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想飛的鋼琴少年》告訴我們,每個生命都需要一塊屬于自己的淨土一個神童的成長與叛逆孩子的培養,理性的引導和感性的支援缺一不可影片帶來的思考

文/半緣珺

《想飛的鋼琴少年》告訴我們,每個生命都需要一塊屬于自己的淨土一個神童的成長與叛逆孩子的培養,理性的引導和感性的支援缺一不可影片帶來的思考

《想飛的鋼琴少年》

每個人生都有兩條路,一條用心走,叫做夢想;一條用腳走,叫做現實。心走得太慢,現實會蒼白;腳走得太慢,夢想不會高飛。人生的精彩,總是不僅心走得很美,而且腳步能與心合一。

《想飛的鋼琴少年》充滿了治愈的力量,同時向我們诠釋了生命對自身的渴望。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個神童的成長與叛逆</h1>

維特是不折不扣的神童,從年幼時就展露了各項過人的才華,尤其是音樂方面的天賦。

在六歲時,維特就能完美的彈奏困難極高的鋼琴曲,他還喜歡閱讀,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面對智商180的兒子,維特的父母一方面欣喜于他的驚世才華,另一方面則感到責任的重大。他們為了培養維特煞費苦心,母親甚至辭去了原來的工作,全身心地擔起了教育孩子的重任。

然而年幼的維特并沒有完全了解父母的用心,雖然6歲的維特還不敢直接違抗父母的意願,但是一顆叛逆的種子,已經悄然埋藏在維特的内心深處,随着成長,這種想要沖破束縛、一飛沖天的渴望越來越強烈。

維特的這種心理,隻有與祖父相處的時候才能得到些許慰藉,與在科技公司任職的發明家父親不同,維特的祖父是一位充滿生活智慧,同時又随性浪漫、精靈古怪的木匠。

《想飛的鋼琴少年》告訴我們,每個生命都需要一塊屬于自己的淨土一個神童的成長與叛逆孩子的培養,理性的引導和感性的支援缺一不可影片帶來的思考

影片内容的叙述就是以維特和祖父一起制作回力镖的畫面開始,祖父透露了自己想要做飛行員的夢想,而當他們将作好的回力镖抛出後,兩人滿懷期待地以為它會按照既定的軌道飛回原處,沒想到中途卻轉向将玻璃擊碎。這種意外似乎也預示着,人生往往也會有很多不按照既定設計方向發展的可能。

起初維特父母對于維特的教育方式,還是具有相當的自由與彈性的,但是這一切在維特父母發現他的異于常人之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維特的父母不斷向維特施加更大的學習壓力:為了讓維特接受更好的教育,母親接連換掉了他的保姆和鋼琴啟蒙老師,全然不顧及維特的個人感受;父親從自身經驗認定,必須有足夠的壓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父母隻希望維特可以快速的成長,希望維特按照他們的規劃作,從不問維特自己希望做什麼。

在父母意願的驅使下,一直處于高壓狀态的維特到了12歲。

維特不出意外的變現優秀:鋼琴造詣日益精進,更是跳級直接進入了高中。

但這時,維特卻成為了一個性格孤僻的少年,他在學校沒有朋友,總是獨來獨往,言語不多,一旦開口就會尖酸刻薄,好不給人留情面,甚至連學校的老師都受不了他,拒絕給他上課。

對于父母的高壓教育,維特也表現出了越來越強抗拒,他拒絕母親特意安排的鋼琴大師的指導。

成為父母所願的樣子後,維特漸漸将自己的内心關閉,痛苦孤獨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此時的維特就像他最喜歡的蝙蝠一樣,具備了敏感的聽覺,他能夠感受到外界所有微妙的變化,他總是接收到太多的資訊、承載過多的情緒,當他終有一天無法忍受外界和父母所賦予的期望時,那顆深埋在内心的叛逆種子,終于破土而出。

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維特戴上自制的翅膀爬上屋頂,然後縱身一躍,他渴望沖破束縛、一飛沖天,仿佛一切煩惱從此煙消雲散......

《想飛的鋼琴少年》告訴我們,每個生命都需要一塊屬于自己的淨土一個神童的成長與叛逆孩子的培養,理性的引導和感性的支援缺一不可影片帶來的思考

自此,劇情發生了極富戲劇性的轉折:維特的驚天一躍,看起來毫發無損,但他全部的天賦都煙消雲散,他變成了一個正常人,泯然衆人矣!

于此同時,維特的父親陷入了職業瓶頸,随時面臨失業,甚至連一向樂觀的祖父也陷入了經濟困境。

刹那間,維特的家庭走到了一個未知的十字路口,狀況急轉直下。

已經變成平常人的維特将如何幫助他的家庭渡過難關?他是否會恢複他的天賦?極度浪漫和匪夷所思的後半段内容,讓所有人大跌眼鏡,這也構成了電影的吸引力和可看性。

“這部電影是一份前衛嶄新的‘愛的宣言’,充滿被音樂激勵及治愈的力量。同時它也是生命對自己的渴望,而這一切,都是來自于童年時期最純淨、最富生命力,最完整獨立的美好回憶。”

