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校音樂》的兩位音樂大師
中國現代音樂(V)
到太陽
在《學校音樂之歌》的發展過程中,貢獻最大、影響力最大的是沈新歌、李澍和兩位音樂大師。此外,曾志軒、李華軒、朱雲旺等也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啟蒙音樂家。
一、沈新剛
沈興剛(1870-1947),原名沈慶紅,筆名,詞叔,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上海人。1895年在上海約翰學院任教,1896年加入新開辦的南洋公立學校師範班,1901年南洋公學校創辦附屬國小時被聘為教師,1902年在東日本一側學習學習,當時他對音樂産生了興趣,并演唱并寫了他的第一首歌, "士兵"。他還與曾志軒在日本江戶(中國)留學生會堂創辦了音樂工作坊,并聘請了日本著名音樂教育家鈴木美津濃為中國學生教授音樂。1903年,他回到中國,在那裡他加入了音樂教育,并在浙江和上海的高等教育機構教授音樂。自1904年以來,學校音樂音樂教材,将原始音樂教材作為"學校歌唱集"。他在南洋公立學校任教時間長,自1911年以來一直擔任南洋公立學校校長27年。他不僅在學校和學校、龍門師範大學、上海會等院系教授音樂,而且自1904年以來還撰寫了《學校歌唱集》(三集,1904-1907)、《重新編輯學校歌唱集》(六集,1912年)和《民國歌唱集》(兩集,1913年)等音樂教科書。他寫了很多音樂,其中大部分都收錄在《心歌集》(1936)中。
他一生寫了180首校樂曲,為音樂的普及社會化和新時代的造型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傳播到現在的作品有《黃河》、《男子第一志向高》(體操)、《革命軍》、《賽艇》等。
沈興剛有着比較鮮明的資産階級民主共和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是以他的許多音樂歌曲都反映了革命前後資産階級革命者的政治思想和革命精神。
他寫的大多數歌曲都是兒童歌曲。因為他從事教育工作時間長了,對孩子的心理特點和歌唱要求有了更深層次的觀察,是以更善于描述孩子日常生活中與事物的接觸,向他們灌輸愛國主義、民主、文明、科學等新思想。他是最早用方言寫歌詞的作者之一,歌詞簡單而不粗俗,形象較多,曲調的選擇也比較具有兒童特色,歌曲組合比較恰當,容易口口,是以,像他的《軍隊》、《賽艇》、《竹馬》、《鐵匠》等作品,很受學生歡迎,可以廣為流傳。
沈新歌在大量選詞的過程中,也嘗試創作出自己的曲調,編成幾首歌曲(《心工歌唱合集》以其作曲為标志,有《革命必是人民的心》、《軍彈》、《黃河》和《澤連之歌》等4首歌曲), 哪首《黃河》這首歌的影響更大。黃紫在《心動歌唱集》中對歌曲的順序做了很高的評價,他說:"這首曲子很有力大方,正好是歌詞的精神。中國自制校歌有這種精神,是很少見的。"
沈新歌先生的音樂作品内容可分為三類:
1、兒歌:"軍隊"、"竹馬"等;
2、宣揚資産階級民主愛國主義的作品:《什麼日子醒了》、《革命軍》、《美國中國》(文字:沈興剛、宋:朱雲旺)等;
3、獨立創作:"革命首先要革命人民的心","軍彈","楚澄"、"黃河"等。其中,"黃河",中華民族形象的象征——以"黃河"為主題,運用音樂風格,其音色雄偉、富麗堂皇,給人一種戰勝敵人的感覺,展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熱情。
二、李樹通
李叔通(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一軒、李岩、李亮,名字文桃,年輕時改名光後,學名光後,字霜,不多不了。李叔通是著名的音樂家、藝術教育家、書法家和戲劇活動家,也是中國戲劇的先驅之一。從日本留學回來後,他當過老師、編輯,剃了個和尚後,名字叫法語音,号弘毅,晚上的老人,後來被稱為裕仁大師。
