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轼也以經生為師:他的書法與敦煌寫經體的相似性

​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有觀點:“藝術的發展多受宗教之影響。”(見《金明館叢稿?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系》)敦煌遺書中寫經書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蘇轼也以經生為師:他的書法與敦煌寫經體的相似性

敦煌

敦煌遺書中的寫卷,從最早西晉永興二年(305),至最晚的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時間跨度700年。于中國書法,正是從兩晉、南北朝、隋唐至北宋,書法發展的鼎盛時期,在700多年,書法書法名家輩出,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唐代的歐陽詢、褚遂良、顔真卿,宋代的蘇、黃、米、蔡等,書法審美取向也曆經“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的時代更疊。

蘇轼也以經生為師:他的書法與敦煌寫經體的相似性

靈飛經

寫經,若歸為書法範疇,是不能獨立存在的,與所謂正統的主流書法一定會互相借鑒而又互相影響,在當代書壇對中國書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中國書法大發展這幾十年,當代書家學習、借鑒敦煌寫經,并融合時代審美意識,開創中國書法的新境界。書法家沈增植書法之路是碑貼結合的代表,除此他還借鑒過敦煌寫經,他的學生章草書大家王遽常說:

“先生于唐人寫經,流沙墜簡亦極用力,晚年變法亦得力于此。”

在700年期間,寫經者雖身處偏遠的西北敦煌,但也沒有失去和内地的文士、書法家的聯系。于中國大書法而言,寫經書法與主流書法并行發展,形成互相融合、互相影響、相得益彰的局面,畢竟寫經是一類具有實用性的書寫,寫經生的水準也良莠不齊,形成了自成體系的寫經體,具有生動、自然、質趣的特征,共同反映了古代書法藝術的審美取向。

中國書法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時期,在漫漫曆史長河中一直重複着濡染和被濡染的過程。作為正統、主流書法家,也會吸收寫經書法的營養,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我們從蘇東坡的存世書法中就能看到寫經書法的影子。

蘇轼也以經生為師:他的書法與敦煌寫經體的相似性

蘇轼行書《覆盆子帖》

蘇東坡宋代“尚意”書法的最傑出代表,其書法結體特點“肥腴、偏扁、欹側、偃卧”八字藝術特征。其書法字形多欹側而向右傾斜,字形扁闊豐肥,執筆稍偏下,左秀右枯。筆法自然不拘,多帶行書意,且用墨必濃,構成了别于前人書法的“蘇體”。“蘇門四學士”之黃庭堅,稱蘇體書法是“石壓蛤蟆”,成為書壇佳話。字形偃卧在于用筆之偃卧。

蘇東坡的書寫習慣是以手抵案,腕時貼桌面不動,以運指為主,筆鋒欹側,鋒穎入紙與紙面成一定角度。

蘇轼也以經生為師:他的書法與敦煌寫經體的相似性

蘇轼《亡伯父蘇渙詩帖》

蘇轼也以經生為師:他的書法與敦煌寫經體的相似性

甘肅博物館《閱紫錄儀三年說》

蘇東坡書法是典型“讨百家米,煮一家飯”,晉唐各家他都有所取法。如:蘇轼29歲,在鳳翔時所寫的《亡伯父蘇渙詩帖》(宋拓本),極具典型的晉人小楷風味;34歲在京師時所作的行書信劄《治平帖》,不僅筆法精細,字型遒媚,而且已明顯具備了肥扁欹偃的特征,這說明得到李邕、徐浩的書法營養,而後有兼善顔魯公式的寬博。如果說《治平帖》是他書法标志性元素與風格的開始,那麼,楷書《滕王閣序》《金剛經》和《養生論》不斷鞏固和強化了這種風格,加深了人們對他特有風格的認知和印象。

蘇轼也以經生為師:他的書法與敦煌寫經體的相似性

蘇東坡畫像

蘇轼也以經生為師:他的書法與敦煌寫經體的相似性

蘇轼《治平帖》卷局部

再,我把蘇轼的不同時期的作品與寫經書法做個對比。

蘇轼早期小楷詩稿《亡伯父蘇渙詩帖》與《閱紫錄儀三年說》(《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的比較。《閱紫錄儀三年一說》是唐代經生許子颙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寫于河南府大弘道觀,是經生抄寫的道教經典。其書法娴熟流利,端正有法。二帖的品相與氣息具有驚人的相似,可是兩帖相差了330年!這不能不讓我們臆測蘇轼的小楷幾乎托缽于此。

蘇轼也以經生為師:他的書法與敦煌寫經體的相似性

蘇轼行楷書《祭黃幾道文》

蘇轼也以經生為師:他的書法與敦煌寫經體的相似性

《祭黃幾道文卷》局部

蘇轼也以經生為師:他的書法與敦煌寫經體的相似性

煌遺書中西魏時期的《賢愚經卷第一、第二》局部

蘇轼的小楷《祭黃幾道文》與敦煌遺書中西魏時期的《賢愚經卷第一、第二》(甘肅博物館藏《甘肅藏敦煌文獻》)的比較。發現驚人的相思風格。

《祭黃幾道文》是蘇轼與弟弟蘇轍聯名哀悼同年黃好謙的祭文,寫于元祐二年(1087年)八月四日,當時蘇轼52歲,書風古雅遒逸,真率自然,是蘇轼傳世作品中極少的楷書珍品之一。

《賢愚經卷第一、第二》,為敦煌太守鄧季彥妻元法英造。元法英為東陽王元榮之女,元榮佞佛,統治敦煌20餘年,任内廣抄佛經,大造石窟。

此卷應寫于西魏大統八年(542年)以前,它出自一不知名的經生高手,字形趨扁欲方,結體茂密,氣象從容。橫畫大幅度斜聳,與肥厚凝重的捺筆相呼應,顯得形勢偉岸傲然,與蘇東坡的書法頗有相通之處。而兩者相差了近550年!它似開啟了500年後的“蘇轼體”。

這種的結論雖不是翔實史料考據,但是,史料沒有記載并不等于沒發生過。以蘇東坡的見識和才情,慧眼識“經”當在情理之中。

蘇轼也以經生為師:他的書法與敦煌寫經體的相似性

敦煌寫經《更漏長》法藏30冊

蘇轼也以經生為師:他的書法與敦煌寫經體的相似性

《薛廷珪撰颍川郡王韓遜生祠文》

書法風格是互相學習、借鑒、融合:兩件寫經書法具有明顯的毆楷風格,可見名家書法的典範作用,可由中原傳播到偏遠的西北。

寫經書法藝術價值到宋代被逐漸認識,宋徽宗時,禦府開始收藏唐經生手寫的卷子,此後影響越來越大。元代的書畫家倪瓒,書法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筆力險勁的特有風格,明顯有寫經書法的影子。據資料,倪瓒曾認真地臨摹過寫經書法。

史上任何一位書法名家的學習過程,覽周遊史經典名作,吸收積累、反思,反複熔煉,最終形成面貌風格,是多種營養元素疊加和融合。

繼續閱讀