————《想飛的鋼琴少年》導演弗蘭迪-M.米偌

誠如導演弗蘭迪所說,電影的一切都源于童年最純潔、最富生命力的美好回憶,烏托邦式的美好結局會給更多的人傳遞激勵及治愈的力量。

基于此,影片中維特天賦的恢複及幫助家庭渡過難關,并最終與父母、自己和解的美好結局也自然被觀衆接受了。

《想飛的鋼琴少年》告訴我們,每個生命都需要一塊屬于自己的淨土一個神童的成長與叛逆孩子的培養,理性的引導和感性的支援缺一不可影片帶來的思考

<h1 class="pgc-h-arrow-right">孩子的培養,理性的引導和感性的支援缺一不可</h1>

影片中有一段維特随母親拜訪大鋼琴家吉娜的情節,吉娜要求維特彈一首曲目給她聽,但是維特卻反過來要求吉娜先談給他聽,兩人僵持不下,吉娜說道:“等你想為音樂演奏時再談,隻有擁有冷靜的理性和熱情的心,才能成為偉大的鋼琴家”。

這句話道出了維特的成長曆程及父母教養方式的問題所在。要培養一個孩子,尤其是具有某些天賦的孩子,必須同時具備理性的引導和感性的支援。

在影片中,父母扮演的是理性引導的角色。

維特的父親最關心的是他将來從事什麼工作這類的理性問題,父親總是告誡維特,要規劃人生和事業。

維特的母親代表了另一種理性,這種理性是不斷鞭策維特前進的動力。表面看,母親對維特關懷備至、殷殷期盼,為了培育他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工作。但是,這種動力并不是出于對維特自身需求的尊重,而逝來自于她本人對維特的期望,也是就,她希望維特能夠成為她想要成為的人!

維特父母從未聆聽維特本人的想法和情感上的訴求,總是希望維特做到他們期待的樣子,是以我們在影片中總是看到維特一次又一次關上房門的場景,同時關上的,還有維特的内心。

維特的父母固然擔負着培育他的責任,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忽略了維特情感方面的訴求,緻使維特縱然是IQ高于常人的天才,但是在EQ方面,他仍是一個孩子,甚至不如其它孩子健全。

除了維特以外,維特的祖父是影片的靈魂人物。祖父代表着與維特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教育方式,他代表着自由的開放式教育,是維特成長中最重要的感性支援。

《想飛的鋼琴少年》告訴我們,每個生命都需要一塊屬于自己的淨土一個神童的成長與叛逆孩子的培養,理性的引導和感性的支援缺一不可影片帶來的思考

德國早期教育家席勒曾經提出過通過“遊戲沖動”調和人們“理性沖動”和“感性沖動”的理論,即“美育教育”:人具有遊戲本能,可以幫助人們在身心兩方面得到滿足、和諧。

影片中,維特充滿壓力并極其規律的生活中,隻有與祖父一起作木工活、談心時,才能獲得稍許的纾解和休憩。我們看到兩人一起制作回力镖和木制的蝙蝠翅膀;兩人甚至為了給維特的母親摘花,偷爬鄰居的圍牆;維特祖父的夢想時成為飛行員,是以他對模拟飛行遊戲也很着迷。

從性格上,維特的祖父是真性情的豁達之人。

維特祖母去世後,祖父一直自己生活,維特問他:“你不覺得寂寞嗎”?祖父笑着回答:“寂寞的時候就些寫情書,以前寫給你奶奶,現在是寫給火車上偶遇的美女、波光粼粼的湖水、電視上的溜冰選手以及樹下的涼陰”。

維特的祖父通過這些活動和交談,在告訴維特:

《想飛的鋼琴少年》告訴我們,每個生命都需要一塊屬于自己的淨土一個神童的成長與叛逆孩子的培養,理性的引導和感性的支援缺一不可影片帶來的思考

<h1 class="pgc-h-arrow-right">影片帶來的思考</h1>

這部影片描述了“生命對自身的渴望”,也向我們展示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期待,可以視為一部與親情、與成長有關的教育電影

影片中很多片段和對話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比如當維特墜樓後,醫生告訴維特的母親,除了智商外其餘一切健康正常,但是母親仍然不願接受兒子的“泯然衆人”,醫生說:“我不知道你有什麼好難過的,你比很多父母都要幸運,畢竟你的孩子健康又正常”。

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對于很多父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但是如果是以陷入虛榮炫耀的陷阱,将自己無法達成的願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反而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壓力。

以父母願望取代孩子本人的興趣,這是所有的父母都應該引以為戒的。

《想飛的鋼琴少年》告訴我們,每個生命都需要一塊屬于自己的淨土一個神童的成長與叛逆孩子的培養,理性的引導和感性的支援缺一不可影片帶來的思考

此外,當維特以“尋常之身”之身回歸校園後,對于老師的提問他回答不知道,然而他又說自己可以查的到,進而追問老師,是否一定懂得比他多?

影片中似乎是在暗示維特并沒有失去的智商,但是從另外的角度看,這也是對現代老師教學的一種挑戰。随着科技的發展,各種常識性的咨詢早已經随處可查,如果老師依然墨守成規,自認為懂得一定比學生多,不僅無法的到學生的真正尊敬,更可能扼殺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弟子不必不如師”,同樣,在如今的年代,老師也不必事事懂得比學生多,關鍵是懂得如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積極性。

《想飛的鋼琴少年》告訴我們,在每個人的心底,都藏着對情感及自由的渴望,在講求功利和速效的生活中,給生命保留一塊屬于自己的淨土,我們才會成為一個完整和諧的人。

《想飛的鋼琴少年》告訴我們,每個生命都需要一塊屬于自己的淨土一個神童的成長與叛逆孩子的培養,理性的引導和感性的支援缺一不可影片帶來的思考

我是半緣珺,你的點贊,留言,關注,都是對我最大的肯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