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總面積1001平方公裡,在縣級行政區域中面積不算大。
總結為:有川不長,《詩經》所載之溱洧二水也曾浩浩湯湯,如今隻剩涓涓細流,最長不超過30公裡;有山雖名但不高,北有伏羲、南有具茨,皆為嵩山餘脈,海拔最高不超過1000米。
新密北部伏羲山
但新密這塊土地上萬千年傳說、文化遺存遍地俯拾。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自新石器時代開始,莪溝裴李崗文化、古城寨仰韶文化、新砦遺址龍山文化承繼發展,綿延不絕。溱洧兩河流域是人文始祖伏羲、軒轅黃帝開啟鴻蒙之地、闡明天道之所、肇造華夏文明之區域。
在新密,有這樣一處景緻,據現存文獻記載,從宋至清,先後有37古人用56首詩歌反複吟詠,并且就與黃帝文化有關,這就是位于城關鎮的白松、白松碑和天仙廟。
白松,白皮松,我國特有樹種,有明顯的主幹,或從主幹近基部分成數幹(這個是本文主角“白松”形狀關鍵),寬塔形至傘形樹冠;幼樹樹皮光滑灰綠色,長大後樹皮塊片脫落後露出淡黃綠色的新皮,老則樹皮呈淡褐灰色或灰白色,裂成片脫落,脫落後近光滑,露出粉白色的内皮。
白皮松(圖檔來自網絡)
新密這棵反複吟詠的白松當然是高可達青冥的巨松。
清朝詩人李國亮《白松》詩形象描繪了白松的古老遒勁、繁盛純潔。
白松,居于山巅傲立霜露風姿綽約者有之;居于廟堂莊嚴肅穆被頂禮膜拜者有之;為何居于新密一處小廟宇的白松卻風靡幾個世紀,文人雅士、風流學者慕名拜谒并揮毫頌歌,或詠之高潔或慨之高貴,或三顧其首或踟蹰流連,地方官紳塑碑記載,這株白松背後隐藏着多少曆史傳說和故事,它又是怎樣能光照九州載入史冊?!
原來,此松相傳為黃帝三女合葬幻化之物。
黃帝不是凡人,那麼他的女兒自然也是仙,分别為天仙、地仙、人仙。相傳,人仙原随母親嫘祖植桑養蠶,地仙原随風後、力牧等叔輩練藝習武,後都同天仙出家修行,17年後終成正果,同日升天,合葬于此,次年冢上生白松(傳說是三仙在人間的化身)一株,曆時數千年,枝條騰挪,茂葉如蓋。
現在,天仙廟後院還有高大土丘,謂“三女冢”。
除了旅行家、地理學家、探險家、文學家徐霞客為白松留下墨寶外,有據可查,還有37位詩人前赴後繼,循着前人的筆墨和旅遊風向标聞風而至,面對一棵古樹道古論今,慷慨激昂,風雅一時,留名後世。
宋代一人。
李樸,興國(江蘇常熟)人,紹聖元年進士及第,官東京汴梁,有《白松》、《密縣白松》兩首,也是記載最早的一位詠白松的詩人。
明朝14人。
分别是嘉靖進士吳國倫,興國(江蘇常熟)人,曾任河南左參政,《詠白松詩三首》;嘉靖進士李攀龍,曆城(山東濟南市)人,官至河南按察使,留《過密邑詠天仙宮白松詩三首》;陳文燭,嘉靖進士,累遷大理卿緻仕,《白松》一首;嘉靖進士梁剛,累遷河南副使,遺《白松詩四首》;隆慶進士肖良幹,累遷布政使,題《行之密縣見天仙宮白松》一首;萬曆進士丘兆麟,臨川(今江西臨川縣)人,崇祯初為河南巡撫,《白松》一首;萬曆進士徐即登,豐城(今江西豐城)人。官至河南按察使,《觀白松》一首;萬曆進士馬之俊,河南新野人,官至戶部主事,題《白松》詩一首;萬曆舉人張民表,河南中牟人,任俠好客,藏書數萬卷,皆親自經手點定,題《白松》詩一首;李廷訓,陝西六盤山人,題《天仙宮觀白松》一首;舉人苗之庭,直隸魏縣(今河北魏縣)人,崇祯五年密縣縣令,題《白松圖詩二首》;諸王門下呂時中,鄞(今浙江奉化縣)人,《白松》一首;鈞州(今河南禹州)同知方瑜,《白松》一首;李及秀,《白松》一首;張文耀,《白松》一首。
以上看出,明代遺留詠白松詩最多,為官的、為民的,南來的北往的,此時密縣可能是個聞名于世的旅遊目的地,旅遊事業達到高峰。
