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夜讀|我和魯迅是“鄰居”

小作品

魯迅,大概是我記得以來第一個知道這個名字的非血緣親戚。與魯迅先生"同框"的第一張照片是在四歲時在魯迅公園的魯迅墓拍攝的 - 我的家就在魯迅公園旁邊,對于我剛剛擁有海鷗相機的父親來說,公園是一個很棒的地方。

列印的照片被放在家庭相冊中,導緻我喜歡用"住在魯迅公園附近"來介紹位址,仿佛這代表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強烈的直率精神,仿佛我應該成為這樣的人。即使很長一段時間,每次讀先生的文章,我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仿佛在讀一個"鄰居"。

記得那年春遊國小四年級,學校安排參觀了陸新村魯迅的故居,班上有一群同學,"我家對面""我家住在隔壁做個大廳"。後來,再延伸,京雲裡十字路口、四川北路拉莫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曾經是魯迅的老宅邸,現在住在他的粉絲裡。哦,事實證明,像我一樣,有這麼多人為擁有這樣一個"偉大的鄰居"而感到興奮。

讀了幾本書後,我才知道,魯迅先生的最後十年是在虹口度過的。多年來,曾先生先後駐足于此地,還舉辦了各種相關展覽,打造了一個更加立體、更"住宅化"的魯迅。

線間串串的線索,甚至可以建構他的"15分鐘人生圈"——見朋友,不喝咖啡,但經常去多蘭路口的公用嗎啡咖啡館,左邊是海英出生的地方,也是在那裡誕生的;寄信時,總是懷疑綠色郵箱"會慢下來"他,甯願跑去四川省北路郵局;看書買書,當然去山陰路的内山書店,順便說一句,老朋友會讀完的;有一年,他想修煉木刻"火",在長春路上搞了一個木刻作坊,主講是完成内山兄弟納山嘉吉......

沉浸在這樣一個"魯迅生活圈"中,我總對先生有另一種感覺,他似乎不再是教科書那本金剛憤怒、悲傷的"民族"思想巨人,他不再是"背誦全文""一是桉樹,另一是桉樹"是什麼意思?閱讀了解,他成了住在老叔叔隔壁的鄰居。

今天是魯迅先生逝世85周年,一大早我就去了魯迅的墓,還請路人為我拍照,在車站的位置。走出魯迅公園,看到地面上刻有"魯迅步道"銅磚,繩子跟着走了一段路。

夜讀|我和魯迅是“鄰居”

魯迅墓前的雕像

之後,我去了四川北路郵局寄EMS快遞,偶然在這裡遇到了魯迅和徐光平的"兩本書"情書展。原來,這裡是魯迅先生曾經來過的郵局。情書、家書總能讓人還原為"人"的真相,八九十年前,魯迅是什麼樣的人?"我寄你的信,總是去郵局,不喜歡放在街綠郵箱裡,我總是懷疑會有一點慢。呵呵,原本愛的"交叉眉冷"大先生,和普通人也不例外。

如果他也使用EMS,它會更平靜,還是會更緊急?有那麼一瞬間,我想穿越時空,告訴"偉大的鄰居"生活是什麼樣的。他可能沒有想到,近百年後,他的"15分鐘生活圈"仍然是我們這些"鄰居"的生活圈,但它變得更加令人向往 - 大陸和景雲的新村莊仍然是居民區,現在整棟建築已經翻新,居民的生活品質得到了提高;

魯迅是中國人,上海,虹口,可能還有社群。有了達先生的光,我對現在的"15分鐘生活圈"相當滿意,和魯迅做的"鄰居",非常好。

負責編輯:沈斌

校對:丁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