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深改開新局”,我們繼續來關注美麗中國建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深化生态文明體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舉措,如何健全生态環境治理體系、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怎麼更加系統地保護和治理生态環境,實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各地有什麼積極的探索?讓我們去湖南洞庭湖水系一探究竟。
大通湖是湖南最大的内陸淡水湖泊,占地超過80平方公裡。秋天的大通湖遠望波光粼粼,近看水草豐美。但是時間倒回十年前,這裡卻是另一副模樣。因為湖區過度養殖、周邊濕地被大面積圍墾,廢水不斷排放,大通湖水質越來越差。與此同時,農業面源污染,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也在逐漸侵蝕周圍農村人居環境。
大通湖是洞庭湖水系幾度變遷後形成的湖中湖,與洞庭湖山水相連,在維護生态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到2015年時,監測發現大通湖水質退至劣Ⅴ類,水生植物幾乎消失殆盡,生态系統嚴重退化。當地啟動了大通湖治理,最開始的目标就是改善水質。
湖南益陽市大通湖區委書記 王新宇:那時候就是簡單換換水、減少一些飼料來解決治理問題,整體水質沒有明顯提升。
就水治水,效果并不如人意,治理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大通湖成立了水環境治理上司小組,由所在的大通湖區上司擔任指揮長。這一次,治理不僅僅是環保部門的工作,更多部門被納入進來。
湖南益陽市大通湖區委書記 王新宇:省委省政府當時就提出來退養、截污、疏浚、增綠、活水十字方針。活水涉及水利部門,增綠涉及自然資源和林業部門,截污涉及農業部門,農業面源污染的管控,土地化肥的減量,生活污水等管控涉及生态環境部門和住建部門,是以從這個時候,我們開始走入了協同配合的過程。
近年來,大陸不斷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簡稱“山水工程”。大通湖保護和治理由單一要素向系統治理轉變,正是近年來大陸生态環境保護和治理機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白中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與二十大報告一脈相承,進一步聚焦美麗中國建設,健全生态環境治理體系,要求多部門在考慮整體的情況下,再實施各個部門應該實施的一些具體工程措施。
生态環境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但各部門的工作卻有具體的劃分,從九龍治水、各管一頭到協同工作、系統處理,這對很多地方的生态治理來說都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探索。
為了保證各部門工作協調一緻,大通湖區成立由區上司擔任指揮長的區山水項目指揮部,與各個項目主管部門對項目實施雙重管理。之後,工作流程不斷梳理到位,治理效果開始顯現。大通湖水質不斷好轉,湖區動植物逐年增加。
近年來,大陸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要“健全生态環境治理體系”,其中,“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是重要内容。
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副主任 仲崇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是在以前工作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統籌各方面力量、各方面資源、各方面要素。比如在流域就是按上下遊、左右岸,按照它的自然地理單元,按照它的自然規律、分布,打破行政界域和部門管理的限制。
今年入秋後,在通往大通湖的老三運河裡,一早6點已經開始有人忙碌,今天他們要在這條運河裡補種10多畝的睡蓮和菰。大通湖生态修複工程開始後,當地邀請專家調查湖内的水質、泥質情況後,指導大通湖以水草種植促進生态修複。
水草科學種植後,大通湖水質的淨化速度大大加快。但是每年購買水草是一筆很大的開支,為了實作可持續發展,當地采用市場化的辦法,培育、養殖水草。幾年來,相關企業的水草養殖規模變得越來越大,生态效益也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通過補貼的方式,當地也吸引了之前湖區退養的漁民加入種植。專家們還根據湖區的生态環境,規劃了水草+大閘蟹養殖模式,上市後,大閘蟹銷路很是不錯。
現在,大通湖周邊有不少從前的漁民,都轉行幹起了水草+螃蟹、水草+龍蝦等生态養殖,村裡還成立了合作社。同時,還有一些其他的企業也被吸引進來,投入生态養殖。
湖南益陽市大通湖區委書記 王新宇:近三年,大通湖的保護和修複緊密相關的資金投入大概9.47個億,其中引入社會資本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市場主體參與進來的投資占了50%以上。
從“單一财政投入”到“吸引其他投資進入”,如何“建設多元化生态保護修複投入機制”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部署的一項重要任務。