清代4人。
順治進士楊思聖,曾官河南布政使,辭職歸隐新密超化寨,就是茂林修竹、泉映寶塔的超化寺,距離不遠的天仙廟肯定是他們一幫旅友拜訪之地,留詩《白松》一首;趙禦衆,栾川人,居超化,《題白松》一首;張玉階,河南鹿邑人,順治恩貢,曾任密縣教谕。這是一位密縣真愛粉,是唯一一個将“古密八景”一網打盡,留“古密八景”系列詩組合,題《天仙白松》一首;李芝蘭,遼東鐵嶺衛(今遼甯遼陽市)人,歲貢。順治五年任密縣縣令,這是密縣縣志記載有名的大清官,時修廢革舊,鋤強抑惡,為其立有祠。題《白松詩二首》。
以上就是年代和人物皆可考的白松詩作者。
另還有周傳誦、黃文旦、王士傑、吳邛耀、朱應毂、張定志、張豔紀、楊璧、金立敬、查立志、劉餘佑、王業弘、劉國缙、南郡玩易山人、曹以秋等15位資訊不詳的白松詩詠作者。
從以上各位詩人資料看出,最早記載為宋紹元年間(大約1190年)李樸的詩,最晚為清順治年間的密縣縣令李芝蘭,再往前,也許是文稿遺失,也許是那時的密縣鮮有遊客到訪;再往後,則是由于屹立千年枝葉扶疏、玉膚素質的白松,在清康熙年間,為烈風所摧,根株盡拔,早已不存。是以,康熙年過後,再無白松存在,自然也就沒有了心向往之的歌詠對象。以上15位不知名作者題詩年代最遲應在康熙年以前。
天仙廟與白松,應為先三女冢,後白松,最後天仙廟。
供奉“天仙、地仙、人仙”三仙的大殿
天仙廟初建于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至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清代曾5次重修。建築格局分為前、中、後三院。天仙殿在前院,内祀黃帝三女:人仙、地仙、天仙;三女冢在中院南,高約3米,底部周長30米;人祖殿在中院北,内祀黃帝、風後、力牧、常先和大鴻;玉皇殿在後院,内祀玉皇大帝。
天仙廟始祖殿
天仙廟白松既不存,廟宇建築亦毀于數十年前,現存建築為民間依照舊有規制修複。三女冢依舊,冢上青木蔥茏,冢前立碑兩座,“三女冢碑”、“白松圖碑”,皆為現代雕刻敬立。
現在天仙廟“三女冢與墓碑”
曆史上,原有“天仙白松圖”碑兩通:原碑刻于明代,高1.5米,寬0.7米,立于白松樓東牆下,現剩半截殘碑存于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複制碑刻于明崇祯十一年,高1.8米,寬0.87米,原立于密縣老城關帝廟,現存新密老城一中影壁上。
新密一中校園内白松碑保護說明
新密一中現存明代複刻白松碑局部
為尋訪老城一中的白松碑,也是頗費周折,先要有校内老師疏通門衛得以進入,入内遍問師生,卻不知白松碑為何物,明明鄭州市級文物保護四至碑就在路邊豎立,從明代流傳下來、歌頌數千年黃帝文化的産物,在“文化氛圍最濃”的校園内,卻被熟視無睹。
白松碑被鑲嵌在影壁牆内
再回顧天仙廟通路情形,心下更是凄然怆然,所謂的鄭州市級文保機關,竟然冷清寥落到如此境遇。值守的馬大哥一間間為我打開大殿門鎖,天仙、地仙、人仙三位娘娘居于黑暗逼仄大殿,若隐若現,中院的三女冢覆土之上苔藓點點,墓碑歪斜,更顯凄涼。後院原本新栽了兩顆白松,其中一棵就是一幹三枝,可馬大哥竟失手砍去兩枝,至今悔恨不已。
天仙廟内馬大哥為我打開上鎖的大殿之門
想當年,文人雅士雲集天仙廟宇,憑吊千古帝女,反複吟唱參天白松。如今再想,被譽為“天香疑自雲中堕,仙佩遙從月下回”的帝子王花,終究竟透着“月夜缟衣随鶴舞,霜天蒼甲白龍幡”幹摧命隕凄冷蕭瑟的運命。
賦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