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師範大學鈞儒報告廳内,一場名為“未來想象與現實科技:人工智能時代的科幻創作”的講座吸引了校内師生的關注。這場由杭師大與餘杭區科協聯合舉辦的活動,特别邀請了中國硬科幻代表作家江波作為主講嘉賓。
江波以其獨到的洞見和硬核新穎的作品設定聞名,在科幻文學領域屢獲殊榮,曾七次榮獲中國科幻銀河獎,四次榮獲全球華語星雲獎金獎,他的《銀河之心》三部曲和《機器之門》等作品廣受贊譽。
“生物有自我意識嗎?人工智能會産生自我意識嗎?”一出場,江波就提出了引人深思的問題,讓台下的大學生思維原地起飛。在講座中,江波帶領大學生領略了從人工智能神經網絡前沿技術、生物智能到生物意識的轉變,以及這些變化對社會所産生的影響。同時,科技的快速疊代也催生了科幻作品的熱潮,“科幻是國家科技實力的象征,更是遵循科學理性思考的藝術加工,它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科技進步帶來的複雜人性與社會責任問題。”江波還給同學們留下了一個問題:“當科技突破人類限制時,我們是否還能保持本真的人性?“
杭師大資訊學院軟體工程專業的學生小戴聽完講座後深受觸動。“這次講座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未來的工程師,我不僅要掌握技術,還要思考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正如江老師所說,科幻作品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對未來可能性的描繪,更在于它能夠引發人們對倫理道德及社會變遷的深度反思。”
互動環節中,學生積極提問,其中不乏關于“當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時我們該如何自處”這樣的尖銳問題。江波的回答也飽含睿智:“無論樂觀還是悲觀,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定義與人工智能的關系,如何賦機器以文明。”
現場,江波還為學生簽贈題詞:”保持好奇,勇于探索!”他希望年輕一代的大學生能把科幻作為思考方法,發現改變現實的力量,共同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輝煌前景。
杭師大實體師範專業的學生小錢說,她從小就懷揣着成為一名科幻作家的夢想。國中時期,她嘗試撰寫近20萬字的作品,但學業壓力讓她暫時擱置了這個夢想。這次講座重新點燃了她的激情,尤其是将科幻創作與實體教育相結合的想法。
此次活動是杭州師範大學《科幻與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和資訊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負責人解山娟老師表示,通過引進名師大家走進校園,利用優質社會資源共建大思政協同育人,引入優質社會資源共建大思政協同育人,不僅能給同學們帶來獨特的通識課學習體驗,還能拓展學生的科技視野并引發大家的人文思考,同時也為同學們的職業規劃提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