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者對話名醫丨銅梁區中醫院汪克敏:立論中醫經典 适應當代需求

新聞‬人物‬檔案《《《

汪克敏 主任中醫師,重慶市名中醫,銅梁區名中醫,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導師,第三批重慶市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重慶市中醫藥學會理事,重慶市中醫藥行業協會名中醫分會常務委員。擅長内科疾病和疑難雜症的診治,尤其擅長對呼吸系統疾病(肺病)、消化系統疾病(脾胃病)、惡性良性腫瘤及老年慢性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在國家級和省級專業雜志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記者對話名醫丨銅梁區中醫院汪克敏:立論中醫經典 适應當代需求

記者‬:首先請您給大家回憶一下您是如何走上中醫這條路的?

汪克敏:我出生在農村,生長在一個小城鎮上。我家街對面就是當時的鄉衛生院,院裡有幾位我們當地較有名氣的老中醫,周圍的老百姓有疾病都會來這裡診治,多是用中藥進行治療,當時就覺得當一名醫生能為病人解除病痛,是很了不起的事。衛生院當時經常收購本地的一些藥材,如半夏、淡竹葉、蒲公英、菊花、夏枯草等用于臨床。我童年時常到衛生院玩耍,和老中醫們也很熟悉,從中了解到些許中醫知識,漸漸地對中醫藥産生了較濃厚的興趣。在聯考填報志願時便填了中醫院校,機緣巧合下被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學系中醫專業錄取,收到錄取通知時全家人都非常高興,自此便與中醫結緣。

記者‬:您對“經方治療失眠”有獨到見解。當今社會失眠現象比較普遍,能否從中醫角度給大家介紹一下影響睡眠的一些普遍因素和治療的共性原則?

汪克敏:失眠亦被中醫稱為“不寐”“不卧”“不得眠”等。中醫認為正常的睡眠是白天浮越在體外的陽氣在夜晚回歸體内并與陰氣相交,陰氣在體内收斂陽氣,陰陽相交,而這一過程就是主神明的心火下濟主藏精的腎水,水火既濟,陰陽交媾。這樣才能完成正常的睡眠。一個正常的睡眠是多個髒腑共同配合作用的結果,是以中醫講氣血充足、情志調暢并有良好的睡眠習慣,這樣才可以達到睡眠“養精蓄銳”的目的,而任何幹擾導緻“陽不入陰”的内外因素都可能引起失眠。

失眠的病因較複雜,其病機為虛實夾雜,主要包括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火旺、痰濁、熱蘊、氣血瘀滞等,導緻心神失養或心神不甯,最終引起失眠。經方經過了千百年臨床實踐的驗證,療效确切,對後世疾病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失眠的治療關鍵在于辨證論治。臨床中根據辨證靈活選用經方,有很好的療效。經方應用時,當“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根據病情變化及病因病機,靈活選擇使用治療方藥,方能取得更好的療效。失眠症的治療是複雜且持久的過程,不能偏執于方藥的作用,同時要重視病人的心理、生活習慣等方面的調節才能夠達到治愈目的。

記者‬:以您的經驗來看,請介紹一下在内科診療上如何做好中醫和西醫的優勢互補,達成更好的診療效果?

汪克敏:中醫與西醫是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它們各有特點和優勢。在實踐中,中西醫結合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達到優勢互補的效果。在診斷方法上,西醫依賴于現代醫學技術和裝置,如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能夠精确地診斷疾病,特别是在疾病的微觀層面和急性病狀的診斷上具有優勢。而中醫采用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注重整體觀和個體差異,在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慢性病、亞健康狀态的調理上具有優勢。在治療方式上,西醫多采用手術、抗生素、化療、放療等手段,對急性病、感染病、外科疾病等有顯著療效。中醫則通過中藥、針灸、推拿、食療等多種方法,強調調和人體的陰陽平衡,适用于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以及西醫療法副作用較大的情況。在治療理念上,西醫注重疾病的局部和針對性治療。中醫強調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通過調整整體機能來治療局部疾病。在預防與康複方面,西醫通過疫苗、健康教育等措施預防疾病。中醫注重養生保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飲食、情志等來預防疾病,并在康複治療上,通過調養身心促進患者恢複。

在臨床實踐中,中醫與西醫優勢互補的具體做法包括:1.聯合應用:在一些疾病的治療中,如惡性良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可以西醫治療為主,中醫治療為輔,減輕西醫治療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2.分階段應用:在疾病的不同階段,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中醫或西醫治療。例如,急性病期可以西醫療法為主,恢複期則以中醫調理為主。3.綜合治療:結合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制定綜合治療方案,使患者在最小的治療成本和副作用下獲得最大的治療效果。

中西醫各有優勢,通過中西醫聯合治療,不僅可以提高醫療服務品質和效率,還能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的健康需求,充分展現了大陸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方向。

記者‬:您一直從事臨床工作,一定有很多患者讓您印象深刻,麻煩給大家分享兩個有代表性的醫患故事!