李叔通是浙江平湖人,出生于天津一個大鹽商和富家官僚。他的父親是金門最富有的人,李叔叔生來就有一把金湯匙。父親李偉樓,計程車出身,有官員到部主要的事情,辭職後承接父親的生意,生意越來越大。李叔通出生的那天,有喜鵲松志來,全家都以為是天祥瑞,李家三子,會是物質的支柱。他确實辜負了人民的高度期望。他才華橫溢,聰明伶俐,五歲讀名詩格言,六七歲學《趙清選》,11歲習"四書","十三歲,以刻字名下鄉"。"但他的心,但很傷心。因為母親出身卑微,從小就習慣了富人和富人的稀薄感情,他了解母親的孤獨,是以想靠自己養活母親和家裡的地位。不幸的是,他的父親在他5歲時去世,失去了母親和兒子,他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糟糕。當時,李的繁榮,似乎與他無關。每當飛镖局把一箱箱的鹽銀送到浩瀚的院子裡,院子裡咆哮着,母親隻能抱着年幼的兒子遠遠地看着。當他26歲時母親去世時,當李叔東将母親的屍體從上海運回李家時,他被告知"這仍然是規則,葬禮不會進來。這是李樹彤最尴尬、最痛苦的經曆。一向讨厭舊規矩的李叔通很生氣,為母親舉行了西式葬禮。一架鋼琴,一個禮堂,一個悼詞,他邀請了400名身穿黑衣的人,莊嚴地送走了母親的最後一程。母親的去世,帶走了他賴以生存的心理支撐,也讓他突然明白了這個世界的人類情感和世界事業的真相。"生活就像西山的日子,富人和富人都像他們一樣冰冷。這是李叔叔年輕時最深的感受,也就成了他一生的信念。
後來,這支在原有家庭蕭條、科學之路和少年反複挫折的少年,一頭紮進了滾滾的革命浪潮。然而,他卻舉起雙臂,高喊"大中華區,法律不可改變,無止境"支援新法律,隻維持短短的100天時間宣告失敗。李的家人要求他搬出去,因為害怕被牽連。1898年10月,李叔通随家人移居上海。好在當時,應朋友徐凡元的邀請,李叔叔和他一起住在城南草堂。他和徐凡元、袁熙軒、蔡曉祥、張曉樓一軍金蘭,素有"天涯五友"之稱,幾個志同道合的人,經常在"城南草堂"一起讨論詩歌、歌曲。雖然李樹彤在上海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但美好時光并不長。由于目前的動蕩,金融危機爆發,朋友許凡源投資存量百萬兩銀人蒸發,隻好将城南草堂抵押給英國人。一會兒黃昏,許凡元站在門外,跟李樹通告别"我家破産了,我要暫時離開上海,會有一段時間......"李樹通追了出去,隻見茫茫的雪花,他獨自一人在雪地裡站了很久,回到箱子裡寫着:"外面長亭子,古路邊,青草青天。傍晚的風吹着柳笛,夕陽山外。世界末日,地球的角落,知半散,一鍋渾濁的酒,今夜不做夢冷。"在短短的幾句話中,我寫下了世界上所有的悲傷和悲傷。沒有人能在一團糟中出生時掌握自己的命運。
從1905年到1910年,李彥宏在日本東京上野美術學院學習西方繪畫和演奏音樂。還與曾曉谷、歐陽玉軒等創立了中國最早的劇團《春柳社》,在《茶花姑娘》、《黑奴》等劇中飾演女性角。同時,1906年在日本獨立創辦了中國第一本音樂刊物《音樂雜志》。在這份出版物中,他畫了"Le St. Bitofen"和"Le Saint Bidofen"的翻譯,這是已知最早的中國貝多芬肖像畫和貝多芬文章的介紹。1910年,李叔東回國,在天津、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從事美術、音樂、文藝編輯工作。他在美術、音樂、書法、版畫、詩歌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1913年,他被聘為浙江二師學校(後來的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的音樂和圖像教師。自1915年以來,他還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擔任音樂和圖像老師,并創作了南京大學曆史上的第一首校歌。然而,在他的鼎盛時期,他轉身進入了空蕩蕩的門,伴随着綠燈的古佛。也就是說,1918年,李叔通結束了他的教學生涯,在杭州虎潤寺首次亮相。李叔通雖然淪為僧人,告别了紅塵,但他并沒有完全切斷與藝術教育界的聯系。