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副主任 仲崇峻:這次三中全會明确提出來的一個要求,鼓勵和激勵社會資本進入生态保護修複領域,從幾個方面,有産權的激勵、資源利用的激勵,包括财稅,還有金融各個方面的激勵。不管是企業投入也好,老百姓投入也好,會有一定的收入,來反哺生态修複的資金。
現在,大通湖周邊大規模的工程實施都已結束,整個湖區開始進入自然恢複階段,但是人們對整個湖區各項名額的監測一直沒有停止。每天,上遊彙入大通湖的水都要先進行預處理,38個入湖口都建起了小微監測站,入湖前,水質必須通過小微站的檢測才能排放。
大通湖周邊,不僅有小微監測站,還有攝像頭,可以實時監測當地生态保護和修複情況。這些資訊都接入了洞庭湖山水工程監測監管平台。湖南設立由省級上司擔任指揮長的洞庭湖山水工程指揮部,協調全省各部門關聯,推動洞庭湖的一體化保護和修複。
要從根本上改善洞庭湖的生态環境,包括大通湖保護和修複在内,洞庭湖山水工程50個子項目從一開始設計時,就考慮了四道生态屏障,包含了洞庭湖生物多樣性保護核心區、洞庭湖濱緩沖帶、農田功能提升帶以及外圍山地森林屏障帶。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态修複處處長 董振亞:我們從生态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将整個洞庭湖平原及外圍丘陵山地作為一個完整的自然地理單元,突出問題導向,強化山上山下、岸上水裡協同治理。
近年來,大陸首次全面完成生态保護紅線劃定、正式印發《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落實生态保護紅線管理制度”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布置的一項重要工作,要按照各類生态文明制度規劃,推動一體化保護和治理體系的完善。
由洞庭湖經沅水向上120公裡,在湖南桃源縣,一處曆史遺留礦山生态修複正在最後施工中。因為含有石煤資源,20世紀90年代這裡曾經曆無序開采,廢棄後留下了地表的傷疤,面積達幾百畝。
湖南常德市桃源縣副縣長 覃斌:因為礦石和礦渣沒有得到系統處理,存在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隐患。另外一方面,礦坑裡的積水,可能存在重金屬超标的情況,雨季的時候溢流,會對下遊居民農業生産造成影響。
2022年,這裡被納入沅江流域曆史遺留礦山生态修複項目,成為洞庭湖山水工程的子項目。通過污水處理、礦坑覆土、植被種植等工程,這兩塊曾經的傷疤已經慢慢開始恢複綠色。
如何破解資源開發和生态保護之間的沖突,近年來,當地礦産開發權拍賣時,要求采礦權人編制礦區生态修複方案并按照方案進行礦區生态修複,在閉坑前完成修複的目标。在距離這個修複礦區100公裡外的常德市臨澧縣,這個石灰石礦從2019年開采後,企業在開發資源的同時也負責完成環境的複原。
湖南常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李傑:現在我們要求企業要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營運管理,確定達到綠色礦山的标準,并制定好礦山生态修複保護方案,交齊礦山生态修複基金和保證金。
如何從末端治理向全鍊條管理轉變,實作資源開發與生态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也是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健全生态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内容。
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副主任 仲崇峻:下一步的工作重點還有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就是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中的生态保護修複怎麼展現,從做方案開始,做規劃開始,就涉及保護修複的責任,治理應該是展現在全流程治理。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白中科:必須從技術上和管理上雙向倒逼,技術和管理上雙向倒逼要求我們要技術創新,應該及早進入到制度體系裡面,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作美麗中國必須要做的。
目前,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品質發展階段。但我們也要看到,生态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美麗中國建設任務依然艱巨。從一些地方的探索來看,統籌推進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保護,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還需要從源頭出發,打破部門藩籬,加強一體化和系統性,才能築牢自然生态屏障,實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編輯丨陸宇佳
攝像丨阮紅宇
剪輯丨鄭昱
策劃丨牛彥敏
編輯:鄭健龍
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