汪克敏:老年女性患者,76歲,反複尿頻尿急5年。自訴5年前無明顯誘因開始出現尿頻、尿急,呈間歇性反複發作,伴小腹脹痛,口幹喜飲,易出現惡心幹嘔,大便稀溏,每日3~4次。曾四處求醫,服用了很多的中藥和西藥,均無明顯好轉,近2月來伴有尿痛。患者病程長達5年,平素為尿頻尿急所苦,夜間反複起夜導緻無法正常入睡,給生活和情緒造成極大的困擾,甚為苦惱,面露憂愁。輔助檢查:尿正常示尿蛋白(+),血正常、泌尿系彩超檢查無明顯異常,多次查空腹血糖均為正常值。予滋陰清熱、祛瘀通絡、健脾燥濕之中藥治療。服藥5劑後複診,患者心情大為好轉,臉上也有了欣喜的笑容。訴小腹脹痛、尿痛等症狀減輕,仍有尿頻,大便稀溏每日3次,口幹苦。治療有效,繼續服用前方5劑。三診時訴小腹脹痛消失,尿頻、尿痛症狀明顯好轉,大便次數減少至每日1~2次,仍有輕微口幹苦。繼續服藥7劑後,症狀基本消除,電話随訪半年,未見複發。

女性患者,25歲,産後半月因起居不慎感受風寒,出現頭痛,身強,發熱惡寒,周身肌肉酸痛,鼻塞。經西醫抗感染、抗病毒、解熱鎮痛等治療1周後,頭痛,身強,周身肌肉疼痛消失,但出現反複發熱,體溫多在38℃左右,最高達39℃,伴惡風、怕冷。厚衣被或服用解熱鎮痛藥則大汗出,汗後稍舒,體溫可降至37℃左右,但惡風怕冷依然不解,且經8~15小時後漸漸體溫回升而發熱,如此反複近四月。期間曾用中藥人參敗毒散、桂枝龍骨牡蛎湯、金匮腎氣丸等方加減治療,病情無明顯好轉,經人介紹來我門診診治,考慮為體虛感冒,給予内外兼治,調和營衛、益氣固表、養血補血,服中藥10劑諸症消失而痊愈。

患者李某,老年男性,81歲,因不明原因出現氣短,吸氣費力,經檢查心肺無異常發現,肝腎功能正常,住院治療1周無好轉出院,故尋求中醫治療。慕名來我門診求治,經辨證使用中醫藥治療,服藥6劑痊愈。

臨床中常遇見這樣的病例,雖久治不愈或難愈,但隻要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原則進行診治,就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

記者‬:作為指導專家,對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對人才的培養、引進和留住有一些什麼好的做法和經驗?

記者對話名醫丨銅梁區中醫院汪克敏:立論中醫經典 适應當代需求

汪克敏:針對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引進和留住的問題。我在此提出一些建議:1.張伯禮院士有言:“學術經驗是寶貴的,是精華。”應重視老中醫藥專家的經驗傳承,對老中醫的學術經驗進行發掘整理,繼承和發揚。同時,建立完整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包括院校學曆或職業教育、在職教育訓練、師承教育,以及加強地區間的中醫藥學術思想交流和協作。2.在招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時,應靈活掌握政策,不拘一格招人才。3.實施特需崗位計劃,制定基層中醫藥人才特需崗位計劃,通過特殊的傾斜政策吸引更多中醫藥學生投入到基層公共衛生事業。4.努力改善基層工作條件,包括提高薪酬待遇、提供職業發展空間、改善工作環境等。同時,也要關注基層中醫藥人才的職業教育和教育訓練需求。5.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釋出的《“十四五”中醫藥人才發展規劃》,推動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使用評價機制,解決中醫藥人才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努力創造好适應中醫藥人才發展的空間,将有助于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中醫藥事業的持續發展。

記者‬:作為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導師,您對基層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有哪些體會和建議?

記者對話名醫丨銅梁區中醫院汪克敏:立論中醫經典 适應當代需求

汪克敏:基層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對于提升群眾的健康意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随着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的重視,基層中醫藥文化傳播取得了一定成效,群眾對中醫藥的認知度和接受度逐漸提高。我們可通過舉辦中醫藥文化節、健康講座、義診活動等形式,使中醫藥文化在基層得到有效傳播。也可利用網際網路平台,如微網誌、微信、短視訊等,宣傳中醫藥知識,這樣覆寫面更廣。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基層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政策支援和資金投入,制定詳細的傳播規劃和實施方案。加強中醫藥專業人才的培養,特别是基層中醫藥人才,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和臨床技能。利用線上平台擴大傳播範圍,同時開展線下活動,增強互動性和體驗性。通過講述中醫藥的曆史故事、名醫典故等,增加中醫藥文化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結合當地文化特色,使中醫藥文化傳播更加貼近群眾生活。社群是基層中醫藥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可以通過社群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室等場所,開展中醫藥知識普及活動。通過學校教育、社會實踐等方式,培養青少年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和認同。及時收叢集眾對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優化傳播政策。進一步提升基層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效果,讓中醫藥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衆的健康需求。

記者‬:現在中醫藥發展環境越來越好,重慶也有了自己的中醫藥高等學府(重慶中醫藥學院),作為前輩,請您給正在學習中醫藥的學生們說幾句心裡話!

汪克敏:親愛的中醫學子們,你們選擇了中醫學作為自己的專業,這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責任。

願你們在中醫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為中醫藥事業的繁榮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