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10年的快速發展,數字經濟已經占到我國GDP總量的三成以上,對GDP增長貢獻率已近七成。
在11月20日由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IMA)舉辦的“第七屆管理會計高峰論壇”上,廈門國家會計學院院長黃世忠表示,2019年數字經濟為我國創造的GDP總量高達35.8萬億元,占到經濟總量的36.2%,預計5年後這一比重将超過50%。
“去年我國數字經濟的增長率是17.3%,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67.7%,創造了超過2億個就業崗位,占就業總人數的25%。”黃世忠說。
廈門國家會計學院院長黃世忠
<b>資料資産如何入</b>表反映?
黃世忠認為,新經濟的重要特征是依靠資訊技術進步跟商業模式創新來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内容包括創新經濟、知識經濟、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目前,最熱門的、規模最大的當屬數字經濟。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資訊科技類上市公司過去十年在上市公司總市值中的占比就可見一斑。
“過去十年,美國能源類上市公司的市值占總市值比重從11%、12%下降到現在的不到5%,資訊科技類上市公司市值從12%提升到27%。同樣,在中國,資訊科技類上市公司占比從9%增長到接近23%,這說明經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黃世忠表示。
在數字經濟時代,生産要素也悄然改變。黃世忠認為,在數字經濟時代,資料和智慧資本才是最重要的價值驅動因素。雖然資料資産是最重要的資産,但他發現,目前新經濟很多重要資産并沒有入表反映。
“同花順是以賣資料為生的,但在它的流動資産和非流動資産中居然找不到這項資産;阿裡巴巴集團最重要的資産是數字資産,但這些在報表中都沒有反映。”黃世忠說。
黃世忠認為,在資産無形化、資料價值化的新經濟時代,現在的會計準則在反映有形資産上遊刃有餘,但是在反映無形資産方面可以說是力不從心。
IMA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副總裁、中國區首席代表李剛認為,面對數字化的挑戰,管理會計也需要與時俱進。
“資訊系統、資料治理、資料分析和資料可視化,将是未來财會專業人士所必備的技能之一。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會改善報告資訊的可及性、清晰度、計量和品質,進而提高資訊的可比性,使目前平台中的資料得以自由流通。”李剛表示。
<b>金融科技帶來監管難題</b>
上海交通大學進階金融學院執行院長張春認為,數字經濟也正在重塑金融行業。一方面,數字化時代使得實體企業、科技公司獲得更多大資料,可以把金融做的更好、更普惠,另一方面也帶來監管難題。
上海交通大學進階金融學院執行院長張春
“原來金融産品隻能由銀行發行,比如在貸款流程中,從獲客到貸前審批,到放貸,到貸中風控,到貸後,完全掌握在銀行手中,而現在則出現聯合貸款模式;供應鍊金融原來是由銀行主導的,後來變成核心企業主導,現在是由科技公司主導。金融的很多功能已經從銀行分拆出去了。”張春在接受第一财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張春認為,把金融的部分功能分拆到其他行業是大趨勢,這樣做也是更有效和普惠的。但金融科技的發展也需要監管,比如對資本金做怎樣的規定,是個很複雜的過程,也需要創新的監管。
“中國在金融科技方面一定程度上走在世界前列,國際上很多國家不允許科技公司做金融。中國在移動支付上取得的成就,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國監管相對超前,有一些與時俱進的監管措施。”張春說。
接下來具體要怎麼監管金融科技公司?張春認為這要回歸到金融的本質,比如高杠杆、期現錯配、資産證券化這些金融最基本的元素,一旦被分割出去到金融科技公司,就需要承擔金融責任,并受到相應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