性,為中國絲綢史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證據。
02
陶寺遺址的曲折發現曆程
西陰村在晉南,陶寺也在晉南,雖然李濟在晉南的考古調查很詳細,1926 年李濟更是主持了對西陰村的挖掘,但他卻和陶寺遺址失之交臂了。陶寺遺址附近有非常多的陶片,本應是最容易發現的,但由于受當時思潮影響,李濟對“堯帝古都”存在懷疑态度,最容易發現的也就成了“燈下黑”,被錯失掉了。考古的發現需要紮實的調查,但有時也許需要點運氣。當然,能夠發現西陰村已經是足夠有運氣,沒有發現堯都陶寺遺址,其實也并不可惜。堯都陶寺遺址的秘密,還要在 1953 年後逐漸被揭開。
“堯都平陽”的說法其實由來已久,“平陽”是山西臨汾的故名,在近四十年的考古發掘中,随着大量的地下文物出土,堯都在山西臨汾,取得了史學、考古、文化學者等多方面的共識。而陶寺遺址位于山西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村,就在臨汾盆地的一個小村莊。陶寺遺址的發現,和丁村的發現不無關系。
1953 年的丁村附近,有人在取土取沙時發現了一些化石,随機就牽連出了遺址。丁村遺址的發現引起了政府的強烈重視。當時的考古工作者賈蘭坡與裴文中等人一下子就認識到了丁村遺址的重要性,遂把丁村當作野外發掘的重點。
到了 1956 年 4 月,政府釋出《關于在農業生産建設中保護文物的通知》,對全國的文物展開了普查工作。這也是著名的第一次全國文物大普查,簡稱“一普”。
既然開啟文物的大普查,原有的重點遺址附近區域的深入探索也就成了應有之義。1958 年,随着文物大普查的深入開展,丁村遺址附近也成為了探索的重要區域之一。而陶寺遺址,其實恰好與丁村遺址相連。在文物普查之下,陶寺遺址也就連帶被發現。在陶寺村的南溝與趙王溝之間,丁來普發現了許多的“灰陶片”,面積也十分的廣大。
陶寺發掘現場
“丁”“來”“普”,丁村的考古工作者一來到附近普查,陶寺遺址就發現了,這是當時的一句戲言。但可惜的是,當時的人并沒有對這種“灰陶片”起到足夠的重視,沒有人對這種陶片感到熟悉,是以陶寺遺址的發現雖然開啟了考古學的新篇章,但其重要性卻是過了許久才被認識到的,這一耽擱,就是近20年後。
1973 年,“文革”雖然還有幾年才結束,但是考古工作已經初步恢複,山西省的考古學家對陶寺遺址進行了再次複查。這一次的複查成功發現了陶寺遺址面積有數百萬平方米,是十分大型的遺址,而且所處時期也很早,由此陶寺遺址被選為晉南考古的首要發掘地點。
到了 1978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與臨汾行署文化局進行合作對陶寺遺址進行發掘,一批批貴族墓葬、古代人的居住處被挖掘出土。最重要的是,陶寺龍盤現世,提供了中華民族早期龍形象的演繹!龍盤、陶鼓、鼍鼓、大石磬、玉器等等文物大批出土,陶寺文化也終于獲得了自己應有的世界性聲譽。
陶寺 M3072 出土龍盤
陶寺宮城阙門複原圖
陶寺古觀象台顯示春分時的日影
寫有朱書“文”字的扁壺殘片
陶寺在中華早期文明中的地位
相關文章:
最早的“中國”在這裡?——觀臨汾博物館陶寺文物|訪古
探訪堯都陶寺 尋找“最國中國”〡訪古
03
從斷崖陶片窺見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與陶寺遺址一樣,是上世紀 50 年代的重大考古發現。當時,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将陝西列為考古工作重點區域。陝西半坡村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距今約 6000 年。這一遺址的發現,是在 1953 年。
1953 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探索文物的過程中,探索到了半坡遺址。而在這一年的 9 月,陝西省考古調查發掘團的石興邦和吳汝祚前來了此處進行複查。1954 年秋至 1957 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的對半坡遺址的五次發掘,都是由石興邦來主持負責的。
半坡遺址發掘現場
1953 年,石興邦帶了一支考古隊來了陝西,準備發展陝西的考古事業。那個時候石興邦已經做了一些課題,對陝西比較了解了,覺得陝西的東西實在是太豐富了,就決定細心地檢視一些以往考古工作中沒得到足夠重視的遺址。
一天中午,石興邦在考察過程中感到腿腳疲憊,就找了個土坎準備歇歇腳。當他坐下來的時候,随意地到處看了看。這一看讓他看到,河岸對面的土梁那邊,好像有一道整齊的斷崖。
半坡遺址遠景
之是以是在河附近考察,是因為沒有城市的古人取水比較不便,但又要避免被水淹沒,是以他們會選擇河道旁邊稍高的土嶺生活,這樣既友善取水,又不容易被水淹沒農作物,很多遺址都是在這樣的地方發現的。
在考古工作者眼裡,如果發現整齊的斷崖,是他們往往樂于去調查的,因為斷崖可以清晰地顯示地層,給考古工作帶來便利。石興邦看到了整齊的斷崖,就上前仔細檢視。這一走進檢視,讓他發現,這斷崖似乎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像現代人挖出來的。
當時村莊裡居住的人建造一些東西就會在山嶺取土,這一斷層應該就是村裡人取土形成的。人工挖出來的地層會比天然的儲存的資訊更多些。石興邦在對土層的調查中,發現了一些碎陶片,陶片散落在土中,待得石興邦對土層進行敲打,又發現不少的陶片遺存。
石興邦撿起來了一片陶片,打量了下。就是這并不十分經意的打量,讓他一下子意識到了半坡遺址的重要。當時石興邦拿到的陶片明顯帶有精心打磨過的痕迹,石興邦看到痕迹心裡很激動,或許這是古人千萬年前使用的生産生活工具呢!?
後來的深入調查發現事實也确實如此。石興邦發現陶片的時候就三十多歲,想到什麼就做什麼,行動力超群。發現這一陶片,石興邦就打算全方位、大面積檢測和發掘,而不是像以往那樣慢慢地條條塊塊地分割發掘。
石興邦的大膽舉動,讓他最後得以發掘出儲存完整的倒塌的圓形房子和一座大長方形房子的殘迹,其他的房屋遺址痕迹也被發掘了出來。半坡遺址首次揭露了中國境内以環壕聚落為特征的新石器時代閉合式聚落形态及其布局特征,而石興邦的這一次發掘,也是中國人第一次完整的史前居住遺迹發現。
半坡遺址模拟示意圖
(未完待續)
圖檔 | 尹博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