淪為僧人後,他開始學習誡命,至今仍是加入WTO的核心,傳講、弘揚佛法,幫助人民。去東南沿海的城市講道。黃色卷曲的綠色燈光,早晨的鐘聲和暮色的鼓聲,這持續了幾十年的光明和陰影。他将迷失700多年的南山羅宗發揚光大,最終成為第11代法傳師。他沒有說出釣魚的名聲,有一次到青島講法,閉門造車後,市長設定了齋月邀請函,他說"對于僧人住在山谷裡,中國人都不合适"并禮貌地拒絕了。他這樣走,自己堅持,不謀名利,隻謀求實作願望,渡人也渡過自己的路。佛陀有句諺語:"走出山谷,移樹,回歸真理,人格完整。"人此生,總是被各種欲望所迷惑,為各種關系煩惱感情,拾起心來時心裡團結一心,放下很多遺憾。大家從今天喊着離開,誰能真正像洪将軍一樣,真正頓悟,然後決然遠離繁榮?後來,當抗日戰争爆發時,李叔通将佛法與日軍相結合,以表達他對國家的熱愛。
李樹桐是一名高中、音樂、繪畫、戲劇等藝術,精通各種藝術,尤其擅長詩歌、文字、歌曲、作業,在該領域内任何一個人都是領跑者,是一個多學科非常成功的名人,被譽為世界華人文化史的奇迹。至于他的藝術作品、音樂、文學、書法和戲劇作品,由于戰争,損失很多,儲存不多。
李樹桐編纂了《國家科學歌唱集》,解放後出版了《李叔通歌集》,接收了他創作的大部分音樂。早年,他傾向于創新,在1905年寫的《祖國之歌》和為黃遵賢的愛國詩歌準備的《軍歌》等作品中,表現出了他的愛國熱情,對祖國生存的擔憂和拯救人民的雄心壯志。但他的大多數歌曲都是抒情歌曲,以自然場景為主要内容(寫作場景)。因為他有着非常高的文學修養和藝術成就,歌詞填得優美,富有的情調和魅力,在歌曲的結合上已經達到了幾乎無痕的程度,唱得很流暢,當時是一位非常有教養和成就的藝術家。選用了《春景》、《告别》、《西湖》等,深受當時年輕人的喜愛和歡迎,廣為流傳。除了填詞,李叔東先生還有很多創作歌曲的嘗試,現有的《春巡》、《離開》、《早秋》和《餘帝留》等,其中《春巡》更為突出。這是一部三部曲,也是我們在我國見過的最好的合唱。
李叔叔的一生,光輝燦爛,但背景色卻很傷心。然而,他仍然以自己的方式,愛這個世界。在做音樂的時候,他出版并出版了《音樂雜志》,成為中國第一本音樂刊物;他鑽研雕刻,創立了樂師會,寫書法,成為民國最著名的書法家。在藝術成就上,他用自己的生命,活過很多人的生活。當他活着的時候,他非常真誠和專注。小時候照顧母親,中年照顧家庭,李家破産,李叔通換了太多工作,月薪祿到賬裡,他會被送到兩個家庭,維持妻子和孩子的開支。他教得很認真,"上課一個小時,準備半天;他愛他的學生。為門口學生馮子軒的上司大吵一架,他抹去臉去尋找,為了留住學生的未來。
最珍惜的徒弟劉素質,因為經濟拮據無法完成學業,他辛苦地用105元的工資,省下20元,來補學費。并說,"錢是給你的,你以後不需要還了",讓學徒們放心學習。正是李叔東對藝術的追求和善待他人的真誠,造就了當時的文藝界人才,漫畫家馮子軒、音樂天才劉品質平、國畫大師潘天壽......
李樹彤在這個世界上短暫停留了一會兒,發光發熱,但畢竟塵埃落定,放下一切。北京師範大學影視傳媒系主任、碩士生導師于丹教授說:
"生活中的紅塵,空氣,永遠不會消散。它們深深地镌刻在曆史的深處,簡存在于來世的記憶中。我們用整個前半生來拾起,也會用整個後半生來放下。"世上生活,能承受是一種能力,放下是一種修護。
1942年10月13日,62歲的弘毅師傅,在福建省泉州市,溫嶺養老院的夜房安靜了下來,留下了"悲傷與幸福的交彙點"的字樣。隻是四個字,也給他的生活。悲傷的"紅塵世俗欲望"之痛,辛"内心世界安心"。年輕時,他向往愛情,一腔血追求理想,照顧家庭,站在講台上,将使命承得充實。中年多後他參與了一切,切斷了愛情的命運決定離開地球,後半生孤獨的燈布人鞋為他餘生。當你加入世貿組織時,你已經充分參與;生活就像一支旅,我也是行人。人生的前半生能承受,拾起的是希望和責任;這是男人最好的生活方式!
李叔通這輩子,在喧鬧的狗馬的聲音中,曾有過異想天開的宏偉,也面臨着曲子散落的結尾。當我了解和品嘗他的起起落落,甜蜜和苦澀的"悲傷"生活時,才發現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方式是:前半生能承受,後半生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